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学生幸福感需具备的就业能力
2020-07-27王莹
王 莹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用八个字可以概括:知己知彼、决策行动。正确的认知自己,并了解目标企业,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制定行动计划,在行动中不断的修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要提早了解和调查目标单位,分析目标单位的岗位需求及企业文化,按照目标单位职业需求精修简历,并且思考如何与目标单位见面并让目标单位满意(搜集招聘会信息,准备面试),最终目的也是提升就业能力,最终取得心仪的职业。
就业指导课程通过上述内容讲解是提供给学生“渔”,即你如何获得心仪职业的方法,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就业信息这样的“鱼”。鱼在水中而不知水,鱼儿在水中生活久了问它什么是水,竟然不知。学生们知道他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工作吗?知道怎么样得到心仪的工作吗?如果与心仪工作失之交臂怎么办,是痛哭流涕还是整装待发?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通过能力怎么样的获得工作,并且要正确调整在就业中出现的不良情绪。
一、来自就业指导课程的两组调查数据
我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对2018 级学生进行了就业指导课程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2 558 份。
对于就业目标,63.5%有明确的就业目标,33.3%没有就业目标,3.2%没有考虑过就业目标问题。虽然说我们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仍然有近40%的学生对于未来是迷茫的(具体见图1)。
图1 就业目标调查
对于存在什么样的就业心理误区,自卑心理30.7%,焦虑心理63.6%,依赖心理29.1%,自负心理8.9%,攀比心理6.1%,从众心理45.4%。可见焦虑心理占主导(具体见图2)。
图2 就业心理调查
二、认知多变的职业世界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多变的职场环境。每个人必须思考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路径。居家能量师、整理师,铲屎官、赋能魔法师、剥虾师等新兴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也给个体提供了更多的转机。比如,网红、明星在网络中直播销售,总观看人数众多,总销售商品数量非常可观。这是一个能给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声,实现自我超越。
二、提升学生幸福感需具备的就业能力
目标感的缺失、就业不良心理的存在,加上多变的职业世界,对我们学生未来提出挑战,只有提升就业能力,才能让学生度过幸福、快乐的一生。
(一)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2016 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首次提出。讲了一万小时定律,主要分析了一个普遍适应性规律,反复大量的练习是任何一个在专业领域必须走的路。经过一万小时的学习,你就会成为这个专业的专家。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适用“一万小时定律”[1],大量反复的练习能够成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事情经过一万小时努力都可以成功,有的人做到了努力,很勤奋却没有成功。不能胜任一项工作时,喜欢用自己没有天赋给失败找借口。试想一下是不是我们在原地打转没有进步,是一直在努力做事倍功半的事呢?天才只是找到了成功的方法,那么怎么样才能刻意练习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呢?
1.目标明确
唐僧取经目标明确,符合导航原理,即首先得知道你在哪,再知道目的地,然后再选择路径。确定职业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以及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你就得了解这个职业,看从事这个职业的要求、并作为努力方向,最终达到职业目标。
2.专注投入
如果走神或者是放松,不可能进步。学霸学习方式即是专注投入用一个小时学了别人3~4 个小时的内容。聚焦的能量带来的效率会事半功倍,培养自己的专注力。专注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来培养的[2]。
3.及时反馈
区分杰出和优秀的标准就是人们对错误的敏感程度,通过刻意练习找到错误所在,并及时纠正,进一步精化技能。这样就会了解自己哪里优秀、哪里欠缺,优化优秀,弥补欠缺,不断提升自己[3]。
4.学会总结
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思考一下为什么越厉害的人越容易跨界,善于总结一般性普适性更强的规律,更容易迁移,从而培养可迁移能力。
5.刻意练习的应用
想想你周围的亲人、朋友、恋人,有没有这样一类人,周围的人都愿意和他们相处,因为和这类人在一起相处能够感到放松、愉悦。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那就要学习这类人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本事。怎么做呢?只想是不行的,要行动起来,观察学习后反复的实践和练习,这样这类人的品质就会在你的身上发芽、成长,最终成为你的品质,形成你的个人特质,构成你的自我管理能力。
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事情10%是我们不能改变的,90%是由于我们的态度不同而能改变的。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击倒,而是被自己的情绪打败,当看到别人求职简历中内容丰富,而自己的简历相对骨感的时候,当求职受挫、面试失败时,就会进入到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一切,然后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进而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陷入焦虑、迷茫、忧郁,暴躁、自卑等不良情绪中,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情绪。而有的人就会坦然面对各种挫折,因为这类人能够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情绪。他们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这类人的能力,并刻意练习,这种能力同样也会成为你的个人品质。
总体来说,刻意练习就是要研究成功者,并且正确的复制,将技能分解,进行专项练习。让大脑跟随身体,将技能变成一种习惯。
(二)逆商(AQ)
1.逆商含义
逆商是人面对逆境和挫折时,摆脱困境和挫折的能力。与智商(IQ) 情商(EQ) 并称为3Q,成功等于智商加上情商和逆商。其中智商占比20%,情商和逆商共占比80%,也就是说高智商固然是成功所需的要素,但情商和逆商的作用占更大比例。面对逆境,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结局,有人轻易放弃,有人迎难而上,只有奋力应对逆境的人,才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最终的成功[4]。
情商与智商,这两匹从往昔奔来的快马,似乎渐渐跟不上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的步伐了。面对日益增多的变化与挑战,我们需要逆商[3]。淘宝直播李佳琦、薇娅成功了,为什么只有他们两个成功了呢,你知道每天李佳琦试了多少只口红,你知道薇娅最夸张的是连播三场,要靠吸氧才能坚持吗?正是由于他们面临困境,逆流而上,才取得今天的成功。
在大多数社会里,深受焦虑、无助迷茫、抑郁情绪甚至是自杀倾向困扰的人数持续攀升。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接受逆商的概念,开展逆商的培训,并获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会应对批评和拒绝;学会应对难堪[5]。
2.不要抱怨
发生问题时不要抱怨,抱怨是最无能的表现。当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由于被一块钢材导致暴胎,你会抱怨倒霉还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乐观精神?我们应该多思考我们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幸福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只是抱怨的话,就不会承担责任,总是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自我也会陷入一种消极情绪中[6]。人顺利时,心情愉悦,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每个人的表现并无差别。但一旦遇到不顺利、困难或者挫折,如何去看待、应对就是人生智慧的体现之时。如果没有亡国,就没有卧薪尝胆,就没有春秋五霸的勾践;如果没有入狱,便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三)增强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更容易发挥出自身的智慧和智能,例如学霸在参加一场考试时会非常自信[8]。自我效能可以通过成就事件、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获得[4]。
1.成就事件
成就事件即“我成功做过多少事情”。当一个人缺乏自我效能感时,可以思考下过去成功的做了什么事情,既然过去能做到,现在同样也能做到优秀、极致。学校可以搭建一些平台,帮助学生从小做起积累成功经验,或是引导学生记录成功日记,记下每一次正确选择的历程,形成正向的自我效能感[5,7]。
2.替代经验
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来自于周围人的所作所为,例如我的室友有跟我差不多的学习、工作经历,她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的内心就会涌起一种信念,相信我也可以,当然观察者和榜样要具有一致性,这是替代经验能够生效的前提。学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生涯明星榜样。例如组织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哥学姐可以这样优秀,进而增强自我效能。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强调事实依据,比如在鼓励学生找工作时,可以采用摆数据的方法,将近几年的就业率和升学率清晰地讲解给学生,效果更佳;二是强调权威,劝说人对个体越权威、越重要,劝说效果越佳。
4.情绪唤醒
人处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自我效能的形成。身处紧张危险的外界环境或面临较大压力时,会高度唤醒我们的情绪,降低我们的实际表现水平。长期处于茫然、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人很容易形成消极情绪循环[8-9],影响自我效能感。例如学生在初次面试时,因为紧张没有通过,下次面试时会再次焦虑,再次导致失败,形成习惯性的失败和无助,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5.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警惕“达克效应”[10]。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无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会随着知识技能的增加,呈现图1波动。
图1 自信程度与知识经验分区
提高自己的自信知识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保持开放的求职心态,多和外界交流。自信是好事,盲目自信是前进的障碍,把自信建立在准确评估自己能力的基础之上,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