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2020-07-23吴秋霞

成才之路 2020年19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数学素养数学教学

摘 要:课堂教学的着眼点逐渐从教师、学科知识转移到学生,儿童本位的课堂成为新时期教师的教学追求。文章主要分析践行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的现实意义,并从以尊重儿童的经验为起点、以顺应儿童的思维为核心、以适应儿童的天性为主线等方面,对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儿童本位;数学教学;数学素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9-0048-02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种以儿童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已深入人心。什么是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数学课堂践行儿童本位思想有何意义?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应遵循什么原则?本文试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一、儿童本位理念的渊源

儿童本位,简而言之,即以儿童为中心。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该理论第一次把儿童提到教育中心的地位。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儿童的本能、需要、能力、爱好为基础,帮助儿童发展其本能和各种器官,通过儿童的活动,使其身体和心灵能按照自己的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以卢梭为代表,相继出现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关注儿童地位的教育学家,他们主张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儿童的发展,应以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开展教育活动。

二、践行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界,儿童学研究、研究儿童成为主流,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的新课标应运而生,以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教师中心论”逐渐退出课堂。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组织数学教学,让数学学习过程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相融合。实施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改变传统学科本位、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其次,能使数学课堂因充满人性关怀而焕发光彩,顺应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最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尊重儿童的经验为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数学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精心编排的教材注重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儿童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之中,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片段:(1)教师出示扑克牌,问学生“是否会用扑克牌算24点”。(2)出示一组牌:A、4、A、7,问学生“怎么算”。(3)问1是从哪里来的。(4)问学生扑克牌中还有哪些字母,分别表示几。(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现象。又如,“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片段:(1)组织学生观看一个儿童的成长短片,让学生说一说成长的表现有哪些。(2)问学生如果爸爸妈妈每年在孩子生日这天记录孩子身高,应该怎么记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3)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统计方法的优点。(4)出示折线统计图,问学生“生活中哪里见过”。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扑克牌算24点入手,明确A表示1,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当组织学生观看儿童成长短片,思考如何记录身高数据时,学生先想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记录,再过渡到用折线统计图记录,在比较中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这样由旧知到新知,衔接自然。

2.以顺应儿童的思维为核心

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时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下面,以“認识分数”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感受顺应儿童思维的课堂是如何焕发光彩的。提问:一箱苹果,平均分给熊大熊二两兄弟,每人分得这箱苹果的几分之一?生:每人分得这箱苹果的二分之一。师:猜猜这箱苹果有几个?生:10个,20个,30个……活动: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若干苹果卡片。用小黑板代表苹果箱子,学生自由选定一箱苹果的数量,并用虚线分一分,使得一眼看出很公平。展示交流:这箱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该案例体现了教师儿童本位的思想,让学习过程顺应儿童的思维。用小黑板代替苹果箱子,使得“一个整体”的教学不再生硬,而是水到渠成。分数的意义是丰富的,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但有时会遇到平均分后每份数量不是整数的情况。教师的教学应从简单教起,引导学生从一些不好分但勉强能分的情况中得出一般规律。最终让学生明白:每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与每份的个数无关,而与平均分得的份数有关。

3.以适应儿童的天性为主线

小学阶段的儿童,其天性是爱玩、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做小动作,眼神呆滞,不要怪学生,这是他们的天性在作怪,教师该思考的是如何改变教学方案来适应他们的天性。下面,以“认识面积”一课教学片段为例,谈一谈如何根据以上特点来实施教学。(1)拍手游戏导入,感知物体有面。师: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同学们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再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受它的大小。(2)涂色游戏,感知平面图形面积大小。师:拿出练习纸,上面有几个平面图形,请用红色彩笔涂满该图形,蓝色彩笔涂边线,涂好立刻起立。师:涂得快的同学选择涂哪个图形?为什么都是选择涂三角形?(3)操作体验,感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选择两个区域比一比面积大小。游戏和操作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教学手段,每个儿童都喜欢游戏,它能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立足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首先必须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设计一定的游戏环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其次,要给予儿童操作活动的空间,让儿童用眼观察,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脑想,则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晰一点:儿童是受教育者,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坚持儿童本位,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数学教学,课堂才有新的生长点,才能让儿童幸福学习、快乐成长。践行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应以尊重儿童的经验为起点,以顺应儿童思维的发展为核心,以适应儿童的天性为主线,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军梅.教育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吴秋霞(1991-),女,江苏张家港人,二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数学素养数学教学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