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0-07-23陈景贤
摘 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素养的学生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文章以极地地区为例,具体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为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参考,对于合作学习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极地地区
一、 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应用方法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一种在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基础上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氛围方面,合作学习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活跃度;在学生学业方面,个体获得学业成就与较高水平的团队支持和合作是相互促进的,可见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从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来看,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并通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我们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也不谋而合,这次改革提倡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可见应用合作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此外,地理是一门偏重实践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地理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二)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设计时思考如何科学地引入合作学习环节。一般来说,按照时间顺序,合作学习在应用时可以分为开展前、开展时、开展后三部分,这三部分密不可分。每一次的合作学习,都是一个独立问题的探究环节,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合作学习做铺垫,形成了师生间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1. 开展前
(1)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为了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教师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使得每个小组的水平都基本相似。
在分组后每位成员都有着不同的任务,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发言汇报的、有负责管理纪律的等等,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每个学生的价值与作用都相互依存,保证了合作学习有序高效地开展。
(2)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教师下发印有相关任务的学案,在学生开始合作学习时再次阐明每个小组的任务,理解并领会小组任务,以利于课程的开展。
2. 开展中
(1)参与探讨过程
针对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纪律问题,教师要做好调控,时刻关注每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围绕小组进行巡视,绝对不能放任其自由。必要时教师需要加入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合作学习的进行情况并进行实时调整。
(2)关注“困难”学生
在小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话语权往往掌握在成绩较好或善于表达的学生手里,此时成绩较差或者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就成了“困难”群体,意识不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措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向学生宣传集体荣誉感、单独提问等,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3. 开展后
(1)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应当在第一时间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评价内容,不能以结论对错与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回答的逻辑性,组内成员的参与度等等都是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
(2)组内自评互评
小组自评是小组内部的自我反思,自评的过程展现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柴新兴认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帮助。
小组互评是一种不同小组之间进行组间互评的方式。互为竞争对手的小组成员在互相评价时往往能够看到对方更多的缺点,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成长。
二、 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并不是每一类知识都适合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教学,尤其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时需要安静、独立的思考环境,反之,在解决有深度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时,独立的思维空间就给问题的推进带来了阻碍。这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智慧有效地聚集,通过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为例,通过教学中的案例阐述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根据地图并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并认识保护和开发极地地区的重要性。为了达成这两点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了两次合作学习,一次为探究两极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另一次为思考我国在两极地区开展科考的原因。
(一)合作学习助力深度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分析两极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合作学习的环节,在协作中运用表格对比揭示南极、北极地区在各方面的差异。
学生由所填表格直观的感受到两极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极大,进而引发疑问,探究成因。通过一学期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分析现象、解读成因的能力,同时储备了相关地理知识,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每个人的优势不同,在这样的学情下便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整合每个人的想法,得出好的结论。
在这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平时很少在课堂中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到了小组讨论中,这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优等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现象产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自如,这样的情境有利于集思广益,有的学生能快速联想到相关地图,翻阅书本和地图册,有的学生能在书本上找到支撑观点的理论,每个学生都愿意贡献自己的想法。
最终在总结该问题时,学生代表能够汇总组内成员的想法,结合地图中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归纳出原因,即北极地区海洋面积较大(如图2所示),南極地区陆地面积较大(如图3所示)。这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相关知识,可推知北极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如此一来,本节课的难点便顺利突破,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合作学习激发开放性问题解决
在本节课的末尾,教师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合作探究我国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意义,此问题更具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时告知该问题有一定难度,回答优秀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在奖励机制的促进下,学生更易被激发,更加乐于参与课堂,展现自我。
在本环节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强了,为了在总结时能有更好地表现,许多学生都拿出笔和纸将答案分点记录下来,基本上组内的每个成员都为本小组思考出了答案,在积极的学习氛围的促进下,新观点层出不穷,有的说科考站的特殊环境有利于进行科学实验,有的说极地地区资源丰富有勘探价值,这些回答将课堂的活跃度带上了最高点。
课程结束后,小组成员通过互评指出组员在本节课中的优缺点,帮助组内成员共同成长进步。小组成员在互动、互助的过程中培养友谊和情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对友谊、情感和价值观等需要的追求就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合作学习使得学生更加热爱与同伴、老师交流,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地理问题的解决和用地理的视角去感知世界。
三、 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尤其是在解决较有深度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时,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总之,合作学习作为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加以精心处理才能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不断磨合和探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能完成好每一节地理课。
参考文献:
[1]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16-19.
[2]陈允成等.教育心理学:实践者——研究者之路(亚洲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87.
[3]宋强,郭志永,翟秋敏.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17-18.
[4]柴新兴.试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J].辽宁教育,2016(10).
[5]焦秋生.地理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00-501.
作者简介:陈景贤,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