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07-25卢荣明
卢荣明
(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黔东南 556000)
耳石症是临床医学上极为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又被称之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发该疾病的诱因极为复杂且多样,增加了临床医学的诊治难度。目前,临床医学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以抗眩晕为主,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临床医学上极为常用的抗眩晕药物之一,对耳石症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进行耳石症诊治的患者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66±5.19岁)以及治疗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7.73±5.26岁)。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30,生产厂家:伟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进行相关治疗,3次/d,1次6 mg,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实施手法复位进行相关治疗,具体内容为:(1)对于水平半规管患者,需要在采取坐立位之后该为平卧位,并将头部向健侧方向反转90°,随后连续向健侧方向反转身体,待反转相应次数后向患侧进行侧卧,随后改为坐立位;(2)对于嵴帽结石症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坐立位,让患者将背部与头部挺直,随后迅速向患侧进行侧卧动作,侧卧动作需保持在1 min,当患者眼震和眩晕情况得到缓解之后,又迅速向上进行45o的头部旋转,头部旋转2 min之后,回归坐立位,然后继续给予患者进行管结石症复位法;(3)对后半规管管结石患者,需要采取坐立位,随后将头部向患侧偏转45o左右,然后立即改为平卧位,改换姿势后,医疗人员需要在患者肩下塞置枕头,使患者的头部呈现出悬空状态,并保持患耳向下。保持该动作后,患者需要逐渐将头部转正,并向另一侧旋转45o左右,使患耳逐渐靠近总脚,该动作需要持续保持45 s。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共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经相关治疗后,患者眩晕及变位性眼震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经相关治疗后,患者眩晕和眼震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经相关治疗后,患者眩晕和眼震等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或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版本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x2检验,P<0.05,代表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n(%)]
3 讨 论
引发耳石症的病因多而复杂,其中极为常见的有耳石膜功能出现缺血、老化、外伤以及因剧烈运动发生附着脱落至内耳迷路中。由于内耳迷路中的体液比重与耳石部位不同,容易使患者耳石在患者头部变化和体位变化时出现移动现象[1]。如此一来,便会对患者内耳的平衡器产生移动程度上的刺激作用,进而难以保持正常平衡,最终出现眼震及眩晕等临床症状。
目前,临床医学上对于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多采用药物治疗,来有效缓解患者眩晕和眼震等临床症状,但无法达到全面有效的治愈效果。因此,经过大量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将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对耳石症患者联合使用,可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根据上文研究内容显示,单纯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耳石症进行相关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低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