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对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

2020-07-27于晓燕任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4期
关键词:肌电图义齿合力

于晓燕 任薇

(1成都口腔医院,四川 成都 610020;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口腔功能重建修复是口腔医疗卫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在众多需要接受重建修复治疗的患者中占比较高,因老年患者牙列磨损严重,后牙游离缺失,低位咬合存在,原有咬合高度几乎丧失,严重影响咀嚼、发音与美观,修复难度较大〔1,2〕。部分长时间存在低位咬合的老年患者还可能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这类患者因原有颌间距离小,修复空间不足,常无法采用常规手段修复;即使是勉强进行缺失牙列的修复,因这种常规的修复无法升高咬合,也难以帮助患者咀嚼功能得到改善〔3,4〕。故针对这种存在低位咬合的患者给予咬合重建,在帮助原有咬合高度恢复的条件下再行修复,方可获得咀嚼功能、咬合力等功能的恢复〔5〕。本研究给予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合理咬合重建修复治疗,旨在观察咬合重建修复用于老年低位咬合治疗的效果,分析患者咀嚼功能的变化情况,指导未来老年低位咬合患者的合理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设计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择成都口腔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需接受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老年低位咬合患者57例,年龄60~85岁,平均(68.02±5.51)岁;体重44~76 kg,平均(60.21±5.52)kg。纳入标准:(1)符合低位咬合相关标准〔6〕,患者全身状况对重建修复治疗可耐受,无系统性疾病或精神疾病;(2)无口腔黏膜疾病;(3)存在严重的牙列磨损情况,单侧或双侧后牙游离端缺失导致低位咬合;(4)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好,配合研究与随访,对此次研究的实施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口腔疾病者;(2)对修复治疗无法耐受者;(3)因精神疾患或心理疾病等可能无法很好配合研究实施与随访者;(4)合并其他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其他系统性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为患者积极开展重建修复前的口腔相关检查,针对有牙周疾病、牙体牙髓疾病者给予针对性治疗,修复前针对性治疗完成1 w后复诊,复诊后根据得到的结果设计研究模型,确定治疗方案。具体修复过程:(1)过渡性修复:根据方案调磨余牙,并确定新的合适垂直距离。判断并记录新的咬合关系,将这一关系转移到牙合架,根据颌位具体情况制作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义齿,为患者佩戴30 d,过渡义齿佩戴期间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随诊时间,随诊期间观察义齿情况,适当调整牙合,直至完全适应。(2)永久性修复:转移牙合关系至牙合架,完成可摘义齿制作,为患者佩戴并调磨,确保活动义齿完全就位,根据要求调牙合,保证可摘义齿两侧均匀接触对颌,直到完全没有早接触点,抛光,修复完成,记录最终咬合升高度。在重建修复治疗的过程中,应按照息止牙合的间隙带下明确单颌或双颌牙列重建,息止牙合间隙若高于6 mm则给予双颌牙列重建,反之则给予单颌重建。

1.3修复治疗后随访与相关检查 治疗后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检查时间分别为:治疗前(T0)、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T1)、永久性义齿修复1个月后(T2)、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T3)。告知患者具体的复诊时间,对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咀嚼功能检查评价、咬合力检查、咀嚼肌肌电图检查等。(1)咀嚼效率:使用分光光度仪,采用花生米混选浊液比色法测定咀嚼效率,仪器自动读数并记录;(2)咬合力检测:使用咬合力测定仪检测,检测后记录患者牙尖交错位图像,记录次数为3次,并保证数据准确性,分析图像后,计算其咬合分布平衡度,咬合力平衡度为右侧总咬合力与左侧总咬合力之差/右侧总咬合力与左侧总咬合力之和。为方便记录与分析,若检测结果右侧总咬合力较左侧大,则使用上述公式,若右侧总咬合力低于左侧,则将公式转换为左侧总咬合力与右侧总咬合力之差/右侧总咬合力与左侧总咬合力之和。计算得到的结果数值越大,提示咬合力相差越大,咬合力的平衡性越差。(3)咀嚼肌肌电图检查:主要检测患者在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与咬肌(MM)均值电位及腰间交错为咬紧牙最大时平均峰值电位。上述检查的实施均由至少5年操作经验的相关操作人员进行;(4)美观满意度:设计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美观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中包括正位美观、侧位美观、微笑美观等15项,在设计问卷后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效度指数为0.842,重测效度为0.811。问卷中每小问以4级评分法积分,0分:美观,1分:一般,2分:稍满意,3分:不满意。总分为45分,分值≤30分为满意,>3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度量检验。

2 结 果

2.1各时点咀嚼效率、咬合力比较 T1、T2、T3时点,患者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度均较T0时点升高,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7例患者各时点咀嚼效率、咬合力比较

2.2肌电图检查结果 T1、T2、T3时点,患者息止位肌电图值较T0时点降低,牙尖交错位最大咬紧肌电图检测值较T0时点升高,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时点肌电图检查结果

2.3美观满意度 随访结束时,对外观美观度满意、不满意分别为52例、5例,整体美观满意率为91.23%,满意度较高。

3 讨 论

咀嚼肌、颞下颌关节与咬合均是重要的口颌咀嚼系统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正常的牙合关系相互平衡,是确保咀嚼功能正常展开的重要条件。老年人群夜间磨牙常导致明显咬合磨耗,多数还有游离端缺失的情况,均会引起咬合垂直距离缩短,这会对老年人咀嚼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将导致咀嚼肌群与颌关节的负荷〔7,8〕。长时间存在这些情况将会导致口颌咀嚼系统生理平衡关系被破坏,诱发严重的颞下颌关节紊乱。

低位咬合是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类患者咬合垂直距离低,这种不断降低的垂直距离会减少关节腔隙、升高关节内压与关节组织受压程度,在长时间的高压影响下会导致关节组织损伤的发生,继发一系列关节疼痛;同时,这种不断降低的咬合垂直距离还会导致髁突位置向后偏移,引起颞下颌关节不适,尤以老年人最为明显,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9,10〕。可见帮助低位咬合的老年患者重新恢复咬合的垂直距离对避免髁状突偏移、减少髁状突带来的软组织压迫、降低关节内压、保护老年人颞下颌关节有重要意义。老年低位咬合患者的口腔生理环境特殊,若进行常规修复常无法很好地对固定修复体给予合理设计〔11,12〕。考虑到老年低位咬合患者机体功能差、全身健康情况不佳,而可摘局部义齿操作用时短、对牙体磨耗无严格要求,且可以自行取下,在保证义齿与口腔清洁方面更有利,故认为可以给予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咬合重建修复治疗〔13〕。咬合重建修复是一种主要的低位咬合患者咬合力修复方式,其修复效果理想,备受认可,尤其是用于有特殊口腔生理环境的老年低位咬合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认可〔14,15〕。

本研究固定并修复了老年低位咬合患者余留牙与残根冠,这能够确保可摘义齿的固位维持理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可摘局部义齿咬合重建修复,既可以满足固位要求,又与老年口腔生理环境特点相符,利于缩短治疗周期,适应了老年患者身体耐受的情况〔16〕。本研究先进行过渡性修复1个月,在垂直距离适应后,再给予永久修复,这样确保了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T1、T2、T3时点,纳入的57例接受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咀嚼效率明显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咬合力显著提高,且咬合的稳定性与平衡性也明显改善。肌电图结果中的息止位颞肌前束与咬肌等肌电值主要代表了升颌肌群的息止位肌肉紧张度,随着这些肌电值的降低,提示肌肉紧张度越低,咀嚼功能也就越理想;而作为另一主要的肌电图结果,牙尖交错位最大咬紧肌电图值则与咬合接触状态、活动强度等密切相关,在大力咬紧的状态下,随着咬合力的升高,该肌电图值也呈逐渐升高趋势,患者咀嚼功能也随之改善〔17,18〕。本研究结果提示咬合重建修复治疗能够帮助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各肌位肌电图值改善,对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好。随访结束时,研究还提示咬合重建修复治疗能够为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建立理想的外观美观度,重建价值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低位咬合的咬合重建治疗并非适合全部患者,其也有禁忌证,如:(1)合并进行性牙周病或余压支持功能不足者;(2)冠桥修复之后依然无法控制继发龋者;(3)患者依从性较差,或对重建治疗的实施有超过实际期望者。

综上,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可以提高老年低位咬合患者咀嚼效率及咬合力,患者咀嚼肌肌电图明显改善,咀嚼功能提高,在外观美观度上患者满意度高,不失为一种治疗老年低位咬合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肌电图义齿合力
“芪”心合力
不同金属材料义齿基托对口腔感染的影响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佩戴活动义齿,要注意5个细节
佩戴活动义齿,要注意5个细节
合力
拔牙后多久能镶牙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