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可以减少鸡呼吸道疾病
2020-07-24王献忠
王献忠
(鸡保姆工作室,河北邯郸056000)
1 精益管理与鸡病防控的关系
精益化管理是在精细化管理基础之上, 更深层次地追求规范化、自动化、程序化和数据化管理,落实效益为中心的一种管理境界, 它是改善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工具, 核心是以最小的投入, 取得最大的产出,最终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产中提高只鸡单产数量,降低生产能耗和提升产品附加值,即是精益管理的一种体现。
每次鸡病的发生总跟管理不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90%的鸡病发生都是由于管理上的疏漏造成的。
本文通过改善舍内的环境,来提高鸡的黏膜免疫能力, 从而达到减少鸡呼吸道病发生的效果。
2 黏膜免疫和呼吸道黏膜
超过50%的淋巴组织和超过80%免疫细胞集中于黏膜免疫系统,95%以上的感染发生在黏膜或由黏膜入侵机体。
黏膜免疫不同于传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和一些外分泌腺的相关淋巴组织构成。
呼吸道黏膜作为机体的第二大黏膜系统, 是维护动物健康的有效屏障。
家禽的呼吸系统不仅仅起气体交换的作用, 呼吸道黏膜是防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屏障, 具有强有力的物理、 化学及免疫的清除外源微生物的精密机制, 可在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前将其消灭, 在抵御病原体感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禽呼吸道与外界相通, 时刻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细菌、病毒、粉尘颗粒以及多种有害气体的刺激,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 导致呼吸道炎症和感染,降低免疫功能,引发呼吸道疾病。
3 影响黏膜免疫的因素和防控措施
呼吸道黏膜是呼吸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 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柱状细胞的纤毛进行有规律地摆动, 将吸入气管中的异物或正常细胞代谢的残留物推至喉部,以痰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呼吸道黏膜表面经常定居着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动物机体稳定的微生态环境,这种微生态处于动态平衡, 形成了抵御病原菌感染的微生物屏障, 一旦呼吸道菌群失调, 将会诱发机体产生多种呼吸道疾病。
保障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完整性和健康有助于黏膜免疫, 有助于鸡群的健康。
3.1 粉尘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
粉尘具有浓度高、毒性强、传播广3 大特点,被誉为“疾病的神秘推手”。 禽舍内的粉尘是病原微生物的的载体和疫病传播的介质, 附着在粉尘上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产生臭气, 造成鸡呼吸道等器官的损伤及抵抗力下降。
舍内的空气微生物与粉尘含量呈正相关,尘埃含量升高,细菌含量也随之升高。
粉尘对呼吸道和上皮黏膜产生直接影响, 它会粘住呼吸道纤毛使其无法摆动, 抑制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 而后空气中的微生物趁机侵入机体内部,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影响鸡的生产性能, 引发呼吸道等疾病死淘上升。
粉尘的净化控制是畜牧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人们研究总结研发了好多种方法和设备, 或多或少都有效果,但仅靠一种方法很难奏效。
防控措施
适合的饲料粒度, 添加动植物油脂。 舍内粉尘主要来源于粉状饲料,因此饲料颗粒度不要过细,同时可在饲料中加入2%左右的动植物油脂。
调整饲喂程序, 使用或延长颗粒饲料的使用时间。 每一次喂料都会使舍内粉尘骤增, 减少喂料次数可缓解这种危害程度。 使用颗粒料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粉尘浓度,并有助于鸡摄取营养的均匀性。
增加相对湿度和加强通风。 粉尘浓度与相对湿度和通风量呈反比,同时要严禁干扫地面,最好使用真空吸尘器、扫地机。
添加益生素等微生态制剂,使用LED 光源。 都能显著降低鸡舍空气的氨气、二氧化碳和粉尘浓度。
3.2 相对湿度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
高湿和低湿都会导致鸡气管的氧化应激损伤, 损害呼吸道黏膜保护屏障。
湿度过低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分大量流失,纤毛的运动功能降低;同时导致舍内粉尘增多, 病原微生物与粉尘颗粒形成气溶胶, 经呼吸道进入肺泡, 在肺部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使呼吸道防御能力减弱,免疫功能降低,发生呼吸道等疾病。
相对湿度过高加速了粉尘的沉降速度, 舍内粉尘量减少, 当超过70%时,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常常会升高到有害的水平。
另外高湿也促进了某些病原微生物及球虫卵的大量增殖, 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防控措施
增湿包括喷雾增湿, 湿帘增湿和地面洒水等;降湿可采用干燥、除湿和吸附等方式。
持续的湿度才能起到好的结果, 湿度突然下降从65%以上降到30%,气管黏膜纤毛摆动频率直线降低,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3 氨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
氨气进入鸡的呼吸系统后,可引起呼吸道黏膜充血、支气管炎,严重时还会引起水肿、肺出血等,如果再经肺泡进入血液, 则可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的输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
长时间接触高浓度和低浓度的氨气,都会产生毒性反应。
防控措施
保障适宜的温湿度。 温湿度对鸡舍内氨气浓度有很大的影响,在20℃以上, 舍内氨气浓度随湿度的升高而增高, 加强对舍内温湿度的科学管控是降低舍内氨气浓度的关键。
减少漏水。 防止水线压力、水位过高,注意乳头饮水器质量,减少漏水。
使用最小通风量。 任何时候都不要牺牲最小通风量, 最小通风可以去除舍内的氨气和湿度。
使用酸性消毒液。 过氧乙酸等酸性消毒液降低舍内氨气含量,其机理在于过氧乙酸和氨气能够结合形成无味的乙酸铵。
使用微生态制剂。 充分发挥群体生态防治作用, 进一步减少排泄物中吲哚和氨气的产生。
使用益生素或复合酶制剂。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 减少蛋白质向氨及胺的转化, 粪便中氮的排泄量就会大大减少, 改善舍内的空气质量。
降低蛋白质用量。 减少氨氮排放。
减少雏鸡甲醛熏蒸。 种鸡场采用雏鸡甲醛熏蒸时, 会损伤鸡的呼吸道黏膜和纤毛。
3.4 硫化氢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
当鸡采食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等)遇到消化系统疾病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
硫化氢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可导致肺脏中组织和细胞遭到严重侵害,最终表现为呼吸道上皮脱落、急性肺炎等。
长期低浓度的硫化氢也可使鸡体质变弱、抗病力和生产性能下降。
防控措施
增加清粪频率,加强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使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露点以上, 以防水汽在舍内凝结,造成氨和硫化氢的大量溶解。
3.5 二氧化碳对呼吸道黏膜的影响
长时间处在高二氧化碳浓度(5500 毫克/立方米)下,鸡出现明显缺氧症状, 超过3 周以上的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下, 鸡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长期的缺氧状态下, 呼吸道黏膜屏障相关基因出现显著变化, 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低浓度持续较长时间的二氧化碳也能够给蛋鸡带来较大影响。
防控措施
加强通风管理, 控制舍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加强带鸡消毒。 结合聚维酮碘的消毒可降低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实践证明喷洒某些生物活菌能够使舍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31.9%。
管理决定着企业收益高低,左右着家禽的健康和生死, 好的管理能治病,差的管理能致病,现代养殖中舍内部环境管理对畜禽健康的影响愈发突出, 满足鸡的各项需求是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