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
2020-07-23周文山顾东晓
周文山 顾东晓
摘要:本文为探究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选用2007-2017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企业数据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考察研究了环境保护政策是否影响企业绩效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企业绩效,研究得出: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企业创新投入在此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功能。为此,企业应当放眼长远利益,积极看待环境保护政策,主动增加合理的企业创新投入,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型。监管者应当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三方面着手,制定更为翔实有力的政策,并监督企业遵从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创新投入;中介效应;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0)04-0092-09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整个社会应建立起能源资源集约型、生态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并形成相应的消费模式与增长方式。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应当加速以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为导向的政策与法律制度建设,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07年至今,国务院、环保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以消除污染、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环境保护政策。这些政策与规章在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污染与生态破坏程度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环境以及相关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势必会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企业行为与绩效。譬如环境税的征收可能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而对满足环保要求企业的税收优惠又会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环境保护政策可能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企业绩效。
环境保护政策属于环境规制的一种,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环境规制可以分为隐性环境规制、命令一控制型环境规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自愿性环境规制四种,而环境保护政策一般包含了其中的命令一控制型环境规制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国外已有关于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排放量控制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国家、地区环境规制及企业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其结果都表明环境保护政策可以有效控制相关企业的“三废”排放量并减少它们造成的环境污染。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满足环境规制需求,对核心业务和资本投资的关注必须多样化,这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一些研究认为环境规制将限制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降低其竞争力。但适度和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并通过“先发优势”和“创新补偿”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翻。此外,学者们把“创新”一词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纳入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驱动因素模型,认为主要有技术推动、市场拉动、政府启动、企业家创新偏好驱动、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自组织、技术轨道推动六种。关于企业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影响研究,Baneijee(2001)认为,企业创新投入使企业可以通过绿色公益组织来改善其流程与产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Bansal和Roth(2000)的研究表明,政府監管将明确推动企业创新,是其最初的推动因素。Shrivastava(1995)对全面环境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投入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企业经营绩效,还可以通过调节环境绩效变量间接地对业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Sharma和Vredenburg(1998)认为,在环境规制下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环境绩效来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以此提升其经济绩效。Eiadat等(2008)的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从国外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其普遍认同环境规制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对企业创新投入造成影响,而企业的创新投入又给其经营绩效带来正面影响,但缺乏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直接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内在环境规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比国外略晚,但是发展迅速,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影响方面,傅京燕(2002)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结果并不能说明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负面影响,故两者的关系无法确定。张红凤等(2009)则基于山东经验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环境规制政策会改变EKC曲线的拐点位置和形状,如果配合产业结构配置政策的调整,也可以改变单位产出能耗高、污染排放总量高的情况。此外,李怡娜和叶飞(2011)曾经研究过环境规制法律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发现命令一控制型的环境规制法律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影响,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法律则影响不显著。而许晓燕等(201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比命令一控制型更为显著。在环境规制、企业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方面,张小军(2012)探究了企业创新投入除了环境规制政策以外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对其绩效有明显的正面作用。李巧华等(2015)则构建了对可能影响生产型企业创新投入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证明了政策导向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投入确实存在正面影响,同时也肯定了企业创新投入对其经营绩效的正面影响,认为生产型企业进行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删。从国内的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其在总体成果与趋势上与外国同类研究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投入、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难以达成统一的结论,研究的时间范围与企业范围较为有限。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环境规制一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投入一企业绩效”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普遍缺乏实证分析,更缺少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研究,故本文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描述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政策量化的方法对2007-2017年国内地级以上的所有环境保护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收集2007-2017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研究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创新投入渠道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并采用更换关键变量的方法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稳健型检验,期望能为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的绩效影响作出反馈与意见,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环境保护政策能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即环境保护政策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企业创新投入在环境保护政策与企业绩效二者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二、环境保护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一)政策文本数据预处理
由于2007年我国首次将环境、生态保护的方针写入十七大报告,故本文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政策法规”栏目统计的历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文件资料,收集选取了2007-2017年地级以上政府的法律文本进行政策量化,获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共计1375项,统计结果见表1。此外,从年度环境保护政策颁布数量来看,2007-2017年年均颁布相关政策125项,2016年达到峰值324项,政策颁布高峰主要集中在2014-2016年(见表2)。其中环境经济政策2007-2015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峰值283项,2017年则没有任何新的环境经济政策。
(二)政策文本量化方法
1.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概述
政策文本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其量化评价方法也被许多学者专家所讨论。最初一般是由专业人士通过专家打分法来进行政策文本量化,但是这种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都比较主观,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在宏观经济学中,对于政策文本的量化评价方法则是一般采用政策结果来代替政策,但是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却难以通过这种方法量化。
黄萃等(2015)在研究中将政策文本量化法分为“政策内容量化”“政策文献计量”两种,其中政策文献计量方法会更注重于较大的样本量,以及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便于从宏观角度分析政策演进规律、明确政策影响范围、把握政策发展趋势。而彭纪生等(2008)在研究中将政策文本量化分为“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三个维度,并提出了政策文本量化的标准操作手册方法,较好地规避了专家打分法客观性不足的缺点,近年为许多文献所引用,已成為一种经典的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故本文采用彭纪生等(2008)对环境保护政策进行量化处理。
2.环境保护政策文本量化指标与标准
变量的估计偏差是造成回归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增加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让环境保护政策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反映,本文选择从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三个维度来对环境保护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同时通过对政策的主体和效力级别、语言强烈程度和严格程度、具体措施的详细程度,分别制定了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的量化标准。具体量化方法见表3。
(三)政策文本量化结果
通过表3所示的标准,本文在对每年政策力度、目标和政策分别量化加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个年度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总处理,得到表4。pj、Gj、Mj分别表示第j项政策在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方面的得分。Policy,表示第t年环境保护政策综合得分,为便于观察,量化结果数据整体除以1000。
由表4可以看出,除了2016-2017年波动较大,2007年以来大部分时间政策情况比较平稳,各项指标基本都在2016和2017年迎来波峰与波谷。推测原因可能主要由于环境经济政策在2016年达到了283项的峰值,并因此趋于饱和,2017年没有新的政策颁布,故造成了2016年与2017年的波峰与波谷。通过政策文本量化方法处理数据,可以了解2007-2017年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为后续研究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打好一定的数据基础。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政策文本量化样本取自中国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政策法规”栏目,企业样本选自沪深两市2007-2017年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与Wind数据库。样本筛选原则为:(1)剔除样本期间内的sT、PT类企业;(2)剔除金融行业企业;(3)剔除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最终得到10025个样本观测值。为了尽量避免极端值引起误差,对所有财务数据变量进行1%分位数的Winsorize缩尾处理。
(二)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建立
本文借鉴方杰等(2014)总结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检验在A股上市企业中环境保护政策是否影响企业绩效。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Performanceit表示i企业在第t年的企业绩效;Policy,表示第t年环境保护政策;Rdit表示企业每年的创新水平,用科研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比值表示;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δ、φ、ε分别表示年度、行业固定效应与随机波动项。
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Performance)。本文采用较为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利用企业股权市值加债券市值的和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企业绩效。
解释变量:环境保护政策(Poliey)。本文利用上文的政策量化结果的环境保护政策综合得分数据衡量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
中介变量:企业创新投入(R&d)。本文利用企业每年科研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企业每年的创新情况。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企业清算资产价值率(LiquiRatio)、企业所有权性质(Right)、企业政策保护(sheher)、资产负债率(Lever)、资产收益率(Roa)、现金持有水平(cfoAsset)。此外,本文还控制了年度和行业固定效应。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从表5可以看出,企业绩效(Performance)的极差约为9.3,但是其均值与中位数都比较小,表明绩效在各企业间存在差异。而企业创新投入(R&d)的最大值为26.55,最小值为0。
(二)回归分析
表6表示了对中介模型的实证检验,从回归结果(1)列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中Policy通过了回归检验,解释变量Policy与被解释变量Performance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系数为正,表明环境保护政策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绩效随着更多、更优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而变得更好,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从回归结果(2)列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Policy与中介变量R&d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行能有效驱动企业的创新,促使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从(3)列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Policy、中介变量R&d与被解释变量Performance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环境政策的推行、企业创新投入都可以使企业的绩效水平有所上升,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排除由于变量选择带来的估计偏差,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首先使用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ReveGrowth)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替代托宾Q值,代人原本模型,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中可以看出中介模型的检验结果,各核心变量分别在1%、5%、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文结论一致,并且同样可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前文结论保持稳健,同时这种做法也有效解决了内生性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7-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企业和环境保护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研究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创新投入渠道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研究假设,一方面研究了环境保护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到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考察了企业创新投入是否为环境保护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之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能够一定程度地提升企业绩效,并且企业创新投入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严格,会倒逼企业进行创新投入,从而实现企业绩效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政策建议
在國家政策制定方面,监管者应当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三方面考虑,制定更加翔实有力的政策,比如由更为权威的部门或者机构来颁布相关规定,提升政策的力度效果;对各种目标作出更为明确与详细的要求,避免产生混淆与歧义,从而提升政策的目标效果;并在政策中提及更多详细、可行的措施,从而使得基层监管更为顺畅地进行,也使得企业更容易实践其中的内容。
在企业政策执行方面,企业应当遵守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通过加大创新投入等途径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污染排放,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做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外能提高获得政府扶持的可能性,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对内能有效提高员工忠诚度,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改善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关系,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同时监管者应当加强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政策遵守方面的监管,督促其遵循相关政策完成相应的创新投入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