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探究

2020-07-23张忆雯

职教通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教学团队职业院校

摘要 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职业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在协同理论视角观照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呈现出复杂、开放、自主、协同等特性。基于此,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要素进行探析,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模型,并提出政府统筹、校企协同、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等建设途径,最终实现职业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关键词 协同理论;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 2019年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自筹课题“区域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C230)

作者简介 张忆雯,女,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3-0065-0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成为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在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人手,着力构建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打通校企双向师资流动渠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协作共同体[1]。然而,由于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涉及多个系统,在协同理论视角下,分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协同理论的契合性,并进一步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协同模型,对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协同理论视角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

1970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首次提出协同理论这一概念。他认为,尽管系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但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转变规律与内在机制是相同的。当系统处于无序的初始状态时,彼此并不关联,但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后,子系统开始相互协作影响,形成竞争和协作关系,从而产生超过单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效益,而且系统结构趋向稳定,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主要在于它的协同效应和自组织原理,让原本松散割裂并不关联的子系统彼此耦合,形成一个开放、复杂的协同系统。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自组织原理、序参量等三方面内容,具有普适性特征,其管理系统开放复杂,并且在主动吸收外界有用信息和资源后,向有序的方向完善和发展。总而言之,协同理论主要是研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从而产生协同效应的一种视角与原理。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同于“双师型”教师,它不针对教师个体,而是指教师整个团队。“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有两层内涵:一是指教师个体知识、水平、能力的组合关系。通过合理搭配成员的年龄、职称、学历及企业经验等因素,构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二是指团队整体的专兼结构。校内专任教师的理论知识厚实,但实践能力偏低,而来自行业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兼职教师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技艺高强,擅长现场教学,但理论知识薄弱。因此,教学团队分别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按照一定比例组建而成。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系统中,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构成多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协同完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来源和专业背景不尽相同,能力素质也不均衡,如何使各子系统结成自生性的组织系统,产生协同效应,进入自组织状态,这是当前“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难点。为冲破这一瓶颈,哈肯的协同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2],该理论认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各子系统配合协作,让成员知技互补、取长补短,并按照一定规则自觉调整、自我完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整体发展能够有力地推进政府与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协同合作,最终取得效益最大化。

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协同性分析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一个复杂但不封闭、分散而有序的自组织系统。该系统不再局限于职业院校本身,而是需要政府的统筹支持和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的常态化联系,从而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创设多元合作机会,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各子系统自愿结成教学共同体,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协调、互相协助,最终获得自身和整体的更好发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呈现出复杂、开放、自主、协同等特性。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从团队的构成要素上来看,各子系统的价值取向不同。职业院校追求的是教育本身拥有的属性,为社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业则关注其社会知名度,发挥社会中介职责;企业想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获取优秀的人才资源及其他可用资源;社会人员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对自身和社会利益有双向需求。从建设要素上来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面临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开发和员工培训等任务,涉及范围广且工作内容多。由于考虑到各子系统不同的价值取向、建设要素和合作成本及效益,各子系统在协同过程中矛盾重重,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变得更加复杂。

(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具有开放性

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有跨界属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与外界保持人员、物质、信息的交换,才会产生稳定结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离不開行业指导,学校与企业需要通过行业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才能有效地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从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上来看,专业内涵建设是其生命线,所以,职业院校也必须与外界的先进技术、职业岗位标准、产业需求层次紧密对接,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职业院校也应主动吸纳社会上一定数量的能工巧匠和大师工匠人校兼职,彰显专业特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除此之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还会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现行政策等外在因素影响,由此也可看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系统具有开放性[3]。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体现协同效应

協同效应是指各子系统相互合作,共同利用资源,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子系统单独时的总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建设运行中,子系统保持相互配合、协作共生的关系,在共同目标驱使下,形成协作、共享、包容的团队建设文化,从而产生的效益大于个体相加。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校企双方主动寻求与外界合作,这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动力。校企双方通过师资互聘和聘请社会人员入校兼职等培养渠道,着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夯实专业建设。企业则借助职业院校的科研功能,校企协同开展技术开发,从而解决技术难题,赢得智力支撑[4]。可见,协同建设成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各子系统协同合作,才使系统获得整体效应。

(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状态指的是系统从独立无序向协同有序转变的过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自组织状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在政府有序的组织下,将原本分散的校内外教师组建成教学团队,改变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自由涣散、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共同目标和利益驱使下,各成员自觉组成团队。(2)各子系统在协作竞争中产生自组织行为,反过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3)子系统自觉整合内部要素,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改良等具体工作,激发团队自组织演化,以超乎常态的方式重新组织自己,从而产生突变,直至系统有序,最终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崭新结构[5|。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模型建构

在协同理论视角下,首先应理清“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才能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协同建设模型,在办学、育人、研发、服务等方面,实现职业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一)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只有政府统筹、校企合作、行业指导和社会参与四方协同合作,才能整体解决其在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教学、实训、科研、服务等多种问题。子系统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协作,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的协同关系,实现目标收益的最大化(见图1)。

图1表明,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导者,承担过程监管、协调关系、统筹利益等职责。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出台政策制度、编制实施方案、提供团队建设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则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冲破教学团队狭隘僵化的教育思想,让企业看到校企共培师资的长远利益,激发企业自愿参与校企合作。行业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其通过聚集区域内同行业的资源,在帮助同行企业协作共赢的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产业动态和技术信息,指导学校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等,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6]。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适当吸纳社会上的大师和工匠人校任教,将精益求精的卓越技术及孜孜以求的匠人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模型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首先,应理清政校行企之间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校企主体、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功能;其次,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级实施,形成层级分明、层内协同的协同建设模型(见图2)。如图2所示,该模型中数字1表示目标规划,2表示政策制度,3表示组织管理,4表示方案措施,5表示人才培养,6表示社会服务。

1.顶层设计,成立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相关领导组成。一方面,政府作顶层设计,制定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度,促进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任务;另一方面,明确各方职责与权益,协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职业院校在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能够双向流动。

2.中层指导,组建协作联盟。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在专业层面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作联盟,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凸显上通下达的反馈功能。不仅如此,该联盟还要承担过程管理的职责,通过建立一系列日常工作机制,推动政校行企进行深度对话,对出现的难点和棘手问题,提供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始终保持良性运行势头,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基层运行,设立运行机构。职业院校要树立开放型的协同建设理念,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负责人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就业发展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包括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及技术服务等。同时,运行机构还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吸纳社会能工巧匠参与,通过“外引内培、校企联培”等方式,创新教师培养渠道,在实践中形成政校行企联合培养新机制,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7]。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表明,只有各子系统相互支持、互为补充,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不同背景、不同来源的教师组建成教学团队,搭建校内外协作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印证了“个体间协调协作,就会拉动整体效应,使个体获益增强”的协同理念。“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需要承担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术革新、社会服务等各项任务,这些工作离不开职业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外教师的互聘共培,这是协同理论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实然形态和自然归宿。

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策略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范围宽,建设要素多。职业院校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激发行业企业、社会机构与职业院校携手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团队建设的优势力量,不断深化校企融合,探索政校行企与社会力量新的合作路径,释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协同效应。

(一)发挥政府统筹作用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单靠学校,还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在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的同时,还需要明确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的职责和权益,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府发挥统筹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统筹规划。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并把其作为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2)统筹政策。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使团队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政策资金、项目申报、减税降息等方面向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和人员倾斜。(3)统筹经费。加大对职业院校专兼职师资资金的投入,使职业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聘用特殊人才、教师企业锻炼、外聘兼职教师等方面有资金保障。有效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不断更新学校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本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成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不竭动力。

(二)凸显校企协同功能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协同育人要求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实践证明,采取校企交互协同培养,是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实用途径,有利于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1)让校内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岗位实践。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培养“双师型”教师任务紧迫,现有职教教师招聘并不强调企业工作经历,这造成了教师技术水平有限,专业教学难以对接岗位要求等问题。因此,教师深入企业岗位实践是首选。首先,职业院校应科学规划、摸排各专业教师情况,采用轮岗制等手段,有的放矢、分期分批地将教师到企业实践落到实处。其次,由政府主导,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岗位培训计划和配套的运行管理制度。专设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实现对口管理和动态反馈的管理模式,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的企业师傅,采用“一对一”方法,使教师快速转变角色,立足实践岗位,协同开展技术改良。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专业理论培训等活动。最后,注重教师企业锻炼的实效性,以“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师自身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三个对接为原则,精准下达教师实践任务,使教师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落实考核要求和企业实践工作量,并与教师绩效挂钩,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2)把企业导师“请进来”,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兼职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他们通过传授工作经验、传递企业文化、传输技术技艺等途径,搭建了实践经验分享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桥梁。要使兼职教师队伍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需强调以下三点:第一,政府的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经费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把其作为本区域职业教育的共享师资,确保兼职队伍数量足、质量高;第二,疏通兼职教师入校渠道,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便于分工协作,协同育人;第三,建立校企师资互动机制,将兼职教师纳入学校管理系统,搭建交流切磋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提高兼职教师的归属感,让兼职教师主动融入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共育合力。

(三)强化行业指导地位

2011年,国家提出了“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8],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并不够突出,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也不够深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指导作用愈发明显。行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行业连着产业,其通过及时发布技术和市场信息,让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和师资结构得到动态调整;另一方面,行业连着企业,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国内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强化行业的指导地位包括:(1)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通过制定行规行约和职业标准,有力推动校企在人才供需、实践教学、教师培养的深层合作。(2)强化行业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教育与培训、技术咨询中的指导作用,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教师培养与企业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要求的融合与对接。(3)强化校行企的协同作用,校企合作必须考虑与行业的协同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资源、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共同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评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校企师资互评共培,保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区域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相吻合。

(四)挖掘社会力量参与

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要“聘请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的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想要创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引进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技术技能大师、非遗文化传人入校任教等举措,在优化团队结构的同時,无疑给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主要体现在:(1)发挥技术优势。大师们协助校企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改造,共同攻克生产技术难题,而依托技能大师独特的技术技艺,能提升团队的实战能力。(2)工作室制的带徒传技。职业院校结合专业建设,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专门负责团队教师的技术能力培养,定期组织校企技术交流,开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以技术为载体的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不仅可以带动社会服务,还可以在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培训项目、非遗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升团队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3)丰富团队文化建设。工匠大师在专业或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技艺背后隐含的是工匠精神和卓越品质,他们在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引入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为团队文化的凝练提供可能,从而构建特色鲜明、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不同领域广为运用。建设优势互补、协作创新、开放包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够在数量和质量上解决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为创新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Z].教师[2019]6号,2019-08-30.

[2]肖香龙.基于协同理论的多元平台校企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9-42.

[3]胡平,夏东盛,张小洁.基于“协同理论”的校一校一企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 (10):48-50,59.

[4]杨连福.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 (50):179-180.

[5]许艳丽,李资成.基于协同理论的校企合作绿色技能人才协同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8 (2):100-105.

[6]吴一鸣.论职业教育发展中行业指导的功能实现与改进策略[J]职教论坛,2014 (10):5-6.

[7]梁欢.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8]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职教成[2011]6号,2011-06-23.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教学团队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