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以涵情 歌以蕴美

2020-07-23梅在富

考试周刊 2020年60期
关键词:美育诗歌小学语文

摘 要:诗歌语言精练、含义隽永,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最适合的载体。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唐诗宋词无不精彩。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往往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而忽略了诗歌本身所具备的美学教育价值。文章对小学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实践策略展开探究,挖掘课堂美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美育;策略

《辞海》中将“美育”定义为审美教育,即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诗歌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是美育的最好载体。诗歌语言精练,含义隽永,小学生诗歌学习的过程既是对诗歌的欣赏、体验过程,也是美育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中,更应当挖掘诗歌所蕴含的内涵,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和真情实感。

一、 美育的本質内涵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是蔡元培先生对于美育的解释,他将“人”作为美育的主体地位,注重美育对于人的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和文化熏陶三部分,此三部分层层递进,密不可分。而诗歌教学也正是涵盖了这三个部分,其中美育则是对诗歌更深层次的感悟与剖析,是人的深层次情感的激发。从这个角度看,美育可以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并通过审美活动,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领悟到审美对象所蕴含的价值。

二、 诗歌中所具有的美学特点

(一)韵律之美

诗歌所具有的押韵、节奏、对仗等特征,使得诗歌读起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如同歌曲一样,充满着音乐美。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虽然只有寥寥27个字,但却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这与其凝练精简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吟诵起来犹如歌曲般的韵律有着密切关系。

(二)意境之美

对于意境的营造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诗歌最大的特点。诗歌的意境之美,既有雄浑壮阔、豪放旷达之美,亦有悲婉凄凉、含蓄典雅之美,千姿百态、景象万千。作者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蕴含于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引发为之动容之情感。这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美感。比如杜牧所做《山行》这首清新俊逸的小诗,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所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美得让人叹服。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情感之美

情感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灵魂,诗歌更是不例外。正因为诗歌精炼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才使得文字不再苍白无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将自己对于美的感悟、对于人生的思考都融入了文字之中,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便很容易产生共鸣。比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描写了诗人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的远,就要站的高。“欲穷”之中饱含了希望与憧憬,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使人很容易悟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一简单而深刻的哲理,体会到诗人高瞻远瞩、积极进取之精神。

三、 在诗歌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有效策略

(一)多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习时全凭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审美的兴趣,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也是前提。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一堂独有美感的诗歌课堂教学,增加审美性的导入,使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便能够产生对于审美的期待,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

1. 游戏导入法

游戏充满着无穷的趣味性,乐于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能够将游戏运用到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则可以迅速地吸引小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地期待与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比如在教学《稚子弄冰》这首诗时,在课堂的一开始我们便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冰为原材料,制作各种东西,并进行评比。这样,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描述地玩冰的乐趣,还能够使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此诗的学习之中,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之美。

2. 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以其声音、图片、动画等特征,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增加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探究兴趣。比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形态变化的动态图,让学生远近不同之方位观看庐山,使他们如同置身于真实的庐山之中。然后在与学生一起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到诗人用通俗的语言所描述的深厚哲理,从而体会到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诵读吟咏,加深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美是诗歌所独具的特征,这种音乐美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音乐与有趣思想之间的结合”。这种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疏密缓急等韵律节奏传达给读者。读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吟咏与诵读,才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从而由文入情,达到与作者情义相通的审美境界。

比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将学生带进审美的境界之中,教师分三步对此诗展开教学。首先,第一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感受到儿童捕蝶的乐趣;接着,第二步对此诗加以细读、精读,探寻诗中的语言之美,这时教师要为学生对诗中的重点词语,比如“疏疏”“径深”“疾走”“追”“无处寻”这些词语加以重点讲解,然后配合音乐为学生进行范读,启发学生从语势、语调的变化之中细细地感受语言所表达的色彩、情感之美;最后,第三步,让学生对诗词进行细细的品读,在品读中感受到此诗的音韵,从而领悟到美的意境。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含蓄之美

诗歌中语言的不确定性,使得诗歌中充满了含蓄之美,这也就要求读者在进行诗歌欣赏时,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联想是指因每个人或者某项事物而想起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则是指在某项事物的基础之上,经过内心活动而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这二者均属于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功能。通过审美与想象,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审美观念对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发挥,从而使诗歌中所蕴含的含蓄之美,更加形象与具体。

以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诗中一共描写了秋叶、秋风、秋声、秋江、孤灯、顽童、斗蟀等景物和形象,动静结合,以景入情,情境交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夜中思念家乡和孩子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感受到落木萧萧、寒声阵阵如同在自己身边环绕,感受到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与无奈,然后再想象远方童观蟋斗的欢乐场景,通过这一悲一喜,感受到作者满怀思乡与思亲之情。这样,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便能够深入地陶醉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含蓄之美。

(四)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可谓是字斟句酌,希望将语言文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诗歌也以其传神精妙的语言,浓缩了丰富的内涵与意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含英咀华,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语言之美,领略到诗人“炼词”之匠心,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时,“西湖歌舞几时休”中的一个“休”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渴望“西湖歌舞”这种消磨亢进斗志的淫糜歌舞立马停止,更写出了诗人对当政者不思如何收复失地,只是“休”战言和,一味纵情享乐的愤慨。可谓是一语雙关,结合反问语气,不仅表现出诗人对于国家命运深切的担忧,更强化了诗人对于当前政权毫无作为的愤慨之情。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休”字更深一步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是否能够将“休”字换成别的字?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此处将“休”字换成“停”“止”等字,固然能够表达出诗人希望歌舞停止的急切心情,但是却无法表达出作者对于当前宋朝政权一味休战言和的暗讽。然后紧接着“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一词,同样是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春风,更指社会中的奢靡之风。后面一个“醉”字,不仅是对前面“熏”字的承接,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游人们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这些游人们在西湖美景之中的丑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品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丰富内涵的理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小学生拥有一颗童心,童心则代表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诗歌教学的美育,在重视培养学生对于审美感知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础方面,其中“听”与“读”属于输入与鉴赏,“说”和“写”则属于输出、表达与创作,是学生主动去灵悟美、创作美的过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学诗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与理解对其进行改写与续写。这种改写与续写可以是对诗歌内容的扩充,也可以是对诗歌内容的改编。比如在学习完《示儿》这首诗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陆游死后历史的查询,陆游后代的查询,对此首诗进行续写。由于小学生文字功底有限,无法将续写的内容浓缩为七言绝句。这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将《示儿》这首诗同样进行改写,只要保持前后内容的和谐即可。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参与其中,获取更多美的感受,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引入美学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之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道德修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亚菲.苏教版小学高段诗歌教学美育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2]林祥凯.小学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40-41.

[3]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9):89-92+110.

作者简介:梅在富,山东省日照市,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美育诗歌小学语文
诗歌不除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诗歌岛·八面来风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