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研究

2020-07-23邓娟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方式,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可以更加快捷的实现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网络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存在困境。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研究

一、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的提出

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得到一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同时,也可能受到错误信息和思想的误导。高校肩负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使命,青年学生中网民的覆盖率极高。因此,如何运用互联网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这是网络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就必须调研网络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才能最终找出解决方案。

二、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的实施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重庆几所高校展开,主要调查目前网络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896份。问卷调查是利用同学们的课余时间进行的,在答卷的时候他们都是自己认真填写,基本上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出网络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三、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的问题分析

1、教育主体的互联网思维调查。为了了解教育主体的互联网思维情况,笔者从班级QQ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用的发挥上入手,发现11%的学生认为班级QQ群在这方面发挥的非常好,19%的学生认为班级QQ群在这方面发挥的比较好,6%的班级发挥的一般,余下64%的学生认为班级QQ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的并不好甚至很不好。由以上据统计可以看出:互联网思维虽然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渗透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教育主体的互联网思维并不强,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的功能没有发挥。

2、高校新媒体载体的建设和运用情况。从新媒体的建设和运用来看,有9%的受访学生认为运用得非常好,13%的受访学生觉得运用的比较好,27%运用的一般,另外51%的学生认为运用得不好或者很不好。有些高校思政教育网站的版块设计没有以学生视角进行构建,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有些网站的信息编排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信息也不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性,学生既不喜欢也不关注。通过受访学生回答“学校网站的信息编排的与时俱进”一问可以看出:只有15%做到了做得非常好,14%基本做到,做得比较好,11%做得一般,但大部分都是没有做到,做得不好或者没有考虑学生的视角,做得很不好。高校应加大对于新媒体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加快建设多样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维护,丰富运用的形式,增强新媒体教育的辐射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

3、思想融入情况调查。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线上线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二者融入得非常好,5%的受访学生认为融入得比较好,21%融入得一般。有64%融入教学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就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2%的调研对象认为融入得非常好,7%认为融入得比较好,剩余的则都是对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满意的。这说明高校在进行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不能及时的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造成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使得信息之间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互联网思维模式的传播不充分,影响整体的教育发展与进步。

四、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的结论

1、教育主体的互联网思维不强。近几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关键手段。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虽然各个高校已将网络媒体技术融入了教育教学中,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渗透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教育主体的互联网思维并不强,不能从互联网思维“用户中心思想”的特征出发,没有抓住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这一现象,使得互联网思维在思政教育上的作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挥,即使各班级都组建了QQ群、微信群等,但大多主要起到发通知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掘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2、新媒体载体的建设和运用不足。将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运用到现实工作中产生了多种作用: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平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激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等。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部分高校在新媒体载体的建设和运用方面表现出一些不足。比如:思政教育网站的版块设计没有以学生视角进行构建,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有些网站的信息编排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信息也不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性,学生既不喜欢也不关注。高校应加大对于新媒体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加快建设多样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维护,丰富运用的形式,增强新媒体教育的辐射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载体功能。

3、思想融入性不足。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线上线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但是部分高校在进行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不能及时的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造成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使得信息之间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互联网思维模式的传播不充分,影响整体的教育发展与进步。充分学习、理解、分析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与内涵,以互联网思维完善、改進、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完成有效融合,赢得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的主动权,这是当前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实践和理论课题。

参考文献:

[1]奚晓岚、李慧晓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科技风.2012(19).

[2]白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

项目基金:本文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YB2018-05)

作者简介:邓娟(1979--) ,女,重庆市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