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阈下文学翻译策略比较研究
2020-07-24姜妮娅
摘要:翻译目的论产生于德国,由汉斯·弗米尔提出。该理论指导下,译者的能动性变大,译文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变强,但也可能会使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减弱,由此许多学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并不适用于文学翻译。本文从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两个中译本出发,比较林少华、赖明珠在不同的翻译目的下,会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并试图论证译者优秀的翻译观是否会减轻翻译目的论中原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进而论证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合理性。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挪威的森林》;赖明珠;林少华;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这使其在文学翻译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文学翻译创造了很大的可能性。林少华和赖明珠二人处于两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他们对《挪威的森林》的翻译有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将自己的翻译目的融入到了译作之中,进而影响了他们翻译策略的选择。
1.翻译目的论概述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张万防 黄宇洁,2015:44)。这就很好地证实了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也强调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那就是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决定译文所用的翻译策略。其次,翻译行为的语境条件与历史和文化相关,语境中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决定行为者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也决定其知识结构及其对世界的看法(范祥涛 刘全福,2002:25)。这一点相较于科技文本来说,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更大地展现。一部文学作品的完成,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言的。而译者可能并不同原作处于同一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这就证实了译者无法将文学作品逐字逐句地译出,他的译作中会包含自己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理解与看法,也就是基于原作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
2.林少华、赖明珠的翻译目的
2.1 林少华的翻译目的
就林少华的翻译背景和翻译观而言,来讨论他的翻译目的。《挪威的森林》的大陆读者大多为小资,他们心思细腻,孤独敏感。所以译者要将村上春树在书中所描绘出的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以使读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其次,译作出版之际,中国正处于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环境的开放与内心的保守,使大陆人民既渴望新奇事物,又有些不适应。所以译者要在开放与保守中求平衡,使小说的译本大众化,人人可读。
再次,就林少华的翻译观“审美忠实”而言,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应,还要在审美上对应。因此,翻译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将原文的陌生美和中文的诗意美结合起来。
2.2 赖明珠的翻译目的
从赖明珠的翻译背景和翻译观,来进一步讨论她翻译《挪威的森林》的目的所在。
首先,赖女士的翻译对象为思想开放,寻求共鸣,且对日语并不陌生的台湾年轻人。由此,其翻译目的为:面向年轻一代读者,用直白简单的言语再现原作的风采。
其次,由于赖明珠女士对自己的汉语及日语功底并不自信,所以其翻译目的之一也有:尽量减少使用对文学素养有高要求的四字成语,以免曝露自身的不足,忠诚直白地还原原作的精华所在。
再次,就赖女士的翻译观“形式忠实”、“不添加过多译者色彩”来说,其翻译目的便为:采用一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中文最大限度地还原日文,不对日语的形式做过多的改变,更大程度地贴近原文。
3.林、赖翻译目的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区别,有人这样认为:以异化、归化为代表的翻译策略处于文化层面,多从文化上考量。而以直译、意译为代表的翻译方法为语言学派所惯用,处于文本层面,多从篇章语言上考量(方梦之,2017:100)。对此,方梦之认为:这种区分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意义不大……兩者常常是同义的(方梦之,2017:100)。而本文主要想要通过林、赖的翻译策略或方法的对比,从中展现二人不同的翻译目的及翻译观,所以并没有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特意区分开来。
3.1归化与异化
例一:永沢という人間の中にはごく自然に人をひきつけ従わせる何かが生まれつき備わっているようだっだ。……天使の輪のようにぽっかりと浮かんでいて、誰もが一目見ただけで「この男は特別な存在なんだ」と思って恐れ入ってしまうわけである(村上春樹,2019:68)。
林译:永泽这人身上,似乎具有天生的那种自然而然地吸引人、指使人的气质。……就像天使的光环,清晰地悬浮于他的头顶,任何人觑上一眼,都会即刻察觉“此人实非等闲之辈”,从而生出敬畏感(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2017:42)。
赖译:永泽这个人天生有种能叫人自然而然服从他的能力。……就像天使的光圈一般浮在他的头上,你只要看他一眼,就知道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对他敬畏三分(村上春树 赖明珠译,1999:31)。
林少华先生使用如“觑”、“实非”、“悬浮”等词,使句子不那么口语化,更具文学色彩。这是林先生的归化处理,满足其艺术性的翻译目的。
其次,原文中出现了“天使の輪”这一词,林少华并未将其归化为大陆人通俗易懂的“佛光”之类的,而是异化译为“天使的光环”,满足读者对异文化的好奇。
对比林和赖对第一句的翻译,可见林少华会自动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中文阅读习惯,而赖明珠依据原句结构,不做人为改动,采用异化策略对待译文,满足其“形式忠实”的目的。
3.2直译与意译
除了“审美忠实”的目的外,林少华还追求译文的适读性,即译文要便于大陆读者阅读。
而台湾有一段被日本殖民统治的时期。所以,台湾的中文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日式中文,如:便当、幼稚园、便所等词,对日语词汇的适应度普遍高于大陆人民。因此赖明珠在直译和意译技巧的选择上,不同于林少华。
例二:その五月の気持ちの良い昼下がりに、昼食が済むとキズキは僕に午後の授業はすっぽかして玉でも撞きにいかないかと言った(村上春樹,2019:51)。
林译:那是五月一个令人愉快的下午。吃完午饭,木月问我能不能不上课,和他一起去打桌球(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2017:31)。
赖译:在五月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刚吃完中饭,木月便邀我翘掉下午的课,一起去玩撞球(村上春树 赖明珠译,1999:22)。
对比两句的翻译,可以看出林少华、赖明珠对于“玉でも撞き”一词的理解有不同之处。“玉突き”在字典中有“撞球(どうきゅう)”之意,赖明珠则直接取其日本汉字将其译出,为“直译”。原因则是台湾读者对日本文化的接受度较高,并不需要译者多费功夫意译。而林少华对于该词则意译为“桌球”,目的则是为便于大陆读者理解。林少华、赖明珠的译法没有对错,因为二者的目的语读者不同,接受文化的背景也不同。
3.3加译与减译
例三:何日かつづいたやわらかな雨に夏のあいだのほこりをすっかり洗い流された山肌は深く鮮やかな青みをたたえ、十月の風はすすきの穂をあちこちで揺らせ、細長い雲が凍りつくような青い天頂にぴたりと張り付いていた(村上春樹,2019:9)。
林译: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穹(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2017:4)。
赖译: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湛蓝的天空(村上春树 赖明珠译,1999:2)。
林加译了如“片片”“金风”“逶迤”等词,是为了与原文的描写相呼应,使译文更加细腻生动。此外,林在原文“十月の風”上,加上了颜色描写,译为“十月金风”,也是为了与原文中的“鮮やかな青み”、“青い”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林的加译并非随心所欲的加译,而是基于原作写作风格的画龙点睛。
对于该句的翻译,赖明珠女士运用了减译的策略。省略了如 “夏のあいだ”、“鮮やか”等词的翻译。旨在直白简单地译出文章,便于当代台湾年轻人阅读。
3.4合译与分译
例四:その巨大な飛行機はぶ厚い雨雲をくぐり抜けて降下し、ハンブルク空港に着陸しょうとしているところだった。十一月の冷ややかな雨が大地を暗く染め、雨合羽を着た整備工たちや……(村上春樹,2019:7)。
林译: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雨云,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十一月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2017:3)。
賴译: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村上春树 赖明珠译,1999:1)。
林少华的译文多为小分句,而赖明珠的译文多为长句。这与他们的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林先生认为译文要有韵律,句子要通顺易读,所以常常分译。而赖女士不在意句子的长短及是否易读,只在乎情节是否描述到位,所以尽量不改格式,满足其“形式忠实”的要求。
3.5顺译与倒译
例五:僕は緑のフェルトを貼ったビリヤード台や、赤いN360や机の上の白い花や、そんなものをみんなきれいさっぱり忘れてしまうことにした。……そんな何もかもをだ(村上春樹,2019:53)。
林译:什么敷有绿绒垫的桌球台呀,红色的N360车呀,课桌上的白花呀,我决定一股脑儿把它们丢到脑后。……也统统一扫而光(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2017:32)。
赖译:我决定将过去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净,忘了那铺着绿毡的撞球台,红色的N360、座位上的白花,……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忘掉(村上春树 赖明珠译,1999:23)。
林在该句的翻译中运用了倒译,将想要忘记的东西都前置了。这是基于整个语言环境中作出的决定,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并且前后对仗工整,与“审美忠实”不谋而合。
而赖不想过多修改句子结构,更多地想让读者代入日语的语境,所以译文多为顺译。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虽然带有很强的功能性,更适用于科技文本翻译,但在文学翻译中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译者发挥主动性,对原作进行大胆的修改和再创造,使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而至于目的论会使原文本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弱化的缺点,也是有办法解决的,那就是用译者优秀的翻译观来限制译者过度的再创造。如林少华和赖明珠二人的翻译观虽大不相同,一个强调“审美”,一个强调“形式”,但都是译者本人对原文重视的反映。译者优秀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要求实现的交际意图相结合,能够减弱翻译目的论中原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从而很好地指导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M].東京:講談社,2019.
[2]村上春树.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3]村上春树.赖明珠译.挪威的森林[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4]范祥涛 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 2002(6):25-28.
[5]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7:100.
[6]张万防 黄宇洁.翻译理论和实践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4.
作者简介:
姜妮娅,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