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校本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融通的思考与实践
2020-07-26刘君英
刘君英
摘 要: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往往容易走向“随意化”“碎片化”,与国家课程脱节。如何打破学科壁垒,盘活课程资源,开发立足校情和学情的校本实践课程,并推动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效融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是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新的挑战。通过详解“立德树人”观点下的课程整合理念与顶层设计、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通整合策略与路径、以及学科融通中的评价反馈,概要阐述石家庄市东风小学DIY校本实践课程的构建及其与学科课程的融通。
关键词:小学教学;校本课程;学科课程;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6-0052-05
石家庄市东风小学坐落于新华路879号,现有在校生2100余名。2016年10月,学校利用原有的闲置资源,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占地2800平米的“DIY少儿梦工厂”。“梦工厂”以鼓励小学生“去动手、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为教育指向,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科研方向,融合STEAM教育提出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打造了沙雕、木工、陶艺、厨艺、茶艺、机器人、魔方、3D打印、创意手工、汽车文化等十二个实践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群。三年来,东风人从设计打造实践课程体系开始,经历了众筹师资力量、创新小学生选课模式、确立“项目+问题”主题实践原则、打磨“合作+探究”学习新样态等系列创新举措。
实践证明,这个课程群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起初的设想:几乎每一门课程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个“项目式学习”,都与学科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色彩,为学科课程提供了生动的诠释或体验。基于此,学校引进了跨界学习理念,积极探索DIY实践课程与学校学科课程的融通。
一、“立德树人”观点下的课程整合理念与顶层设计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到小学的讲台上,就是要求施教者眼里要有“完整的人”,要有“生命成长与发展的人”。进行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整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实践中的必然探索和实践。如何把这一观念让一线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开展跨学科主题研究,转变教师课程观
笔者作为校长,引导全校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的“线上学习+线下研修”“专家讲座+课程研讨”“课程实践+成果交流”双线融合、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通过对跨界、跨学科、STEAM等领域的深度学习,以及课程实践中对课堂观察与学生变化的体察,教师的课程观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把儿童放在课程的正中央,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与兴奋点,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推动跨学科融合和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盘活跨学科课程资源,构建跨界新样态
东风人面向未来、打破边界,努力用开放的头脑盘活资源,把传统的学校存量资源增值为开放办学的增量资源。学校基于跨学科融合打造实践课程中心——DIY少兒梦工厂,进行了场馆资源重组;依托五十四所、河北师大等联谊单位,进行了人力资源重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进行了技术资源重组;依托骨干教师队伍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把握,逐步重塑DIY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开发实践课程主题和项目,构建“风之子”跨界学习新样态。
二、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通整合策略与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尝试在校本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实现跨学科融通的愿望,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迫切。实现这种愿望的可能性,还基于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分解。参与课标分解的骨干教师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对运用课标、驾驭教材有了基本的实践能力。2017年,这一部分教师又参与了校本实践课程《智慧小工匠》的编写工作,因此,较为顺利地确定了跨学科教学的融通原则,即“情境教学、问题驱动(深度学习)、融会贯通、因地制宜”。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学科课程与校本实践课程的“三点”融通之道。
(一)找到“交叉点”,实施跨学科知识的横向整合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站在课程的高度,通过细化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就容易发现语文、数学等学科教材中的很多知识、观念、技能都是相互融通的。教师在学科融通教学中引导学生达成自主建构、自我认知。
学校教师团队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利用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异质性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开发了DIY实践课程12门、跨学科融合主题160多个,整体构建了DIY实践课程内容。这些课程有意识地消弭学科边界,寻找真实问题情境,了解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了突破学科教学、学习环境等限制因素的课程资源。
在手工课“折纸与绘本故事”主题教学中,教师以“今天我们把《乌鸦与狐狸》这个故事‘折出来”作为引语,引入教学情境;然后在折纸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对折的效果;最后,小组合作黏合出乌鸦和狐狸的样子。课堂上细心的学生提出,“乌鸦和狐狸都还没有眼睛”,教师则适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揣摩绘本故事中乌鸦和狐狸的心理活动,尝试给它们配音并把对话内容认真书写下来。就这样,学生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做出了一本本精美的手工绘本。
木工课上,学生围绕“制作创意书签”展开思考和讨论,之后,设计式样、测量尺寸、制作打磨、镂刻经典诗词或名言警句。沙雕课上,学生运用STEAM理念合作设计制成“城堡帝国”等等。如此,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融通,从而完成创意物化的案例每天都在梦工厂的课堂上发生着。
同时,教师还积极尝试将任教学科与实践课程进行勾连和融通,让课堂知识借助DIY课程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完成深度学习。比如,科学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带领学生到梦工厂种植课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种子萌芽实验、向日葵生长等实践活动的观察、研究。数学教师将魔方课程与立体几何教学完美结合;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断崖边上的百合花坚毅顽强的品格时,美术教师把课堂延伸到创意手工课的“石头画”,画出 “你心目中的百合花”。在这期间,学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无论怎样,学生都带着一份真实的体验与收获回到课堂,再次去论证自己的实践,这便是成长。
(二)找到“生长点”,实现素养目标链的纵向连结
素养即教育内涵。DIY实践课程目标向上勾连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向下分解为单元目标或主题目标,由此形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素养目标链。学校教师团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南,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目标分解,找出各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培养目标指向,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素养的生长点,将实践课程目标进行“学段分解”,形成时间序列上的梯度和难易程度上的层次,构建立足学校校情和学生学情的DIY实践课程目标体系。
由此,以儿童立场为圆心,以跨学科知识为横轴,以素养目标链为纵轴,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完成建构。
以木工课程目标为例:
以此类推,DIY少儿梦工厂所有实践课程均以“素养目标链”为主线构建课程目标,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学生基于跨学科学习和问题解决达成了关键能力的自主建构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厨艺课中对学生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为:
高年级学生在制作蔓越莓饼干的任务中,需要低筋面粉115克,黄油75克,蔓越莓干35克,糖粉60克,全蛋液1大勺(15毫升)。学生在“称重”之前要学习认识天平、砝码,了解放置天平的注意事项,掌握游码回零、调横梁平衡、加減砝码、正确读数等。这些精确的数据和科学仪器诠释着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一次次加加减减的称量中,学生从最初对厨艺课“过家家”式、好玩的认识中得到了提升,他们正在学会严谨,学会精确。而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培养的,一以贯之、螺旋提升的。
(三)找到“互通点”,推动跨学科学习的往复融通
在东风小学,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不仅仅是师生行走于教学楼与梦工厂之间的匆匆脚步,更是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知识和素养的往复融通。
以语文学科与木工课程的融通为例:四年级语文课堂由《颐和园》单篇精读延伸出以“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之后到木工坊采访木工教师并亲历鲁班锁的制作过程,体验“榫卯”结构的无限魅力。
回到常规课堂,语文教师趁热打铁,将《游天坛公园》一文以及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节选纳入语文课堂,继续进行群文阅读。以学生对于“榫卯”的认知为支点,将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崇敬,再次推向深入,进而达成水到渠成的写作。由此,“文本感知——实践探究——提升认知——价值体认——情感表达”这五大学习任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达成实践课程反哺学科课程的目的。
三、学科融通中评价反馈的“嵌入”“留痕”与“留白”
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通教学过程中,学校提倡“嵌入式”评价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伴随课程实施中的任务解决而共生,同时,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以“创创护照”的形式,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留下印记。实践过程中,学校还特别提倡教师一定要主动“留白”来保持课程足够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要允许学生“试错”。
木艺课上,一件精美的木艺作品在学生手中即将诞生……然而就在最后打孔那一瞬间,木头从中间劈裂……学生一下子愣住了,几个课时的付出功亏一篑;陶艺课上,泥巴有时候是那么不听指挥,好几次几乎把学生气哭了,一次次叹息过后又重新开始。
正如田靓老师在《教师随记》所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失败而退缩,所有的学生都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创作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他们创造着认真做事的美,敢于坚持的美,勤于思考的美,勇于创造的美。
学生通过DIY实践课程的操作,整合了自己的经验和生活领域,并把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现实的生活情境加以融合。在此过程中,将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进行融通整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让学生学会在“在未来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DIY少儿梦工厂的校本实践课程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
[3]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张 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