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20-07-23连振宣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于各阶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甚至日常教学本身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往往收效甚微,只有经过老师的针对性引导和有效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发展,让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能够顺利践行。文章主要针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 引言
數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在学习数学之后需要具有的积极性的能力水平,主要被分为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提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使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也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性能力培养目标的集结。而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必备的,也是实现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充分践行生本理念,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 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说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具有的综合能力,因此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需要将生本理念作为主要导向,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培养学生、提高学生作为主要目标,才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偏向学生,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偏向老师。除此之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改革的一种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味着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便是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现代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许多问题,改善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学习水平
实际上,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旨便是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确保其知识的理解效率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于学习的态度得到改善。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都会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位移内容,而教材就好比一个菜园子,当菜全部被吃光了之后若不出去寻找新的“菜地”,那么必然会饿肚子,所以这种方式存在非常严重的局限性,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固态思维,而数学这门学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灵活性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和灵活转变解题思路,若形成了固态思维则常常在学习与解题中遭遇“瓶颈”。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能够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实现数学教学依托教材内容,但不限于教材,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来深度挖掘知识,从而获取更加多样化的知识内容,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素养能够充分落实新课改新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积极转变,让课堂教学顺应时代发展、学生发展而完成改革。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下数学教育必须要落实的内容,教师也需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 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
(一)通过问题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合理的问题是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索的良好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并收获成就感与自信心。而问题本身便是多种多样,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利用多种提问方法来提出不同问题,从而起到不同的引导效果,也可以根据同一个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使得教学变得更具针对性。而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若想确保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足够的引导性,则需要从两点上着手实施:第一,通过教师本人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性,但在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设计上也需要确保具有足够的适用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与目标来科学设计,既要保证问题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又不至于难度设定不合理使学生出现畏难心理打击自信心,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层次化,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问题,如优等生可以设计相对较难的问题,针对后进生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概念性问题或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一步步解决,一步步闯关,能够实现不同学生的统筹兼顾。第二,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其学习需求的直观表现,但传统教学模式常常会将学生提问当作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表现,进而对其批评,导致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打击甚至不敢再提问。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可以收集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一方面,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则可以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几道共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提升,而对于相对“小众”的问题也可以适时讲解,或在课下进行针对性指导,尽量兼顾所有学生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还可以通过三段式教学法来引出问题,三段式教学法便是将课堂教学分成阅读、理解、练习三个阶段,而学生在这三个阶段中都可能产生问题,特别是在理解阶段,由于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常常会有许多理解不通畅的点,老师需要针对这些理解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在联系阶段中产生的问题,则需要找出学生的学习盲区,并通过收集学生的共性问题来进行针对性讲解,以及调整教学方案。
(二)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教学法也能起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获得使命感与成就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和数学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划分多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更加方便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设计。而在合作教学的开展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来探索生活,教师为各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或课间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生活中关于某个知识点的事物或元素。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如在某个街边统计来往车辆、计算某个建筑的面积、举行小组短跑计算每一名学生的奔跑速度等。通过这种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以教学内容为基点来引导学生从合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更加乐于参与,获得的提升也更加深刻有效,更能在小组共同努力达成目标后获得相互协作的成就感,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有一定推助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立性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特质,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或其他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只能“随波逐流”,最明显的便是在老师提问解题方法时学生个个十分踊跃,当有一名学生回答完毕后变得鸦雀无声。这主要便是由于教师过于强调标准答案,使得学生在得到标准答案后便觉得已经足够了,并在利用其他方法没能得到正确答案时立刻否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解题时也只会直接套用日常教学中的解题方法,无法“另辟蹊径”利用更加灵活的思路解答。实际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基本的便是打破固态思维的局限,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灵活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才能让学生去掌握数学,而不是被数学“局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另一种方向分析,并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灵活思考问题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学生的思路来寻求正确答案,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在感觉教师讲述的内容出现没能理解,或认为错误的都可以进行质疑,即便学生的质疑是错的,也要鼓励这种精神和行为。可以通过错题教学故意为学生露出“破绽”,让学生发现并指出,从而敢于思考,敢于质疑。
(四)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只能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实际上,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最主要的影响是评价方式和基准,对于成绩并不太理想的学生,老师需要给予的是在指出学习方法或解题方法错误的同时进行鼓励,而非批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并不能只停留在“选拔”上,而应该照顾到所有学生,对于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固然值得贊赏,但对于发挥不太理想的学生也要基于鼓励和动力,只有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树立自信心,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在评价内容上,教师需要将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评价标准,成绩只能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更多的则要看学生课堂学习和数学活动中的表现。
四、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新的教学方向,而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之后再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同时也需要践行生本理念,才能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志敏.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127-128.
[2]王尚志.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国教师,2016(9):33-38.
[3]黄超育.探究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59+62.
[4]张豪.论培养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研究,2017,36(11):14-16.
作者简介:连振宣,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糜滩镇下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