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2020-07-26李行芩张宸马豪豪

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李行芩 张宸 马豪豪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各国政府和媒体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改版的整体背景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019年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将该期间反映出的媒介中的国家形象与战略国家形象进行对比,并针对其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民日报;国际传播;国家形象

一、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者认知的结合。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任务。大众传媒以其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拥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在国际传播中,由于个人跨国获取一手信息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受众更加依赖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大众传媒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判断,从而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相关国家形象的认知。刘小燕教授认为,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自塑、他塑与合塑三种形式[1],《人民日报·海外版》则是基于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具有深入全面认识的先天优势,采用自塑的形式来建构我国的国家形象。

二、《人民日报·海外版》内容分析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其广泛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肩负着对外传播的重要责任。它常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向世界传递有力的中国声音、展现良好的中国形象。本文以2013年至2019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并从中抽样出458个样本,分析结果如下:

(一)版面设计: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报纸版面是展示媒体形象最为直观的表现,海外版报纸更是承担着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责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版面设计上呈现出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特点,主要在标题与配图上体现。

从标题来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常使用红色、蓝色等较为庄重沉稳的颜色,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重点突出,且使版面更显活泼生动。451个样本中,黑白标题文章共254篇,占比56.3%,彩色标题文章共195篇,占比43.2%。此外,有2篇无标题图片报道,占比0.4%。

从配图使用情况来看,《人民日报·海外版》讲究“有图有真相”,倾向于用彩色写实图片还原新闻现场、吸引读者与丰富版面。451个样本中,44.6%的文章使用了配图,其中85.1%为写实图片,14.9%为卡通图片,55.4%的文章未使用配图。从配图色彩来看,201个使用配图的样本中,96.0%使用彩色图片,4%使用黑白图片。从配图位置来看,201个使用配图的样本中,38.3%的配图在文首,能够较快吸引读者眼球,8.4%的配图在文中,8.9%的配图在文末,为版面美观和谐,还有43.3%的文章配图在其他位置,另有0.1%的配图分散在两个及以上位置。

(二)报道体裁:类型多样,消息报道为主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类型多样,以消息报道为主,通讯报道、图片报道占比也较大。451个样本中,消息报道222篇,占比49.2%:通讯90篇,占比20%;评论29篇,占比6.4%;深度报道17篇,占比3.8%;系列报道7篇,占比1.6%;图片新闻81篇,占比18%;其他5篇,占比1.1%。

(三)稿件来源:消息来源多样,自采稿件为主

媒体受自身定位、办报方针等因素的影响,在话语的使用方面各有特色,不同的稿件来源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与真实性。《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来源多样,一方面,以自采为主,转载为辅,能夠展现报纸本身的话语特色。另一方面,以官方、权威来源为主,具有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451个样本中,有201篇自采稿件,占比44.6%;180篇文章转载自新华注,占比39.9%;26篇文章来自特约专家,占比5.8%,44篇文章来自其它,占比9.8%。

(四)主题分析:主题丰富,外交议题最受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主题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主题丰富,涉及面广泛;其次,最关注外交议题,经济、文化、民生议题占比也较高。由此反映出《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沟通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是展现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名片,塑造了中国愿与各国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良好外交形象。451个样本中,有91篇文章涉及外交议题,占比20.2%;涉及经济、文化、民生的报道分别占比17.7%、14.9%、14.6%。

(五)关注地区:国内新闻居多,关注发展中国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关注和报道国内新闻,以此告知国内外人民中国的动态,更加全面、开放地展现中国形象。与此同时,该报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动态,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报道地区来看,451个样本中,国内新闻有343篇,占76.1%;国际新闻有102篇,占比22.6%。从报道国家类型来看,451个样本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有385篇文章,占比85.4%,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章有57篇,占比12.6%。

(六)倾向性:保持中立报道立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能够较好保持中立报道立场,同时也在通过正面报道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涉及批评建议倾向的主要是针对国际上发生的不公正事件发表的评论,展现了中国关注国际动态、负责任大国形象。451个样本中,中立报道有343篇,占比76.1%;正面宣传有97篇,占比21.5%,批评建议有11篇,占比2.4%。

三、战略形象与媒体构建形象对比

通过进一步分析与对比我国战略国家形象与《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发现二者基本吻合。

(一)我国战略定位中的国家形象

战略定位中的国家形象即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定位与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注重塑造“多元鲜活”“坚守正义”“合作共赢”的大国形象,[2]这也成为我国战略定位中的国家形象的重要内涵。

(二)媒体建构的国家形象

1.多元鲜活

从版面设计上来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呈现出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我国在对外传播中生动活泼、多元鲜活的国家风格、形象。43.2%的文章使用彩色标题,适应“读题时代”,能够快速吸引读者眼球;配图使用情况方面,倾向于用彩色写实图片还原新闻现场、吸引读者与丰富版面,以大图映衬“读图时代”,体现“海味”,展现中国气派。对版面色彩及配图的关注,在直觉、感官上为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增添多元、鲜活的色彩。

2.坚守公平正义,不偏不倚

“公平正义”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所要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战略国家形象之一,《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以中立报道为重心,体现了坚持客观、不偏不倚的立场,同时兼具对我国的正面宣传。此外,在关键性的国际事件中,对国际事件进行及时的批评建议,如针对中美经贸问题,“望海楼”栏目刊发复旦大学沈丁立教授的文章,他运用理论和实例相融合的新闻评论阐释出中美双方应该协同共鸣、求同存异,才能合作共赢的观点。总体来看,《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较为全面,不偏不倚,构建了出我国坚持公平正义的国家形象。

3.和平发展,开放共赢

中国人民素来热爱和平,并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国家不断发展进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际传播中构建了一个和平发展、开放共赢的大国形象。从报道地区来看,国内是其关注重点,国内新闻的题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开放地展现着中国各方面的有序发展。同时,从报道议题来看,有关外交议题的报道占比最大,其次是经济、文化,体现了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开展经济合作,促进文化及各方面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美好愿望。

四、审视与反思

综合考虑上述媒介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异同,《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虽然总体上朝着国家战略形象的方向努力,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宏大叙事的传统、处于被动性传播地位等。鉴于此,《人民日报·海外版》想要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则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外传播模式:

(一)报道客观平衡,做到喜忧皆报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霍夫兰对比了“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技巧,指出接受两面提示的受众对反面信息能够形成“免疫”,能够形成较强抵抗力避免对立观点的解构。由此可见,在国际传播中,同时进行正反面的报道比单纯正面报道更被受众接受和信服。作为我国与外界沟通联系的纽带,《人民日报·海外版》必须将客观真实作为报道的第一准则,不仅要报“喜”,也要将“忧”的内容客观呈现出来交予受众评判,如此才能构建实事求是的大国形象。

(二)将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结合

《人民日报·海外版》肩负着向海内外受众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的任务[3],它所采用的宏大叙事着眼于国家、民族等宏观层面,对以上信息进行整体把握和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读性”,宣传色彩浓厚。所谓见微知著,《人民日报·海外版》应该注重宏观叙事与微观视角的结合运用,如塑造主题人物、讲述温情故事等。通过个人化、细节化的报道来表现宏观主题,更能吸引不同背景的受众的注意力,更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

(三)构建主动传播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话语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但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污名化传播并未就此消失。面对这些不利言论,我国媒体始终为摆脱“补丁式”的回应方式,陷入被动传播的僵局。[4]因此,《人民日报·海外版》应当以主动的姿态争取和维护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不仅要密切关注全球热点事件与发展动向,还要体现中国的主体价值,坚定地表达中国立场、传递中国声音,力争形成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家话语体系,以此来赢得在国际传播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竞争优势。

结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版面设计、报道内容等建构了一个多元鲜活、不偏不倚、开放共赢的国家形象,基本与我国战略定位中的形象相符合。但其在国际传播中仍存在如报喜不报忧的惯例、宏大叙事的传统、处于被动性传播地位等问题,需在今后的报道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力地传递中国声音,更全面地展示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02)

[2]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增强做中国人骨气底气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31/5685623.shtml

[3]人民日报·海外版搜狗百科[EB/OL].https://baike.sogou.com/v2156039.htm?fromTitle-%E4%BA%BA%E6%B0%91%E6%97%A5%E6%8A%A5%E6%B5%B7%E5%A4%96%E7%89%88

[4]黄俊,董小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121-127.

【作者简介】李行芩,张宸,马豪豪,西南大學新闻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基金项目】此项目为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635044)。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