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

2020-07-27牟薪砚杨根东张谍郑广平周昀安超王立非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4期
关键词:片状胸部支气管

牟薪砚 杨根东 张谍 郑广平 周昀 安超 王立非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10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为单链RNA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2020年2月11日,WHO正式将由SARS-Cov-2引起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2〕,其中以肺炎为主要表现。COVID-19一般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症状轻,但在目前的报道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老年患者较易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3〕,而核酸检测却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4〕,也有作者认为首次CT检出率高于首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检出率〔5〕时,CT检查是一种良好的早期、快速诊断方法。本研究搜集整理104例COVID-19老年患者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旨在总结老年人COVID-19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04例60岁及以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病例均由鼻拭子或咽拭子取得样本,经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CDC)采用RT-PCR法检测SARS-Cov-2核酸为阳性,符合《新型冠状病毒病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6〕确诊标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流行病学史和症状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等,胸部CT影像学资料包括肺炎病变形态、分布及密度等。病例年龄60~81岁,平均(65.8±5.0)岁,其中男47例,女57例,患者血常规、血凝、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均在CT检查当天或前后1天进行。

1.2影像学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日本东芝TSX-101A 64 层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深吸气后屏气扫描,由肺尖至肺底肋膈角行连续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视野(FOV)400 mm×400 mm,层厚0.8 mm,层间距0.8 mm。由两位副主任影像医师独立进行影像诊断,诊断不一致时由上级主任医师指导达成统一意见。

2 结 果

2.1临床表现 104例COVID-19老年患者以发热〔81例(77.9%)〕、咳嗽〔51例(49.0%)〕为主要首发表现,也可表现为呼吸不畅〔15例(14.4%)〕、咽痛〔16例(15.4%)〕、肌肉酸痛〔17例(16.3%)〕、乏力〔25例(24.0%)〕、头晕及头痛〔11例(10.6%)〕、腹泻〔9例(8.7%)〕等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鼻塞〔5例(4.8%)〕、流涕〔7例(6.7%)〕,部分患者〔11例(10.6%)〕无明显临床症状。

2.2实验室检查 老年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3.5~9.5)×109/L〕7例(6.7%)升高,20例(19.2%)减低,77例(74.0%)正常;淋巴细胞绝对值〔正常范围(1.1~3.2)×109/L〕43例(41.3%)减低,61例(58.7%)正常,无患者出现增高;D-二聚体(正常范围0.0~0.5 μg/ml)52例(50.0%)升高,52例(50.0%)正常;血钾(正常范围3.5~5.5 mmol/L)1例(1.0%)增高,为危重症患者,28例(26.9%)减低,75例(72.1%)正常;血钠(正常范围135~145 mmol/L)27例(26.0%)减低,77例(74.0%)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范围<8 mg/L)77例(74.0%)升高,27例(26.0%)正常。

2.3胸部CT影像学表现 患者胸部CT资料均来源于入院后首次胸部CT检查。89例病灶呈双肺分布,出现单肺病灶者仅15例,其中病灶位于右肺上叶83例、右肺中叶67例、右肺下叶84例、左肺上叶82例、左肺下叶80例;66例病灶呈胸膜下分布,呈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图1),37例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7例呈肺段、肺叶分布,6例同时出现呈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97例病灶呈斑片状(图2),28例呈类圆形(图3),其中21例两种形态病灶混杂。病例均有磨玻璃影显示,其中20例合并实变影。62例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其中26例表现为“铺路石征”(图2A);20例可见“晕征”;本组患者无显示“反晕征”;43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57例出现索条灶(图4A),23例患者出现病灶内血管增粗(图4B),12例出现结节影(图5A),6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可见肺气肿(图2B),16例可见淋巴结肿大(图5B)。

图1 老年COVID-19患者胸部CT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

A:左肺病灶沿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呈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影,可见“铺路石征”(黑箭)。B:双肺病灶沿肺叶、肺段分布,呈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肺气肿(白箭)。双侧可见少量胸腔积液(黑箭)图2 胸部CT斑片状病灶

示双肺多发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呈类圆形磨玻璃密度影图3 胸部CT类圆形病灶

A:双肺多发病灶沿胸膜下分布,呈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右肺下叶病灶可见索条影(白箭)。B:双肺多发斑片状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左肺下叶病灶内血管增粗(黑箭)图4 胸 CT索条灶及病灶内血管增粗

A:左肺下叶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呈结节状,边界模糊(黑箭)。B:纵隔可见淋巴结肿大,短径约1.3 cm图5 胸部CT结节影和淋巴结肿大

3 讨 论

本研究病例中女性较多见,多表现为发热、咳嗽与相关研究〔3〕一致,研究〔3〕中发热(98.6%)和咳嗽(59.4%),少见头晕(9.4%)、头痛(6.5%)、腹泻(10.1%),然而乏力(69.6%)、肌肉酸痛(34.8%)、呼吸困难(31.2%)较本研究病例多,可能与本研究患者年龄组成不同有关。本组患者中多数出现淋巴细胞减少,D-二聚体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而白细胞可出现减少或升高,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7,8〕。淋巴细胞减少在急性感染中较常见,也有研究认为淋巴细胞减少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多器官损伤〔9,10〕有关。本研究中有1例危重症患者出现血钾升高,余28例减低,27例出现血钠减低,与文献报道一致〔10〕,可能与器官损伤有关。

COVID-19胸部CT表现中以磨玻璃影为典型表现,本研究中患者均见显示,而实变病灶往往在范围较大、症状较重的患者中出现。病灶形态多呈斑片状,部分可呈类圆形,两种形态病灶多同时显示,但也可仅出现类圆形病灶。病灶多呈双肺分布,少数可为单肺,右肺病灶略多于左肺,上叶及下叶较多见,部分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11〕。62例(59.6%)可见小叶间隔增厚,26例(25.0%)可见“铺路石征”,较文献报道的2.5%~19%〔12,13〕出现率高,可能与本研究病例均为老年人有关。“铺路石征”常见于急性间质性肺炎和弥漫性肺泡损伤,而SARS-Cov-2可引起间质性肺炎〔14〕,在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病例中20例可见“晕征”,无患者出现“反晕征”,“晕征”可见于多种疾病,其病理基础各不相同。病灶多呈胸膜下分布,部分呈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而肺段、肺叶分布则较少见,且均出现于病情较严重患者中。有文献报道〔11~13〕COVID-19肺部病灶多为胸膜下分布,这与本组研究结果一致。索条灶在胸部CT影像表现中较常见,可能与肺间质改变、随着病灶进展或吸收有关。少数患者可出现病灶内血管增粗、结节灶、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合并肺气肿,也与文献报道相符〔11~13〕。 COVID-19胸部CT影像表现较典型〔15〕,其对该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疾病检测能够提供重要依据,且为检测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怀疑和确诊COVID-19的患者应该作为必要的检查手段。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本研究仅搜集了患者入院后首次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缺乏患者动态CT随访资料,为此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关注患者的随访变化。第二,本研究仅纳入60岁以上患者,无老年患者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的对比,为此在后续研究中拟进一步研究不同年龄层COVID-19患者临床和胸部影像学表现的差异。

猜你喜欢

片状胸部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病毒性肺炎流行期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例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避开这些毁胸坏习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