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对策

2020-07-26邓玉莹

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健康传播网络谣言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主流媒体单一的话语空间,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社会公众委托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从古至今,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谣言;健康传播;原因策略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公众逐渐实现自我赋权,造成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大众足够信任的新的行为主体即意见领袖,成为新的权力中心。社会公众委托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对已有的共同的意见进行放大扩张,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随着互联网舆论的形成与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谣言控制学说代表人物罗伯特·纳普对谣言的定义为:要掩饰一个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从古至今,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美国学者罗杰斯(Rogers,Everett M)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传播行为。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如电视、杂志、广播等一直是健康传播主要的渠道,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

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健康传播的个体及组织逐渐进入当今网民的视野,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健康传播更为广泛和深入,但其良莠不齐的信息及不专业的编辑主体也造成了大量健康类谣言的传播。在特征方面,健康传播类谣言标题典型夸张,口语化严重,同时走虚构故事煽情路线,引发“共鸣”。健康养生、疾病类主题谣言中,感叹式、命令式标题常见:如《致癌物名单,转载一次,造福一次,自救一次!!!》、《注意!禽流感又来了!千万别再吃这些!》等。这些感叹式和命令式标题抓住读者眼球,写作口语化,使得科学性、严谨性大打折扣。健康谣言文章中的感叹号大行其道,体现了文章作者主观情感的注入,使文章有失中立、客观的立场。许多健康类谣言文本,比如《不要再吃鸡蛋!一个养鸡场老板女儿带血的忏悔和劝告!!!》中,诸如“对不起,我们错了”“我也会力劝家人改行”的语句看似饱含真情实感,实则想要感动读者,以引发共鸣,此时诉诸的是公众情感与价值因素的互动。在感性叙事的基础上诉诸理性,利用看似理性的叙事使受众信服,力求用看似相对严谨科学的“理性叙事”来掩盖其真实面目,以期达到说服众人获得较高转发量的目的。

在各类网络谣言中,健康谣言往往比其他谣言更具有杀伤力与传播力,其形成原因除了包括信息来源出处难寻,利益驱使再加工;传播过程中存在时间、碎片化陷阱、认知框架陷阱和把关人缺失等普通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基于“社会风险”议题的应激回避心理

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是健康传播类谣言最常涉及的议题。这些议题中所涉及的话题特色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公众更有可能因为“切身利益”对这些话题的“风险”进行积极的感知,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非理性价值判断是大多数健康类传谣主体共有的对“风险”进行感知时的社会心态。如在2003年,中国暴发非典型肺炎,从2月9日开始,有关熏白醋、喝板蓝根能预防非典的传言兴起,市面上出现抢购风潮,板蓝根、白醋的价格一下飙升至几十元几百元。在湖南湖北地区还出现了放鞭炮、挂艾叶、喝绿豆汤等防治非典说法,并得到广泛扩散。网上也流传过出现“非典变异病毒”的传闻。再如2020年初暴发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时,微博、微信等出现“中成药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言,群众为在疫情期间“保证”自身安全,未经思考便相信此消息,并在一夜之间将淘宝各大商店的双黄连药物抢购一空。在民众对社会风险的应急回避心理作用下,此类健康谣言传播速度之快另人瞠目结舌。

二、基于“使用与满足”下的自我实现心理

这种自我实现心理又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基于第三人效果下的沟通分享需求,可能对其他人态度行为带来较大影响的心理倾向;其次是基于相关议题下的紧张、恐惧、不满等心理的宣泄和满足,人们倾向于寻找新的安定凭据,以缓解内心情绪;另外是基于交流、群体形象塑造的需求和满足,健康谣言的重要性和可信度的模糊性,使其更多地成为人们交流中的谈资和娱乐对象。在2020年初,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暴发,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大量谣言。如在中国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一则“菲方感谢中国捐赠20万医用口罩”的消息,引發网友质疑。后2月4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表示,这批口罩系当地华侨华人团体捐赠。事实是,菲华侨华人连日向国内捐赠大量口罩和医疗物资,适逢菲律宾火山喷发后灾民需要口罩,以及支持菲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就同时捐给了当地20万个。另有钟南山院士被传染、喝酒吸烟能预防肺炎、肺炎患者变丧尸、微波炉加热口罩可消毒等谣言在疫情防控期间广泛传播,这些健康类谣言得以广泛传播除了公众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之外,与疫情下公众的“使用与满足”下的自我实现心理也密不可分。

三、基于“群体意识”下的跟风从众心理

在健康类谣言传播中,个体即使发现谣言为虚假消息,也畏于“群体压力”,倾向于选择沉默与从众,这同样是引发其指数性扩散的一个重要心理动因。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中国全国蔓延,许多沿海城市出现抢盐潮,不少居民纷纷奔走相告吃加碘盐可以预防辐射,放射性物质污染了海水,无法再提炼安全的盐,于是在各大超市抢购盐以防备日本核辐射污染。但食盐里碘的含量很低,根本没有防辐射效果,且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而且放射性物质很少,再加上稀释作用,不存在海盐被污染的问题。专家称,买碘盐防辐射毫无意义,但基于盲目从众心理,此类健康类谣言得以广泛传播。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健康谣言广泛传播问题,根据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特征及网络虚假信息传播及健康类信息虚假传播原因,减少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类谣言可以分不同主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从健康信息传播者来看:传播者在进行稿件创作时,不能不加分辨直接从网上摘抄,最好熟知健康专业知识,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全面、专业严谨。完成创作后要落实审稿制度,细心检查,对信息中的数据一一核查,避免出现差错。遇到有争议的信息,克服刻板印象,传达给公众客观真实专业的健康类信息。

其次,作为新闻传播的受众——社会公众来看:做到不轻信,不盲从,提升科学素养,提高对谣言的辨别意识、防范意识和警惕意识,拒绝盲目转发。

再次,从媒体行业来看:大众媒体应强化议程设置能力,由于健康类讯息是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利益的问题,因此信息发布的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级的科学医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把关人进行大量的信息择取与剔除,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和对公众负责的言论。

最后,从管理者方面来看:立法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出台与网络虚假新闻有关的法律法规,将传播网络虚假新闻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调控之中加以约束。同时与主流媒体加强合作,以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权威健康知识,同时建立权威的健康传播辟谣体系。

健康传播类谣言能够在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说明公众对于健康类信息的渴求度较高,这也启示我们应发挥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的作用,带动新媒体、融合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社会组织去构建国家层级的网络谣言大数据平台和融合的综合辟谣机制,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民众科学知识及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胡百精.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J].国际新闻界,2012(6):6-10.

[3]李东晓.微信用户健康养生信息的传播行为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8):90-9.

【作者简介】邓玉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健康传播网络谣言
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实践视角的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探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燕赵都市报》做好健康类新闻的认识与实践
新疆乡镇居民健康信息传播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