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国防精神的若干思索

2020-07-23周煜然

中文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传统文化

周煜然

摘 要:国防精神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防观念,成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烙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更好地实现强军梦这个伟大的时代课题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国防精神 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一、国防精神

1.国防精神的定义

国防精神是国家及其成员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为适应国防建设和斗争需要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标志的群体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2.国防精神的特点

2.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国防精神来源于全民参与的国防实践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状态,因此其参与主体有明显的广泛性。

2.2持续时间的长期性。国防精神与国家紧密相连,并存与共。国防精神发端于国家建立之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这是一个长期的漫长历史过程。因此国防精神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必将长期存在。

2.3基本内容的稳定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国防精神发展的土壤,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具体内容,但是其文化核心从古至今一脉相传,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国防精神的基本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国防精神的主要内容

3.1爱国主义精神

国防精神的本质就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之上的,爱国主义是国防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首先,国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保障国家利益;其次,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伟力的心灵纽带,是唤醒国人战斗意志,团结社会各阶层,枪口一致对外的有力武器;最后爱国主义是增强国防实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物质力量之外的有效补充,也是我国战胜强敌的制胜法宝。

3.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当今时代革命英雄主义的主要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不畏困苦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的革命乐观主义等。

3.3爱军习武精神

爱军习武精神又称作尚武精神,即崇尚武事,以武为荣的精神。所谓爱军,就是热爱人民军队,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尊重军人职业,拥军优属的新风尚。

3.4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是指独立自主、奋发图强、不畏艰险的顽强斗争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品质,也是我党我军在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是我们克服万难,突破敌人封锁,取得伟大发展成绩的必要保证。必须不懈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有三點: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差,必须艰苦创业;二是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们坚定奉行和平发展战略,必须独立自主;三是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作为重要保证。

二、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在我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文所说的传统文化,偏向于思想意识领域。

三、传统文化与国防精神的联系

国防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我国长期的国防和斗争实践中,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构成了国防精神的精神内核,表现在国防精神的方方面面。例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惜的精神成为国防精神中激励我们民族不断奋斗进取的原生动力;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国防精神中崇尚团结和统一的高度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位卑不敢忘国忧”的家国情怀也成为国防精神中御敌图存、尚武卫国的精神追求。

四、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国防精神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对战斗精神生成具有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到,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良文化,它有积极与消极、昂扬与颓废、健康与糟粕之分,其中的一些观点明显已经不适用当今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传统文化对国防精神造成的正负影响。

1.传统文化对国防精神的积极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诸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一代代仁人志士在民族危难之际正是因此主动承担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中国历来崇尚民本主义,强调 “国以民为本 ”,正是通过发扬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积极部分,逐步形成了我党全新权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战争的军事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家国情怀,不断激励无数人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民族解放和发展甘愿献出生命,为了保卫祖国而热血撒疆场。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抵御异族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传统文化对国防精神的消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点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则不利于国防精神的培养。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过于忍让和示弱观点,认为“义士不害生”,这种无原则的“博爱”和一视同仁的“怜悯”,与军人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格格不入;同样,传统文化中片面地强调不武,将尚武精神视为好大喜功,甚至是穷兵黩武的洪水猛兽,这显然与我们强调的军人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随时准备打仗,敢于亮剑的军人使命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这种无原则的退让、不武、非攻显然与我们追求的国防精神相有很多抵触之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战斗力的发挥。

结语

在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国防精神之间的关系,努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官兵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战斗精神,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继峰.论传统文化与国防精神[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

(4):96-98.

[2]张建龙,韩阳.论红色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69-71.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