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2020-07-26李耀龙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更为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小学数学的学习更为有效。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学习中的课堂预习阶段、课堂学习阶段以及课堂的复习与练习阶段。教师需要根据目前不同的教学设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出互动教学的环境,达成提升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性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一、 引言
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既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也绝非单纯的学生参与,而是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有效的数学知识与信息交换、信息反馈,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不能忽视的。另外,互动的过程中,应用问题作为互动的导向,通过构建出相应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主动地参与到与课堂中不同对象的互动当中,也是互动教学策略应用中不可忽视的。
二、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优势
课堂互动授课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使用,与以往填充式的授课模式相对比,老师能够切实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更好的呈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地位,由于互动性授课就是借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彼此间的互动,来不停推动学生将来发展的。互动式授课原本就是一种轻松、有效、自由化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讲课,就要求产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能动系统,因此就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还要有老师自己授课观念的有效转换。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互动式授课的快速开展,不仅是建立在优质的教学气氛之上的,还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彼此间自由平等的关系之上的,那么在此种情形下,肯定可以真正调动学生对数學知识了解的主动性与热情。互动授课在小学数学课堂讲课过程中的有效进行,是契合如今小学生本身不断发展规律的。在互动授课方式中,老师需要借助问题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体现出自己的联想能力与创新能力,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从而让学生思维运用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高效提升,也能为学生将来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
三、 预习阶段中应用的互动教学策略
除了在课前进行预习之外,课堂中教师通常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中的预习。在一般的情况下,在学生的课堂课前预习中,都是应用学生自行整理预习内容,阅读课本的方式。这种方式中互动性相对较低,教师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提升这一阶段的互动性,使得学生课堂预习更为有效。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预习微课,在学生的课堂预习中进行播放,需要注意微课内容尽量简短,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同时微课的应用方式较为特殊。在学生用个人电子课本等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需求,在课堂中选择不同观看次数,并且在其中对教师提出的互动问题进行思考,写出相应的答案。
相较于教师应用讲课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这种方式中,每一名学生对教师的互动事实上是得到了强化。同时,微课内容的简洁也能节约学生的预习时间,增加预习次数。
四、 学习阶段中应用的互动教学策略
(一)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进行互动
互动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处于相应的思考情境中,应用教学情境构建的方式,实现互动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考与交流。例如,在学习有“元、角、分”等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构建出一个市场的情景。一部分的学生扮演着商户的角色,另外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这种教学的情景中,学生能够更为融入的体验,认识到基本的数学概念。为了让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行为中,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能够产生一定的互动,教师也可以参与情境中的角色扮演,为了确定学生交易中的价格公平性,教师可以扮演一个市场监督员的角色。在教室中进行巡游,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形,并且在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的干预学生的行为。这种情景与角色的扮演,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并且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情境的构建方式较为多样化,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增加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也可以应用实地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生活化理念的应用进行教学互动
生活化学习的理念应用与教学情境的构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的特点在于,需要应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对课堂中的环境进行认真的观察,根据学习的需求,应用教室中存在的事物进行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互动。
例如,在初步的认识乘法运算原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对乘法形成基础的认识。学生所拥有的课本数量是相似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计数的方式了解个人共有多少课本。然后扩大问题的范围,引导学生计算自己与同桌共有的课本数量。这种情况下,应用简单的加法就能够计算出相应的数量。此后,教师紧接着提出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四人小组中课本的数量与全班同学的课本数量。学生会遵循着自己已经掌握的运算方式,应用加法进行相应的运算。教师要限定学生的运算时间,学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应用加法的方式,运算出全班同学课本数量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进乘法的概念,并且应用乘法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能够迅速地认识到,乘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从而激发起学习乘法的兴趣。
生活化学习的应用,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不断地沟通,这种沟通的进行,就能够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的强化,教师更为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活跃。
(三)应用小组互动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事实上较为有限,课堂时间较短,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与每一名学生进行交流。因此,一些学生会感受到冷落,或者是不能够阐述自己的想法,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种情况下,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能够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有所强化。
例如,在掌握了基本的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之后,教师需要应用例题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程度。在例题的初次应用阶段,许多学生存在着解题的困难,或者是理解的困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学习的困难。例题解答的难度较低,一部分的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概念,并且完成例题的内容。这部分学生在学生小组中,就可以向其他的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如果小组成员不能够解答问题,可以应用向教师提问的方式。教师要对问题的价值进行审视,在问题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小组中解决即可,问题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则要在课堂中集中的进行问题的讲解。
在数学教学中,小组互动学习方式的应用范围较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例如,在分层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小组互动学习的方式。
(四)重视应用不同的教学设备,促进人机互动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适应人机互动,也是互动能力提升的表现,教师要积极地应用不同的教学设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人机互动。其中最为基础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應用幻灯片、微课等形式,在多媒体设备中进行播放,能够促进学生与设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微课视频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并非是教师的专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制作,并且在课堂中进行播放。
电子白板能够完成的互动更为广泛,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电子白板进行问题的解答,在学生没有正确解答问题的情况下,对于错误的内容进行保存,应用正确的解答方式,与学生的错误解答对比,引导其认识到错误的原因,提升解题的能力。
一些学校中,电子书包的应用已经普及了,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人机互动的效果更佳。能够应用其中的预制学习程序,在课堂中根据学习需求,进行相应的人机互动。例如,自动批改学生答题内容,提示答案等等。
五、 在复习解读应用的互动教学策略
课堂中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节课中学习内容的整理,找出其中仍旧存在问题的部分,并且梳理知识的结构,形成小型知识体系。
因此,在复习阶段教师应用的互动策略中,也要重视对小组探讨、不同教学设备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不同学生的思维导图内容不同,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对自己整理出的数学知识思维导图思路进行阐述,并且发现其中的问题,完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的较为精美或者个性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展示,通过扫描、拍摄等手段,都可以实现这种展示,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说明,再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达成彼此之间就知识结构的一种互动。
六、 结束语
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须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掌握好小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规律,还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更多趣味性的互动教学氛围,并运用现代教学装备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重视学生在互动中与不同对象的互动,其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此种方式的应用下,学习到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进步铺垫牢固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创造优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易良斌.以学生发展为本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39-42.
[2]纪丽芹.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3):180.
[3]陈述琦.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18(5):43-44.
[4]杨庆.小学数学互动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措施[J].学周刊,2018(22):42-43.
[5]张德静.从小学数学的本质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7):88-89.
作者简介:李耀龙,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瓦店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