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漏发生率的影响评价
2020-07-24陈春梅刘继波刘欣波丛庆学周欣彤
江 华,陈春梅,刘继波,刘欣波,丛庆学,周欣彤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临床常用增强CT检查,应用价值较高,但是,在注射造影剂过程中,容易发生外漏,因此,临床提出了加强护理干预的相关要求[1],以期避免或者减少以上问题发生。本文对促进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漏发生率下降过程中运用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了整体分析,入组患者62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增强CT检查患者62例,均知情同意,分组依据是数字表法,观察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8岁,中位36.5岁,参照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5~75岁,中位36.0岁。2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31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予以系统化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检查前30分钟,患者应到达CT室,护士应对患者药物过敏史、疾病史进行仔细询问,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造影剂相关内容,包括不良反应,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签字。对患者肘正中静脉或者前壁静脉进行穿刺,借助留置针,做好造影剂皮试工作,观察时间是20分钟,若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为患者实施CT检查,注意选择较大、弹性较好血管进行穿刺,将近期多次穿刺静脉避开,若患者虚弱年长,应放缓高压注射器推注速度。
系统化护理干预:(1)检查前,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详细为患者介绍CT室环境及各种仪器临床作用,鼓励紧张患者,将患者负面情绪最大程度消除,将静脉注射期间患者乱动现象有效减少,可避免造影剂发生外渗。(2)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造影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增强CT扫描临床意义,告知患者静脉高压注射期间应注意问题,将患者配合度大大提高,检查前,协助患者将体位摆正,告知患者检查床运动轨迹,以避免患者因紧张乱动造成造影剂外渗。(3)在增强CT检查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进行穿刺,选择弹性好、较粗、较直静脉,不容易造成穿刺血管破裂,将反复穿刺的关节部位及静脉避开,必要时,选择下肢静脉。(4)成功穿刺后,对穿刺针进行牢固固定,若固定不牢靠,高压注射可导致穿刺针滑出血管。(5)穿刺完成后,在注射造影剂之前,推注少量生理盐水至患者静脉内,观察是否发生外渗[2],若局部出现隆起,应重新穿刺,确保无异常后,将造影剂注入。(6)在增强CT检查后,若出现造影剂外渗,应尽早处理,将注射停止,利用空针,将造影剂尽量抽吸,减少外渗面积,造影后48小时内,将外渗部位抬高,可促进患者静脉回流及淋巴回流,可促进患者吸收外渗药物。(7)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家属可陪同,护士应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如何避免造影剂外漏,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指导患者家属站在患者穿刺侧并对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进行严密观察,若发现异常,应将注射立即停止,将患者社会支持度增加。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参照SPSS 20.0软件,做好相关计算,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率,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满意度均明显改善,对比参照组,存在统计学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造影剂外漏发生率、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促进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漏发生率下降过程中运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可行性较高,能够取得理想效果。护理过程中,若患者局部出现红肿,利用硫酸镁或者冰袋进行冰敷,若患者出现水疱,可利用注射器将其刺破,然后利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以避免感染。
本组数据:观察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满意度均明显改善。
综上,促进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漏发生率下降过程中运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造影剂外漏发生率、满意度,临床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