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学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研究

2020-07-23韩海英

考试周刊 2020年61期
关键词:一对一

摘 要:平川区区委以及政府等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比较重视,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城乡学校同步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运用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实现教学资源平衡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文章先就城乡学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的价值,以及模式组织形式加以阐述,然后就“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现状和措施以及发展进行探究,希望此次就“一对一”同步互补教学支教模式的应用研究分析对实际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乡学校:“一对一”同步互动;模式应用

一、 引言

网络技术在当前的各领域生产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将网络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大大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水平。面对城乡教育差距,通过将网络技术加以科学化运用,就能从整体上改变乡镇学校教学的现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同步互动教学,这对改善学校教学教研生态,促使学生高效化学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 城乡学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价值及组织形式

(一)“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价值

城乡学校开展“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活动,能够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下为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运用,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把城乡不同学校以及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机联系,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桎梏,使得地域的限制也被突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覆盖,这对教师间以及学校间和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有着保障作用。“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能使农村学校优质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能使农村学校课程教学的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当前,通过城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城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打下堅实基础。

(二)“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组织形式

城乡学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组织的形式有着其独特性:同步视频互动教学,通过视频会议技术的应用,把图像文字以及音视频等信号整合起来,从而传递异地终端,就能有助于实现多终端的虚拟融合。在视频会议系统的运用下,发挥双向同步互动教学优势,把网络教学资源和同步视频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能够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互动的效果良好呈现出来。该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资源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针对性强,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比较突出,网络模拟真实教学环境,这对师生间的情感融合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城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现状和措施及发展建议

(一)“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现状

近年来,平川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各项基础设施配置逐步完善,这也为“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从实际信息化的建设情况来看,截至2020年4月底,硬件建设方面,全区69所中小学共有计算机教室85间,多媒体教室846间,录播教室37间(其中城乡结对互动同步录播教室30间),计算机5021台(其中教师机1525台),生、机比∶小学8∶1,初中7.7∶1,高中10∶1。接入互联网的城乡中小学达100%,通入优质资源的中小学班级数达到757个,占班级总数的97.8%。2016年开始在全区逐步推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截止目前,开通教师空间3100个,学生学习空间26935个。这些都说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平川区已经有着比较扎实的基础。

但通过实际的城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应用现状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如城乡一体化教学安排已经初步完成,但对于城乡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全面重视,没有做到兼顾。由于城乡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认知基础有差异,在运用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时候,如果考虑不到城乡学校的学生学习环境和家庭教养等存在的差异性,就必然会影响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再者,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当中,异地师生以及学生的交互相对比较有限,异地的学生成为看客,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中去,使得城乡学生的交互效果不佳。

(二)“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措施

“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抓住要点,具体的应用方面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优化:

1. 城市学校主场课堂活动开展

为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运用“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就能为城乡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互动提供支持。如在城市学校主场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结合实际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内容,教师在课前就要运用网络技术和乡村学校的辅助教师进行共同备课,要注重双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教学的内容以及重难点和目标明确化,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城市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授的各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调动两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通过让城市班级学生和乡村班级学生共同回答问题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师对两地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科学评价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城乡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课堂教学中进入到练习的阶段,教师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为学生展示题目,对城市班级学生和乡村班级学生分组,以答题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结束,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布置作业,通过当堂练习及当堂展示的形式,让两地学生的互动交流更完整一些。如果留有课后作业,教师一定要注意完成对乡村学生作业的批阅和反馈。通过城市学校为主场的课堂活动,以“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的模式,针对一样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采用同步互动的教学方式,就能为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乡村学校主场课堂活动开展

“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乡村学校为主场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做好主导引领,课前主动和城市教师做好沟通,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确定教学形式,根据城市教师的教学安排准备好教学用具,调适好教学设备。课堂教学中,积极辅助城市学校教师,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组织好学生和城市学校教师及授课班级学生的互动、问答、总结。授课结束后,要及时将学生学习效果予以反馈,及时和城市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将学生通过同步互动学习后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及时反思和改进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完善环节和流程,最终达到促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促进乡村学校教师教学技能不断熟练,促进乡村学校学生学习视野逐渐开阔。

(三)“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应用发展建议

1. 加强信息技术骨干的培养

为促进城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应用质量提升,首先要从信息化培训方面加强重视。加强信息技术骨干的培养,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此才能真正有助于将“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新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乡村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加强对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如名校选拔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促进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素养提升,或是通过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校园网络的管理质量水平,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注重保障信息化设备的检查

为促进城乡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科学化运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就要从信息化设备督导检查方面加强重视,做好信息建设检查的相应工作,如深入学校将信息化建设设备以及投入状况进行统计,督促乡村学校信息化设备日常运转,让设备发挥作用,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打下基础。督促乡村学校做好信息化设备的维护工作,将设备故障问题及时解决,从整体上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质量水平。通过视导以及走访等方式来询问学生以及查看教师操作的状况,为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的应用打下基础。

3. 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强化

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是促进双向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稳固城乡合作一体化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比较重要。注重构建城乡教师沟通协作的良好平台,结合城乡教师的差异性,开展符合城乡学校和教师实际的“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教研活动,通过多次磨合熟悉,促进“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工作持续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在资金以及人员和政策等方面要进行保障,让城乡学校“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四、 结语

综上而言,城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双向实现,这就需要将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应用,“一对一”同步互动教学支教模式为城乡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可供实践的路径,通过城乡学校彼此的合作,能为乡村学生拓展思维、沉淀智慧、丰盈精神奠定基础,能为乡村教师业务提升、素养积淀、专业成长拓宽渠道,能为乡村学校实现信息化办学、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雯静,李利,朱正荣.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4):80-83.

[2]高丹阳,张泽晖,郭伟.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提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5):71-77.

[3]练志坚.多地远程互动同步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电信,2018(10):60-63.

[4]宋吉江,牛轶霞.同步互动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實践[J].现代交际,2018(14):16+15.

[5]王绪溢.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9):20-24.

[6]杨志现.共享教学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同步互动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8(6):115-117.

作者简介:

韩海英,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一对一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研究
“一对一”帮扶?合力补“短板”
电影《一对一》的半抽象特征分析
供证“一对一”情形下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
中航工业宝胜的“一对一”供给侧改革
产科“一对一”责任制助产对产妇分娩的影响研究
如何做好基层员工“一对一”谈话
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分析
“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教育扶贫:校长教师“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