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7-27朱晓莉王宜岭许海东高国强
朱晓莉 王宜岭 许海东 高国强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山东 滕州 277599)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栓、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闭塞、血管腔狭窄等原因引发的脑部供血突然中断或不足,而导致脑组织发生坏死〔1,2〕。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促、病情进展非常迅速、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等显著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3〕。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我国目前每年由于急性脑梗死死亡人数高达440万〔4〕。有相关研究报道,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5〕。目前医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是实施动静脉溶栓,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阿替普酶等,其中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为第2代〔6〕。本文拟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5~77岁,平均(64.39±5.36)岁,病程0.5~4.5 h,平均(1.82±0.69)h;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6~79岁,平均(64.92±5.71)岁,病程0.5~4.0 h,平均(1.88±0.65)h。两组性别、病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颅内出血、泌尿系统出血、最近发生头部外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所有患者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抗生素治疗,并采取措施稳定患者颅内压及血压,纠正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紊乱。并在两组正式开始治疗静脉溶栓治疗之前,对两组同时进行阿司匹林(河北瑞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209)、硫酸氢氯吡格雷(惠州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1)及依诺肝素钠(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25,剂型:注射剂)注射,以发挥抗凝作用。
1.2.1对照组 对照组静脉滴注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034,规格:25万U;剂型:注射剂),给药总剂量为150万U,静脉滴注时间在30 min以内。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首次治疗时,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规格:1.0 ml∶5 000 AXa单位;剂型:注射剂)3 000 U,再静脉给予阿普替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1)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体重确定给药剂量为0.9 mg/kg,注意给药总剂量≤90 mg。先静脉注射10%总剂量的阿替普酶,余下的90%利用静脉滴注的方法输注入病人体内,滴注时间控制在60 min左右。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1)显效:经过治疗,血清酶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除;(2)有效:治疗后血清酶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缓解;(3)无效:血清酶水平没有改善,临床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 =(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NIHSS评分主要用来评价神经缺损程度,共有11个维度,评分越高说明神经缺损越严重;mRS评分主要用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共6个等级,6级表示死亡,0级表示没有症状,分数对应等级,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不好〔7〕。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过敏、呕吐、皮疹等症状。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显效19例(46.34%),有效12例(29.27%)、无效10例(24.3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显效25例(60.98%)、有效13例(31.71%)、无效3例(7.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
2.2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出现出血3例(7.32%),皮疹2例(4.88%),过敏2例(4.88%),呕吐4例(9.7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例(26.83%);观察组出现出血1例(2.44%),皮疹1例(2.44%),呕吐1例(2.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例(7.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3,P=0.019)。
3 讨 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老龄化进程逐步加重,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8〕。急性脑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它是由多种因素如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管堵塞等造成的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最后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根据急性脑梗死不同的发病机制,可以分为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等类型,其中脑血栓在所有类型中占60%,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9〕。根据有关数据资料的统计结果,中国不同地域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死亡率具明显差异,即南方地区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比北方地区高,另外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死亡率跟病人自身的年龄也有明显的线性关系〔10〕。脑梗死范围包括中心缺血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周围缺血半暗带中含有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中分布很多没有坏死的神经元,所以,如果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梗死血管的再通,可恢复周围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循环,及时缓解脑缺血区的脑组织损伤,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的活性,减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面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11〕。因此,如何实现堵塞脑血管的再通,恢复脑组织正常血液供应,以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内容〔12〕。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常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缺氧和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尿激酶其实质是肾小球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这种蛋白水解酶不能和纤维蛋白结合,而是通过激活血栓中所含的纤溶酶原,以切断纤维酶原分子结构中的精氨酸560-缬氨酸561化学键,使其变化成纤溶酶,进而对凝血因子发挥降解作用,促进脑血栓溶解,实现血液再通〔13〕。阿替普酶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血栓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溶栓药。阿替普酶是一种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主要由糖蛋白构成,一般是利用其分子结构中的赖氨酸残基去结合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进而激活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破坏纤维蛋白,最终可发挥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从而溶解血栓〔14~17〕。另外,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不会造成全身性纤溶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更好。阿替普酶的生物半衰期较短,进入人体约5 min后,浓度可降低50%,到10 min时可减少至20%,20 min之后可减少到10%,然后经胆汁粪便排出体外,不容易造成体内蓄积中毒〔18~20〕。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尿激酶、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阿普替酶治疗效果更好,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恢复程度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病理情况进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