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亲自然活动中的“重表达”策略
2020-07-24
在前面,我们分享了“低结构”“多重复”策略,主要是针对活动组织的形式、活动内容的深入提出的,这一讲的“重表达”策略主要是针对亲自然活动后如何提升活动效果而提出的。
那么活动后,为什么要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表达”呢?
首先,活动后的表达交流是幼儿情感的升华和再体验,它所承载的是亲自然情感培养的核心价值。每一次亲自然活动后,给予幼儿充分讨论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在认识上巩固活动的收获,使亲自然情感得到升华;其次,“充分的表达交流”也能够从侧面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检验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从中了解孩子的兴趣点,为后续活动的设计提供参考的依据。
因此,我们鼓励孩子用多种形式主动积极地进行“表达”,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肢体语言,还可以是绘画作品,或其他幼儿喜欢的表达方式。让这种“表达”流动在集体中、在幼儿与同伴之间、在幼儿与教师之间,更流动在幼儿与家长之间。
那么具体如何做呢?我们来看一些生动的小故事。
每次亲自然活动结束后,老师会组织孩子们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各自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例如,一次爬树活动结束后,老师开展了集体的讨论分享。
幼1:小树林里有一种树,上面有棕色的毛可扎手了,那个树不能爬。
幼2:好开心,爬到树上能看到很远的地方,看下面的小朋友变小了。
幼3:我爬上去了,是洋洋教我的,他说要用脚勾住树,手要抱紧,腿夹紧以后用力蹬。
幼4:我费了好大的劲差一点就爬上去了,下次接着练!
幼5:我喜欢爬树,爬树可以让我的力气放大!
从这几个孩子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来,首先孩子们对这次“爬树”活动都感到非常兴奋,爬上去的孩子觉得很开心,还会分享自己爬树的要领;没爬上去的孩子听到了别人的分享也变得跃跃欲试,期待下次大显身手——这个案例是孩子们用“口头语言”进行的一种自我表达,能让我们在活动后的即时分享,印象深刻,产生共鸣。而“肢体语言”的表达,则是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对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再造和升华。例如,孩子们通过饲养观察蚕宝宝,开始模仿蚕宝宝爬行的模样;还会扮演小蝌蚪,在《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中愉快地游戏;有的会合作变为毛毛虫,在肢体的模仿中感知特点,加深认识,发展了身体的动作,延续了活动的兴趣(见图1、2、3)。
图1.模仿蚕宝宝
图2.“小蝌蚪找妈妈”
图3.多脚的毛毛虫
还有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了,它比语言表达更加细腻和生动。当亲自然活动结束后,老师会鼓励孩子们每人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用绘画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来看一些亲自然的绘画作品,从图画中去发现和解读孩子们的故事。
在一次挖土活动后,腾腾小朋友画了一幅画,并这样描述道:“今天我们带着小二班的弟弟妹妹去草坪玩了。我用铲子和放大镜发现了蚯蚓、蚂蚁、西瓜虫。我最喜欢蚯蚓了,我把它抓了又放了,因为我们班没有泥土,它不吃泥土就会死的死。”从孩子的表达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亲自然活动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生命意识感,这种热爱和珍视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情感。
晗晗小朋友描绘去三叶草草坪游戏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出现了彩虹、会飞的鹿、开心的笑脸等元素,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元素蕴藏着内心美好、愉悦、积极的情感,反映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的这两幅作品,不仅色彩、画面很美,而且非常有特点。
左边这幅是孩子们在班级种植园,对种植的玉米进行养护和观察后完成的。孩子们发现玉米长高了,叶子也变大了。老师很好奇问孩子,这些叶片上怎么还有黑色的竖线。孩子说,他看到了玉米叶子上有细细的毛毛,摸着毛绒绒的。
右边这幅作品的小作者用大大的色块诠释了蓝天和草地,草地上有花、有蝴蝶,但是还有很多黑色的点。孩子说:这些黑色的小点点是他在草地上观察到的蚂蚁洞。
图4.种植向日葵
从孩子细腻的笔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体验。
还有的作品并不是体现孩子们的观察,而是体现了孩子们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他们把自己对自然的了解用画笔表现了出来(见图4)。例如雨航小朋友解释自己的作品:“今天老师带我们一起去种向日葵,老师说种向日葵的时候要把种子尖尖的一头朝下,这样向日葵才能开出好看的花朵。土里还有蚯蚓帮忙松土的,那是他们的通道,其中有三只特别胖,因为它们吃土吃太多了!”这幅画最充满童趣的也是这几只胖乎乎的蚯蚓,体现了孩子对于蚯蚓生活习性的感知和表达。
除了在幼儿园里的师幼对话、同伴互动,回家之后的亲子交流也必不可少。老师可以通过微信,以照片和文字的方式告知家长们今天的亲自然活动内容,请家长与孩子交流,并把对话内容记录下来再反馈给老师——有一位家长写下了这样的活动反馈记录(见图5)。
总的来说,活动后的交流表达不仅是对活动的回顾,更是对情感的再升华。表达的形式可以是语言、绘画、肢体等,而表达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伴、家人。希望成人能多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条件,肯定和鼓励孩子表达认识的方式,理解和尊重孩子表达中蕴藏的想象和情感,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