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0-07-23寇雷雷

商情 2020年25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到基层意识淡薄、就业目的模糊、创业动力不足以及社会诚信消失等问題,同时,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来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将对大学生整个人生以及事业发展将起到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问题  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1.基层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这表明在主观意愿上,大学生缺乏服务意识,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在就业选择时更多的希望满足个人的主观要求而忽视了国家的客观需要,有超过四成的同学选择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才愿意接受基层工作,这部分大学生即使到了基层工作,也无法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这既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荒废。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个人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个人需求只有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符合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饥渴,但是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2.就业目的模糊。大学生到高校就读,是为将来的就业做最终的准备,也是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过渡期。但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上大学,忽视了来大学的目的。许多大学生走入象牙塔以后应经长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经常在择业过程中陷入迷茫。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同学没有做过详细的职业规划,对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定位不明、模糊不清。许多毕业生茫然的走进招聘现场后才发现,不知道自己的具体需求、不了解自己的具体目标、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多数大学生表现出追求高薪水、高福利的就业目的,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不明白什么样的岗位可以满足他们这些需求。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目的模糊的外在表现,最终致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才想起考虑这个问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只能盲目从众。

3.创业动力不足。国家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而且给予大学生部分技术、资金上的支持。虽然近己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相比

于庞大的毕业生人数,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不会选择自主创业,有一少部分的大学生可能会有创业的意向,极少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为其主要就业方式,可见大学生的创业的自主意愿不高。可能是由于资金的短缺,技术的欠缺或缺少社会阅历等原因,大学生最终实际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寥寥无几。也有可能因为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不多,不能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许多大学生无奈之下才会选择创业。

4.就业诚信缺失。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人无信则不立,国无德则不强”。然而随着就业模式的转变,各种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大学生开始利用这些管理上的漏洞“钻空子”。为了在就业中占据有利的形势,许多大学生在求职简历上“下功夫、做文章”,肆意编造在校期间的各种履历,随便虚构在校期间各种荣誉,自行修改各科成绩等等。在面试环节虚夸自己的能力,利用用人单位考核时间短的条件限制,凭借其良好的口才美化自己,让用人单位相信他就是所需要的那个人,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其无法胜任,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树立自己的声誉,也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无时不刻的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中相关针对大学生就不同时期的就业政策,造就了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但随着高校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时代,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不得不投身到市场中检验自己的就业能力。这一方面强化了大学“自主择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但是市场上又缺乏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因为无法找到户口的接纳单位,不得不改变其就业意向,选择一些本来不愿意去的工作岗位。

2.新闻媒体。媒体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体会宣扬一些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案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给大学生就就业观念增加了正能量,使其在就业过程中更有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多元化,部分媒体的公德心缺失,意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制造噱头,不惜通过一些虚假的、不真实的案例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这些节目中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鼓励那些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一切“向钱看、向厚赚”,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但往往有些人不负责任的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容易断章取义,很少去深层次的挖掘内在原因,致使一些思想尚不成熟、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

3.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首先是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化、片面化。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开展实践。其次,各高校也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多为行政人员,本身有招生就业的行政工作,不能够专心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没有专职教师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再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是面向学校所有人员的,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区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不具有针对性。

4.独生子女观念影响。“80 后”“90 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这是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所决定的,为了尽可能保证家中这颗独苗的茁壮成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种时时忍让,处处包容的溺爱,使许多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欠缺自理能力和处事能力。前些年有报导的家长给大学生陪读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这类“只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受不起挫折的打击,无法脱离父母的庇护,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时无法适从。所以,正确引导独身子女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就业观,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5.自身能力和性格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目前,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试教育体制下高校主抓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致使大学生普遍缺乏各种实际运用的能力,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败给一些学校较差、甚至没有读过大学的求职者,进而产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在性格方面,多数“80、90 后”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家长的襁褓之中,而且考上大学也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所以部分大学生有时会有眼高手低、不能踏实工作的情况。

作者简介:寇雷雷(1986年3月-),女,汉族,吉林四平人,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