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7-24陈丹妮徐云杜镱霓林淑辉通讯作者
陈丹妮 徐云 杜镱霓 林淑辉(通讯作者)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广东 汕头 515000)
手术过程中为患者输血,不仅能够减少失血量,同时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然而通过实际观察可知,输血管过程中将会产生某些安全事件,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1]。以往临床中多使用常规管理,但管理的效果欠佳;随着管理技术的提升,精细化管理模式成为目前常用模式[2]。本文将探讨手术室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1月需进行术中输血的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男女各21例与14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3.1±4.9)岁;实验组35例,男女各23例与12例,年龄为33~74岁,平均年龄为(53.5±5.1)岁。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均需要手术输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②家属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血液系统疾病;②无法配合完成护理过程。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即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及时予以处理。
实验组患者实施精细化管理:(1)输血前的管理。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输血史,并预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相关的输血情况,以便能够使其自愿签署《输血治疗告知书》,若家属拒签,则不可执行输血医嘱。留取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对,之后将样本与申请单一并送往供血科;之后血库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再一次核对,并且每次仅能够提一名患者的用血。(2)输血中的管理。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需要联合麻醉师共同对患者的信息与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的信息进行严格核对;护理人员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控输血速度,并且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流程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体征情况,若发生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予以及时的急救;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血袋、输血用具进行良好的留存。(3)输血后的管理。输血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再次仔细核对相关的输血内容信息,并且需要留好相关的输血设备,以便对其进行良好的后续检查。护理人员需要严格记录输血开始、结束时间、血袋数量、血液成分、编号、有无不良反应等内容,在检查无误后需要与交叉配血检验报道、输血治疗告知书、输血护理记录单、患者病历等进行共同留档。若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可将其送回至普通病房。
1.5 观察指标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
表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手术过程中患者将出现失血情况,若未及时进行输血,则将导致手术被迫停止,并且患者也将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然而由于诸多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反应,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输血安全管理[3]。但由于缺少管理经验与技术,以往仅能够使用常规的安全管理模式,但经观察后可知,其管理效果欠佳。
随着技术的改进与经验的积累,目前护理人员多使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能够对制度、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予以详细的细化,并且能够为患者提供输血前、输血中与输血后的全过程无缝连接护理,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手术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对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因而能够使其获得较高的安全性[4]。与常规的安全管理模式相比,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效果[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至5.72%,原因在于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不仅能实现对各细节的良好护理管理,并且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输血全过程的无缝护理,及时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能够及时进行解决,因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手术室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手术室输血护理安全管理的首选护理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