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践策略
2020-07-24陆萍红
陆萍红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成长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意在使教师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品质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意识;品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018-02
社会责任意识可以说是一种自觉行为,在这样的自觉行为中,每个人该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任务。责任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却体现着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担当,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这种责任意识,他们也是社会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属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大有裨益,同样也对学生的品质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挖掘文本素材,了解社会责任意识
研读文本教材是每位教师需要做的事情,而在研究文本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意义上,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尤其是要关注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并加以重视,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服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深挖文本,从中找到能够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性的指导。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实际,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懂得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例如,在《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信息,借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们,校园是我们大家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校园呢?如果你发现不是自己班的清洁区有了垃圾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那只能给别的班级扣分了,那样我们就比他们厉害了呢!”“老师,我觉得无论是哪个班级的清洁区,都是自己生活的校园,都要保持干净清洁。”两位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是非曲直,从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改变学生只顾小我不顾集体的不良思想倾向。
当前的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大都依靠自己的父母,可以说很多内容都是被动接受的,他们没有那种高度的自信感,这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尊重学生,给予他们生活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为其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式,感悟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还要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模式,要利用形象而又真切的视听形式冲击学生,使其能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感同身受,获得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权,感悟到教学内容的鲜活,在课堂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教学的成功之处。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榜样示范教学、自主讨论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策略让学生去感悟教学内容,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在《生命最宝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小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进而在看到生命可贵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一段全国医疗队支援武汉的视频,你们看,他们有的在挥泪与亲人告别,有的在着急地整理自己的行装,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无畏的真情,他们要去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在这条路上,生命最可贵,而在他们身上却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不怕危险,为了陌生人的生命健康可以奉献自己的全部,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自己的讨论,会在内心树立起一种社会责任意识。
新媒体时代,很多短视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有些段子能够使我们热泪盈眶,那些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感的人总是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不妨将这些内容播放给学生看,使其产生榜样的认识,进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三、采用生活案例,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并且要回归生活,用自己感悟到的真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这种循环教学策略对于指导学生生活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如果借助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来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也许他们接受起来就容易很多。教学需要深入浅出,也需要审时度势,不要用上一代人的眼光去对待这一代学生,因地制宜方能取得教育的成就。
例如,在《父母多爱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学们,父母爱你们吗?”“爱。”“你们爱父母吗?有什么行动呢?”学生被老师问住了,学生一直都以为父母爱自己是理所应当,为自己做任何事情也是理所应当。在家庭中,学生也是家庭的成员,也应该为自己的家庭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今天我们就看一个案例,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能够帮助自己的爷爷做饭和洗衣服,你们相信吗?我们来看这个真实的案例。”教师为学生播放生活案例,学生深受启发,决心自己也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社会责任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在学生的内心根植一颗希望的种子,使其能够在满满的责任感中懂得自己作为祖国新一代的责任,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主要任务。在生活化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更要关注教学内容与案例之间的融合度,为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中,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辅助,在观点和道理的讲述中,学生能够感悟颇深,真正地去参与社会活动,才能更好地强化这种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感受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摆脱自己作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种种特权,全面正视自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中,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例如,在《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懂得教师的生活和责任,进而能够懂得自己的责任,“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教师吗?想不想走近他们?”学生开展了“我与教师谈谈心”的实践活动,还有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教师的家中,了解教师的生活,他们终于懂得了教师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好学生,很不容易,他们肩上的责任太重了。“理解了老师后,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要像老师一样,做一个爱自己、爱他人、温暖对方的人呢?”学生点头,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这是每个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悟。
调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校园公益活动、家庭问卷调查活动、“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欲望,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但是,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段,什么学段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体验,怎么样才能在活动中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也是需要教师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还要关注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以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意识,使每位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廖木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1).
[2]魏军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1).
[3]梁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4]张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
[5]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
[6]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
[7]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