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口企业专用铁路运输组织管理研究与探讨

2020-07-26王俊涛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管理

王俊涛

【摘  要】本文分析了港口企业专用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以解决专用线运输组织管理中的问题,提高企业专用线的运输生产能力,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生产任务,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良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用铁路;创新;管理

在港口物流运输体系中,铁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港口专用铁路联通了港口与国家铁路,实现货物双向运输,保证进出口货物正常的集结、疏运、中转及存储秩序[1]。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推进匀速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强调港口联运中铁路在降低运输成本,防治运输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性。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的扩大,港口企业铁路运输将会在港口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当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沿海港口铁路专用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发展,表现为铁路货源结构不断丰富完善,运量增幅超过10%,部分港口专用铁路年运量已达0.8亿吨;专用铁路设备设施不断趋于先进,绝大多数都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视频监控、轨道电路与无线通讯覆盖系统,无线传输、STP(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自动编组校验增强了运输安全管理能力,缺口视频、微机监测等,增强了设备设施预防管理能力。但与国家铁路的运输管理方式相比,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运输组织创新程度不够,生产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各沿海港口铁路生产三大要素:人、机车、线路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短板。面对企业专用铁路安全管控的压力,各专用线都在强化铁总的作业标准落实工作,与接轨站、港区装卸生产衔接过程中,生产组织、作业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墨守成规现象,不能在规章运用、作业组织方面创新建设,不能发挥出组织的最大效能。或者,即使完成了大量铁路运输工作任务,但未灵活调整作业组织方式,劳动强度较大,作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

1.2作业环境差,管理难度大

与国家铁路标准站段相比,港口铁路贯穿码头货场,呈现了“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铁路生产频繁与码头装卸机械、人员发生交叉,行车作业需应对各类情况,作业环境比较复杂。港区内,各岗位人员对铁路认识、认知程度不同,甚至少部分人基本无铁路安全意识,即使是铁路作业人员,由于未严格落实标准进行规范培训学习,工作标准与水平也参差不齐,加大了运输过程中安全、生产的管理难度。

1.3设备专业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偏低

受资金、资源、专业化管理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专用线设备的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依旧不够高,表现为线路养护、维修设备跟不上,维修方法工艺落后,效率较低;受设备设施因素影响,行车作业、装卸生产车组织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甚至有很多上世纪的作业工艺方法,加之生产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不高,使得运输组织过程中的中断、等待较多,造成劳动生产率偏低。

2.积极开拓港口铁路运输新局面

水路、铁路、公路是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三个关键环节,一个港口要健康发展,铁路集疏运量应达到港口吞吐总量的30%以上。港口要发展,经济效益要提高,铁路疏运必将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港口铁路必须进一步加大设备设施投资改造,优化运输组织管理,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综合性铁运服务,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运量新增长,助力港口新发展。

2.1构建路港运输新模式

一是要将港口融入铁路运输组织一体化建设,积极采用铁路驻港、港口驻站或视频连接等形式,实现计划、指挥、作业“三位一体”,优化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管理,构建路港运输新模式;二是要针对转铁货源,港口与铁路部门设计联运方案,争取铁路的运价优惠方案,创新铁路集疏运工作模式,切实提高铁路疏运能力;三是要做好信息系统共享,要做好现车系统融合,监控系统共享,预确报信息传递及时,最终实现疏港铁路通道畅通,车辆快速周转,路港双方互惠互赢。

2.2突出做好海铁联运

目前,全国沿海各大港口积极协调铁路集团、船公司、货代公司,发挥“门到门”优势,不断强化海铁联运工作力度,有力促进了港口发展。要推进海铁联运新发展,展示港口作用与地位,一是要打破区域瓶颈与限制,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公路交汇处,加大无水港建设,延伸鐵路集疏运脉络,丰富货源结构,强化联运五定班列组织,提升海铁疏运能力;二是要加大投资改造,建设投资完善港口铁路设备设施,提升站场作业通过能力,以满足铁路集疏运需求,要投资海铁联运生产工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大粮食、精矿、散改集业务组织投资,提升海铁联运运输效率;三是要整合资源,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打造铁路集装箱运输品牌,实现铁路、港口、货代、船代等单位跨界管治、区域协调,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3加强生产智能化建设

精确、完整、动态、可靠地采集各类交通要素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共享、公用。为此,一是要搭建平台,实现与铁路行车、货运、列检等系统对接,实现信息相互交换;二是要建立海铁联运信息平台,进行航班、车次、单证、单证等电子数据自动交换,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与质量,为客户提供准确实时的服务信息;三是要积极促进港口铁路与港埠生产信息对接,实现货物、车辆、堆场、机械之间的信息传递,保证运输工作秩序。

2.4做好生产工艺革新

重点要根据港口货源、货场、站场、装卸线、装卸工艺特点,统一组织协调,做好生产工艺改革创新,提高专业铁路运输能力。一是每日要制定明确港区货物运输方案,根据承认车、货种、车流等实际情况,一体化组织行车与货运工作,特别是要做好第一班计划兑现管理,快速完成与接轨站接发车组织,最大程度提高运输效能;二是要做好与港区装卸设备,如装车楼、移动式装车机、翻车机、装载机、皮带机、油桥等组织衔接,根据不同货种、作业区域、装卸工艺与线路状况,创新作业工艺方法,快速完成装卸线车辆取送与货物装卸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三是要加强港口铁路创新管理,加大投资改造,特别是针对联锁、轨道衡、道口、计划等工作环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达到压缩生产成本,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

2.5做好培训教育工作

抓好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是发展专用铁路企业的根本。为此,必须采用有效方式做好职工培训工作,要创新培训方式,针对铁路各专业技术技能存在的弱点、缺点,聘请铁路技术专家定期进行有效地授课或在岗培训,以达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目的;针对日常工作,要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微信推送、“OPL”单点课程、“劳模讲堂”等形式进行宣教,通过微信练习、闭卷考试、现场实操考试等多种形式,将规范标准在每一名作业人员中入脑入心;要建立起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摸排内容,按照标准排定具有实效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实际工作、生产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进行检验,进行严肃的奖惩考核,通过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要通过培训工作,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3.结束语

面对进一步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加快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需求,港口铁路在强化硬件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查找当前港口联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与地方铁路单位沟通,深入探讨问题解决策略。构建大交通思维,提高港铁联运中存在的管理问题。通过增加铁路运输量,优化港口货位运输结构, 加快港口货运结构化调整,逐步实现节能绿色港口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晓丹, 考虑港口竞合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研究[J], 2019, 大连海事大学.

猜你喜欢

创新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