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Y”模式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2020-07-27王七苟

江科学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纸笔应用型资源管理

王七苟

(江西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专业,需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又离不开应用型课程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尤其是以成果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在课程学习和效果评价中,以学生学习成果为考核目的。江西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培养了约1100名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五次修订,经历了2007版、2009版、2012版、2015版、2017版,现在使用的正是2017版。现有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有54门理论课、6门集中实践课,还有1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和8个学分创新创业课,理论课程采取的全部为期末笔试,均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纸笔考试成绩占70%。沿用多年的纸笔考试符合本科教学规律,能较客观和高效的对学生课程学习做效果评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诸如纸笔卷面考试居多、考核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能力培养不显著等问题。

一、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部理论课程均为纸笔考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补考率较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个自然年来,我们以在校全部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为统计对象,补考率分别为2014年22%、2015年20%、2016年21%、2017年19%、2018年18%。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大二的补考率比大三大四要高。尤其是有些学生心目中的“瓶颈课程”,比如统计学、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劳动经济学、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补考率比其他课程显著较高。

(二)全部为纸笔考试不宜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中小学学生学习成绩适合用考试评价学习效果,比如数学,理解力掌握了,考试就会做题,掌握得好可以拿高分,掌握得一般可以及格。但大学生的学习,是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也是“学生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考试不应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学习成绩也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在大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现在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纸笔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30%,由平时上课出勤、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几个项目来构成,基本上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认真、是否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该门课程这个学生到底学的怎样,只有通过最后的纸笔考试来确定。但现实校园中确有这种现象,一个在校外做市场营销做得很好的学生,在市场营销课程期末考试却没有得到高分。所以大学本科学习,既然不能像师傅带徒弟那种“学徒制”,也不能是像中小学学习那种成绩决定一切。要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让学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的学生可能易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们的理论课,尤其是专业课,如果不考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做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岗位群,只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应付考勤,学生就无法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无法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力资源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会一定程度上缺乏方向,最终毕业时找工作一片茫然,仓促就业。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把学生“抛向”了社会,而没有让他们有足够的准备,包括思想上的、知识上的、技能上的、素养上的等等。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一)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大环境促使学校很早就出台了相应文件

早在2015年,江西科技学院就出台了《江西科技学院考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并较详细阐述了“1+X+Y”模式。学生课程考核采取“1+X+Y”模式,即1个终结性考试+X项过程性考核+Y项考试方式特色。X项过程性考核包括到课率、阶段测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综合报告、读书笔记、发明创造、作品和针对问题的实验设计等,考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初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X不小于2且不大于5,其中到课率是必选项)。Y项考试方式特色包括无人监考、在线考试、作品点赞计分等,考试方式特色可以应用到终结性考试和过程性考核中。终结性考试就是一门课程由一个考试而不是多次考试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数量较多较大程度拉低了课程通过率

自2014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接收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数量就居高不下,2014年18人,占2014级人力资源专业新生16%;2015年21人,占比20%;2016年18人,占比24%;2017年16人,占比14%;2018年15人,占比13%。这些学生到人力资源专业学习之后,出现很多不适应现象,比如旷课率高、文化基础差、汉语交流能力差、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生活和学习“小团体主义”,比如说新疆的和新疆的一个小团体,西藏的和西藏的一个小团体,导致最后就是课程补考率高。近5年来,我们以在校全部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为统计对象,补考率分别为2014年22%,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进来的学生占总补考率的18%;2015年20%,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进来的学生占总补考率的19%;2016年21%、少数民族预科生占20%;2017年19%,少数民族预科生占18%;2018年18%,少数民族预科生占1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专业补考几乎都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进来的学生。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我们修订培养方案对用人单位和市场的调研,可以看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毕业生应具备的人力资源战略及组织设计、职位分析及人才的选聘招募、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激励薪酬与福利、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员工关系及劳动法务、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提升、人力资源实用电脑技巧(E-hr人力资源软件、云平台、APP)等九大能力。这九大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从课堂教学就可以获得,也不是通过一次纸笔考试就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种考核方式,才可以一定程度上把控好过程和结果。

(四)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OBE是英文Outcomes-based Education 的缩写,意为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理念下以成果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以课程能力为支撑。2018年江西科技学院大力推动以成果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专业都在进行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主要设计思路是根据毕业要求、专业能力需要,反向设计课程支撑体系。开设什么课程是一方面,怎么考试也很关键。考试是“指挥棒”,怎么考试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怎么学习。一门课程“X”个项目,学生的成果和老师的评价,以及在该门课程成绩中占有多大比重,很大程度上能衡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调研及分析

为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课程考试的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生成调查问卷,再通过QQ、微信、邮箱等推送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填写,此文仅引用部分数据作分析。问卷中提出“你对现在各门课程除集中实训课程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一张考卷定成绩是否赞成?”等五个问题,相应做了一系列调查,回答结果见下列统计表。

表1 你对现在各门课程除集中实训课程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一张考卷定成绩是否赞成?

表2 你是否赞成增加平时成绩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表3 增加平时成绩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现行制度是平时30%期末70%。那么你的建议?

表4 如果平时成绩增加比例,你建议教师可以增加哪些环节或资料?

表5 当前几乎除集中实训外其他课程都是期末教室纸笔考试,如果你对期末纸笔考试提出改进建议,你认为学校可以以何方式作为课程终结性考核?

这表明,目前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本科生在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上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很多同学都存在科目补考,希望通过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来减轻学习压力并提高毕业证取证率。大部分同学都希望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通过考试取得较优异成绩。

四、基于“1+X+Y”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一)分课程类别改革

江西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有54门理论课、6门集中实践课,还有1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和8个学分创新创业课,理论课程采取的全部为纸笔期末笔试。集中实践课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均为考查,用实训报告形式代替试卷,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我们把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因为主要为通识类课程,不适宜考试改革。专业基础课有市场营销、财经应用文写作、基础会计、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实操性较强、与现实经济管理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适合采取“1+X+Y”模式。比如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老师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理论授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X”个项目就可以包括学生查阅范文、写应用文、网上或者实地调研应用文的写作等等,学生自己动手,比老师讲多少遍都更有效。专业基础课中有些课程可能就不适合考试改革,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理论性强实操性弱,采用课堂授课、加强考勤、传统纸笔考试会更合适。专业课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招聘与人才测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等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的重要支撑,实操性也很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主要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来进行。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X”个项目就可以让学生写求职简历、写招聘广告、设计面试评分表、利用一些简单的人才测评工具自我测评、调查薪酬、进行简单的工作分析并写出职位说明书等等。

(二)分学生类别改革

根据学生基础不同分为少数民族预科录取学生和统招录取学生两类。因为自2014年开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接收少数民族预科生,这部分学生入校以后,出现了一系列诸如语言不适应、文化差异、文化课基础知识薄弱、人际沟通障碍、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差、生活不习惯等等问题,导致学生课程通过率较低,有部分学生无法按时毕业。比如毕业论文设计,这个课程对统招录取学生基本没有障碍,但对少数民族预科录取进来的学生,就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山。所以毕业论文这个课程,可以给学生两种考核方式选择,一是写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二是深入企事业单位调查并写调研报告。这样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程通过率,另一方面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实践,接触用人单位一线,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调查现实问题,达到了应用型培养目的。

(三)分年级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适宜在一、二年级进行,不适合在三、四年级试点。高年级学生一方面适用的是过往上一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未修订,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宜大规模变动。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积极性相对会差很多,很可能对老师所倡导的“X”个过程考核项目积极性不高,最后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低年级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实施效果更可能达到预期。

(四)分阶段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数量60多门,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部实施改革,建议从低年级、专业基础课、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开始,这样后期有对比性,可以相对评价改革的成效。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试验、评价、改良、再试验的闭环,尤其是“Y”这个考试方式,无人监考或者网上机考或者手机APP上考试,都应该谨慎施行。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一流专业建设改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同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在2019年刚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一流专业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是一流专业建设的一部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同时也包含考试改革,因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所做的课程建设,除了课件、题库、视频,最重要的还是互动和答疑、平时在线的测试和课程结束的考核。创新创业教育,一直都是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像江西科技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是比较重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去,平时成绩中“X”个考核项目,取得的成果,就可以是创 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比如学生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等。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对学生、教师、专业建设、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要,“X”个项目的过程性考核和“Y”种形式的终结性考核,这种模式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效果好,能最大程度培养学生,实施效果不好可能就会导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松懈、学生学完之后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因材施教,培养其成为民族地区建设的栋梁。

猜你喜欢

纸笔应用型资源管理
“无纸笔”闯关,乐翻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单宝塔诗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