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学生资助政策研究

2020-07-23许琼艺

商情 2020年25期
关键词:社会学问题研究

许琼艺

【摘要】在我国政策层面,对学生的资助有多种形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认识层面、组织层面和落实层面等。以社会支持及社会网络、身份建构及身份认同、社会角色及责任伦理的理论、受教育权及社会权利理论视角出发,探析学生资助政策的社会学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助政策  社会学  问题研究

一、概念界定

在对“学生资助”进行定义上,学界目前尚未有统一意见和权威的定义,教育学上给出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范畴。

综合现有研究,本文在这里将学生资助界定为,政府为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上的设定,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直接资助或间接资助的方式进行的各种资助行为的总称。这一概念规定了学生资助的主题、资助对象、资助方式和资助目的。学生资助政策则是指“奖、贷、勤、补、免”的资助制度和“诚信教育、就业指导、心理指导”等教育管理体系。

二、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題

(一)认识层面

就当前来看,我国高等院对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已经达成了共识,各高校都以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为参照,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其基本生活花费低于最低标准,且在缴纳学费,购买学习用品方面存在困难,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大学生。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就目前来看,高校主要采用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这两种界定方法。所谓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主要是指以全校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为参照标准,低于这个标准的就被界定为经济困难学生。那么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就是把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参照标准,利用这个参照标准可界定出特困生和经济困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几个关键因素,即月收入、教育费用支出比例、在校生活水平三个关键要素。但是单单依靠这几个关键要求来进行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太过于片面,可操作性也不强。

学校虽然很想让最困难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资助,想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甄别这部分学生,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机制配合,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系统的操作手段,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做到公平与效率两者相兼顾,才鞥最终实现资助的公平性,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有效的系统和机制还没有被建立起来。而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也无法承担起这份责任,只要经济困难学生不能被精准的界定,那我们所做的所有的资助工作就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层面

在对高校教育资助体系上,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完善,已经基本形成一套独具我国特色的、多渠道、多措施相结合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资助体系。但是在制度完善和机构设置方面,还有政策推行落实和成效考核方面,各级政府和高校还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资助体系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资助的模式中,比如国家如何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分配教育资源,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能够获得“合适”的教育资助。这里所“合适”,指的是这份教育资助只有与其经济困难程度相对称以后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资助效果。

从目前来看,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助体系,首先要立法应该先行,将各类资助资源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依法调控资助资源,在立法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和机构才能充分利用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从而达到合理配置的目的。立法最好能够涵盖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将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可以在维护用人单位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护学生勤工助学的合法权益;对还款建立相关的奖惩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约束,确保学生能够按时还款,即使有恶意拖欠者可以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奖惩措施,由法院强制执行;同样也能够借助法律的公平性与强制性的特点,通过财政与税收的调节,较大程度上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各团体,包括社会团体、企业乃至是个人资助的力度。其次,在立法完成以后,要做好普法宣传,使学生和用人单位能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为勤工助学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

(三)落实层面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育人导向的实际操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脱贫比经济脱贫更为重要,这也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更是资助的最终目标。经济困难学生承担着较大的经济社会压力,往往存在身份认知放的问题,不能对自身及自身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存在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要做到思想脱贫,必须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挫折教育以及压力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是特殊群体,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脆弱,心理健康水平欠佳。而我国现行的资助政策更关注经济脱贫,对心理、学习方面的资助关注不够,而这部分学生由于其特殊性,更痛与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在资助过程中不对其心理、思想教育加以引导,很难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难以发挥经济资助的作用。

三、学生资助政策的社会学对策分析

(一)社会支持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支持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角度出发,在建立社保制度时,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和保障在法律上有所体现,制定切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扶政策。

2.健全内部机制,拓宽助学渠道

要实现扶智和扶志两手抓,纠正新生入学时所固有的习得性贫困的观念,各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助困实施规划,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层面资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帮助学生从精神上脱贫,实现自立自强,即励志实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

3.物质精神并举,强化心理援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的同时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由经济问题引发的自卑、闭锁、依赖倾向,这就需要高校的广大教育者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其培养和塑造坚强性格。

(二)身份建构及身份认同理论的应用

1.设置贫困预警系统,保护个人隐私

通过大数据汇总,了解学生在校饭卡、微信、支付宝等消费情况和经济状况,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进一步确定学生在校最真实的情况,可以考虑直接将补助金额充入学生的饭卡,保护隐私的同时,可以真正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仅仅将生硬难堪的标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对号入座。

2.转换比较维度标准,强调品学兼优

在选择资助对象时,应该学习国家励志奖学金,通过设定评选条件来突出优势,弱化劣势,不以经济资本或阶层地位等劣势方面作为比较的维度,而转以自身比较优越的条件进行比较,如学习成绩、坚强独立的个性等,让资助对象形成自豪感,通过转化比较的维度标准,来重新定义学生资助,在改善习得性贫困的同时,增加被资助者的身份认同,摒弃“刻板印象”身份定位。

(三)社会角色及责任伦理理论的应用

1.參加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社会角色

通过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认同,提升自信,拜托“贫困生”这一身份标签给其带来的自卑感和习得性无力感,高校可以设立专项资助计划,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其重新定义自身的社会角色,摆脱既定“贫困生”这一“特殊”角色给其带来的角色认同问题。

2.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落实劳有所得

高校可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适度劳动教育形成制度化规定,比如打扫教室卫生等,由于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所以用劳有所得的方式来获得资助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资助更有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信洪.大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态度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6(12).

[2]刘宇.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3).

[3]吴丹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正义向度[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6(5).

[4]周菲.高校贫困生身份建构、群体认同与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5(5).

[5]黄颂,姚娟,洪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猜你喜欢

社会学问题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被误解的社会学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
“美国社会学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