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2020-07-23孙丹丹
摘 要: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是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和过程的有效途径,利于增加音乐的韵味和意境。依据古诗词的物境与意境,结合作者表达心声,从托物言志、忠贞不悔、负重前行、和而不同等方面阐述古诗词中浓浓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在深情演唱中顿悟是活化音乐教学的有益尝试。结合古诗词的韵味,多鼓励学生在多元演唱和深入探究中挖掘深层内涵是培养学生敏锐感思与音乐素养的必然发展需要。
关键词:小学音乐;古诗词;意境;表达;情感
音乐与诗歌是一对孪生姐妹,都是源于语言表达应运而生的产物。正是因为如此,古希腊将音乐定义为“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从单纯的吟唱角度来设想,音乐与诗歌有着同宗共祖的“血脉联系”。翻开我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的音乐长河发展中,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开始,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从诗词中而延伸出的舞蹈,更是将言之无形的诗词变得言之有物,让人叹为观止。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妨多结合诗词的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一方面,依据音乐的特色,围绕“诗乐同源、共为连体”多给学生主动吟唱和体味的机会,帮助他们感受其中乐趣;另一方面,多从探索意境的高度引导学生大胆切磋,帮助他们在深入顿悟中找到富有意义的元素,让音乐成为学生学习和使用诗歌的另一蹊径,成为通幽探奇的入口。
一、 托物抒情:心声虽淡悠长
诗词与歌曲有着无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这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更多彰显了言为心声的表达内涵意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多以言志的方式来展现诗歌内容,能给学生更多启发利于其在真正融入诗歌词境中形成多维度感思。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托物言志的方式主动找出诗歌中富有深层含义的歌曲,让他们能通过抒情表达自己意志来深入体味其中内涵。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诗歌内容,结合其中表达的情感来唱谈自己的感思。很多同学在演唱的时候能够结合其中不同,针对自己在演唱中发现深情体味。教師在教学中可多结合诗歌内容,多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和意境,如,在歌唱《己亥杂诗》的时候,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学习“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倡“更法”“改革”,从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出发,帮助他们理清其中奋进韵味。很多同学在歌唱中能针对诗歌内容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围绕诗歌内容,可引导学生多关注如下几点:(1)建议学生自己独唱,通过认真揣摩诗歌的内容来深入感受作者的内心构思,以此来找出其中的想法,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其中形成独有感思认知,帮助他们在融入诗歌语境中大胆构思。(2)多组织学生反复歌唱,让他们能结合自己的感触体验,多提出自己的设想,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交流中形成多样化感思,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歌唱中获得多元化体验。(3)教师可建议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予以交流,多给他们足够的感触,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交流中获得行之有效的感触,帮助他们来准确体味作者当时的内在思想情感。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诗歌的内容,多组织他们围绕自己歌唱发现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在丰富感想认知体验中大胆歌唱,给他们更多的尝试体验。
学生围绕诗歌的内容,多给他们足够的自我尝试探索,利于其在真正聚焦音乐表达元素中获得有效感触体验。很多同学在演唱的时候能真正聚焦诗歌内容,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相关的物象中找出其中意境,在深入揣摩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触。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歌唱,利于学生在认真领悟中产生多样化感想,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内生情感,帮助他们形成不一样深刻感想体验。
二、 忠贞无悔:爱憎分明恰当
古人对忠的理解可谓是生动形象,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妨多根据诗歌内容,主动从隐藏其中的内容出发,多仔细揣摩和深思,让学生围绕其中的内容予以体味。很多同学在演唱中能透过相关语言文字,能有效融入其中的语境,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和想法,能主动从中捕捉不一样灵感,让诗歌散发出浓浓的忠贞情感。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妨结合诗歌的内容,从作者的表达初衷出发,围绕其中的表达意境深情演唱。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欣赏中,可运用演唱方式来展现。很多同学围绕763年春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从诗歌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深入体味其中的内涵。很多同学除了体味作者的奔放情感,处处渗透着“喜”字外,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也就能理解此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从这点出发,教师可建议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予以展现,多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感知体验大胆提出设想,多建议他们针对自己的感触来深入挖掘其中不同寻常的内涵意义。很多同学在主动深入体验的过程中能围绕诗歌内容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结合其中的感想认知来直抒胸臆。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针对作者在诗歌表达宗旨意图,多给他们相关提示和引导,定能利于学生在真正尝试探索中获得好感。围绕作者表达的情感体验,多组织学生主动登台试唱,让他们在真正融入诗歌境界中找出相应的认知出发点,定能使得学生感受其中浓浓爱国情怀,获得不一样的认知感触。通过品味诗歌来感受当时的意境情感,定会使得学生深受启发,产生顿悟。
三、 坚如磐石:意境高远深邃
很多诗词都是迁客骚人的真情流露,都是展现自己顽强意志的重要载体。很多同学在演唱品味的过程中需要好好把握。这种展现自身情感意志的诗歌不仅饱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更暗含着无比自豪的奋斗之情。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多注重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多引领学生深入体味其中不可多得的认知情怀,更能使得学生享有不一样认知体验。这种渐入磐石的诗歌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和顿悟。
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多给学生自我品读和歌唱的机会,多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发现深入切磋和探究。教师可结合相关歌词内容,从诗歌的意境高度引领学生主动歌唱,让他们在深入其中获得丰富感知,如,在吟唱《示儿》的时候,不妨结合诗歌内容针对其中的表达诗句,围绕“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语句多提出相应的观点,让学生在深入体味作者陆游的浓浓爱国情怀基础上找到更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吟唱的时候,一方面,注意诗歌内容的停顿把握,鼓励学生结合相应的内容多予以分析,多从中找出相关的发现,让他们能从诗歌中体味作者对北定中原的期望和信心;另一方面,多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节奏音调演唱,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引导他们针对自己发现的内容多深入切磋,多主动构思,从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同学在跟唱的过程中能带着情感主动领悟其中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感触深入体味不一样的思想情怀,能真正发现其中的有价值信息。教师可结合表达内容,多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化方法予以调整,鼓励他们在真正融入相关的情境中摸清作者的表达思路,给他们更多的大胆尝试和主动探索的机会。
教师可根据诗歌的主题内容,多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大声歌唱,深化理解感知,多给他们足够的自我认知感悟,让他们在深入体味中形成丰富思维情感。教师可针对古诗词的内容,围绕诗词内容多深入引导,建议学生在独唱、合唱等多样化演唱中主动探知,让他们能真正融入其中深入探知,获得好感。
四、 和中有别:豁达含蓄有情
古人对处世的哲学可谓是深刻、睿智,特别是其中带有“自娱性”的诗歌描述更是深有高度,广有维度。“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此话告诉我们,诗歌作为表达作者心声的产物,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可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描述。很多同学在学习诗歌和演唱诗歌的时候,不仅需要从作者的心意出发,多找出其中的内容,更需要学生在主动演唱的基础上能说出自己的情意。
从诗歌的多元化角度解读音乐不难发现,越是不一样的演唱方式越能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能给学生产生“中正平和、含蓄蕴藉”的美感。從“和”的角度来品味古人的特有表达方式,能发现古人对中庸之道有着特殊的情结,无不展现出“以和为贵”的特有内涵意义。我们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剖析,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运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产生的效果定会不一样。以笛子演奏,能透过其中悠扬的笛声聆听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作者心中“望明月,思故乡,月明人静与谁说”。倘若运用钢琴演奏,通过断断续续的弹奏声来找出其中的内容,不能真正体味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能获得真实的感触体验。以二胡演奏,留给听众的则是更多凄凉,不能全部体现其中的特有意境,难以从和而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品味其中价值意义,难以真正凸显其中意境。学生通过多样化揣摩构思来感知诗歌的意境,从作者的表达风格和表达情感出发,多主动感受其中的内涵,定能使得诗歌富有深度,让他们真正喜欢上音乐。
教师可结合诗词的内涵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多给学生自我解读的机会,引导他们从自我感触体验的角度深入构思,帮助他们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予以展现,定能使得演唱富有深度和广度。教师可建议学生运用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多种形式挖掘诗词中的内涵意义,多给他们必要的尝试探索,定能使得音乐富有情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五、 总结
综前所言,小学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高尚审美价值观为导向,更多注重从发展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角度鼓励学生多融入诗词中找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取向,发现文化的深层内涵意义。围绕古诗词的诸多言意,多鼓励学生从吟唱技巧和深谙技艺中感受其中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定能使得音乐成为学生不可多得的丰富养料。
作者简介:孙丹丹,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