数学分类思想渗透“四部曲”
2020-07-27周桂玲
周桂玲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各类数学思想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其中,分类思想是小学阶段较为基础又极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以重视,有计划地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设计当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类思想 渗透教学
数学分类思想指的是根据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对不同数学事物逐类讨论分析,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汇总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周密性、条理性,引导学生从不同数学认知角度分析数学知识,建立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丰富学生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立足认知特点,建立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贯穿于小学1~6年级各阶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分类思想教学时,要立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建立分类思想。低年级分类思想渗透中,学生生活经验较为有限,认知水平不高,教师应借助图片、视频、动画、教具等直观性较强的知识演绎载体,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建立分类思想;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开始逐步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教师可以以具象教学和抽象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分类能力;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抽象能力,但由于认知经验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维度,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必要认知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抽象思维,对数学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分类,建立稳定的数学分类思想。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化认识和建立数学分类思想,也是学生日后学习及应用数学分类思想的基础。教师立足一年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配图,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同学们都喜欢气球吗?小明和小伙伴一起去公园游玩的时候买了好多气球,通过观察图片,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气球形状呢?能不能按形状把气球进行分类呢?”用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生成课堂问题,为分类指明方向。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再抛出新的探究问题: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以图片作为知识呈现主要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能够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引导下,探寻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分类标准,初步建立数学分类思想。
二、挖掘教学素材,渗透分类思想
教材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数学教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学数学分类思想时,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编排的内容,深入挖掘和分析教材中分类思想的着力点和生长点,将分类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分类思想的编排具有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处理单一标准分类和不同标准分类的两种教学内容时,教材设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按照教材编排意图,将与教材编排内容相关的数学事物、数学模型引入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分类思想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都具备一定的分类意识和分类知识基础,教师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发掘生活中的分类教学契机引入课堂当中,启发学生将其迁移到数学学习中。
“三角形的分类”教材内容编排设计是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标準展开分类讨论的。教师设计该课教学时,除了教材中提供的学习素材外,教师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图片,并制作了相应的三角形卡片发放给学生。在课堂中,以探究学习形式展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分类这些三角形的方法。从小组探究汇报成果来看,大部分小组都能想到按角和边这两个图形特征进行分类的角度,按角分类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类把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教师对学生汇报结果一一评价和补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它们的交叉联系,在培养学生分类意识、渗透分类思想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种类三角形的相互联系,建构全面的三角形分类认知。
三、指导学习方法,深化分类思想
数学分类思想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变化性,根据实际学习需要,可以选取不同分类标准,从多个角度完成研究对象分类。教师渗透数学分类思想时,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本质属性,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准,为学生准确理解所学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支持。小学阶段涉及分类学习的方法相对较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加以分析和整理,根据各类概念的数学属性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各自的数学特点,避免数学概念漏记、错记或混淆;或者按照图形知识的几何特性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图形按不同方向进行细致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根据学习方法分类,将数学思维具有相似性的知识总结在一起,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完善和改进。
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时,教师选择的教学切入点是教材提出的数学问题,以“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尽量多找出可能的搭配方式。学生第一次自主学习得出的成果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只找出4种,有的找出6种,有的找出7种……从课堂反馈情况不难发现,学生大都是想到哪个数写哪个数,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做指导。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找出的答案,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和小组同伴在汇总结果时,找出答案的相同点,进行分类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很快意识到十位、个位出现同一数字的情况是3种,采取分别把4个数字固定在十位或个位的方法探究答案。这样有利于纠正学生无序性、盲目拼凑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对数学分类思想的认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编创数学问题,运用分类思想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和心脏,培养小学生分类思想时编创必要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及时巩固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完善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建构,还能促使学生在分类和归纳中,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形成深刻的认识,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小学数学学科知识涵盖面广,问题类型丰富,在各种新旧知识交错出现时,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展开分类讨论,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内容,增强学生知识建构的科学性和条理性。新知演绎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课堂知识“平行”呈现和“串联”呈现两种类型,编创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其纳入多个知识结构中,实现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分类思想的学习效果。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认知难度逐一呈现长度、面积、体积三个数学概念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会受原有知识负迁移的影响,习惯性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体积单位写成面积单位。教师完成相关概念教学后,编创巩固应用习题引入课堂当中:粉笔盒的长度约为1 ,其中一个面的面积约为1 ,它的体积约为1 。通过对同一物品不同维度的分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不同之处,避免数学概念混淆。再如,100~1000的自然数中,个位数与百位数相同的数有几个?解决该问题时,学生需对百位数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成9类,再分别讨论每种情况下符合条件的数都有10个,进而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分类思想的应用价值,提升数学分类思想的认知品质。
培养学生数学分类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数学关系和问题条件中,准确抓住思维关键点,认清数学知识本质属性,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小学数学教师展开分类思想渗透教学时,应立足学生认知特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有效素材,通过指导分类学习方法、编创数学问题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分类思想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菊芳.不同视角下的小學数学思想[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
[2]岳小芳.运用分类思想 构建知识体系[J].好家长,2019(14).
[3]王春娣.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