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命意识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07-23罗颖
罗颖
摘要:高职生生命意识的培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生的生命意识存在生命尊严感不强、死亡概念模糊、生活满意度不高、自我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价值取向异化,就业压力增大;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缺失,家庭教育缺位;高职生人际交往范围局限,应对方式不足。做好高职生生命意识的培育工作,需要社会、政府、学校、高职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生;生命意识;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5C-0071-05
一、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能工巧匠为目标,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然而,高职教育中存在突出技术技能成才而忽视其心理健康、人格塑造、生命价值引领等方面教育的问题。生命意识影响和调控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轨迹,与个人身心健康、生活风格、学习效能、人际交往等密切相关。生命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唤醒生命意识,尊重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正确面对死亡,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调查显示,高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遭受的学业挫折多,导致对学习不够重视、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能感低,人际关系冲突明显,有20%存在自杀倾向。[1]因而,有必要探究高职生生命意识的现状,探寻培育高职生生命意识的可行性路径,以期提高高职生的生命意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X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2018级、2019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职生生命意识的现状,共发出调查问卷378份, 收到有效问卷375份, 回收率99.21%。男生占39.47%, 女生占60.53%;大一学生占34.58%, 大二学生占19.3%,大三学生占46.11%。调查主要包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安全意识、生活的满意度及压力感体验、接受生命教育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生命意识的现状及问题
1.生命尊严感不强。生命的主体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持有尊严感是珍惜生命、不虚度生命、对生命负责、尊重他人生命的前提。丧失尊严感则可能意味着在生命中迷失、漠视他人生命。在“对自杀的看法”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8%的学生觉得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可以理解,21%的学生觉得自杀是对亲人和朋友的背叛,6%的学生觉得提到自杀就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自杀。只有半数不到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可见,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对生命内在本质的思考,并未充分认识到生命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尊严。生命尊严感不强,一方面表现在倾向于将生命的存在狭隘简单地等同于生活的欢乐。换言之,不能承受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幸,若生活无快乐,生命也就失去存在和继续的必要。另一方面表现在仅仅从生命与他人他物的外部联系看待生命的存在,以此为参照衡量失去生命的后果,忽视生命体本来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即任何生命体都是独立的和独特的,生命的尊严未能被觉知。在“是否对生命进行过思考”这个问题的回答中,57%的学生表示偶尔思考,8%的学生表示几乎不思考,5%的学生表示从不思考。足见,绝大部分的学生几乎没有认真地把生命作为一项庄重的思考内容,就更谈不上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和认同。其他研究也表明,有相当比重的高职生表示理解自杀行为。[2]而一项十年前的调查显示,也只有不足半数的高职生认为自杀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的愚蠢的行为,有一半以上的高职生认为自杀是摆脱痛苦的方式。[3]可见,高职生对生命尊严的意识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强。因而,當下高职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2.死亡概念模糊。对死亡没有概念或概念模糊,认为离自己或亲人很远,又或者觉得生而必死,易带来对死亡的极度恐惧、焦虑、逃避或人生无意义感。[4]对待死亡的问题上,35%的学生表示曾认真思考并能正确面对,46%的学生认为死亡必然会发生因而平时很少思考,11%的学生表示一想到死亡就很恐怖,8%的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远因而从未想过。这一数据表明,高职生对待死亡的态度在认知上较为迷茫,不能科学认识死亡;在情感上较为无力、消极和被动,表现出逃避、畏惧、听之任之,不能勇敢面对,表示曾认真思考并能正确面对的这部分学生也未必真正能够正确面对死亡。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死亡态度在性别、专业、年级、家庭型态、成长环境、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宗教信仰、家庭对待死亡态度方面有显著差异。[5]所学专业、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死亡态度的重要因素。[6]高职生面对死亡消极迷茫的态度不排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即死亡是一种忌讳,对其避而不谈。大量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人具有他人和社会价值取向,重要他人的重要性会高于自己。[7]所以对死亡的恐惧不仅是对自己死亡的恐惧,也包括对重要他人死亡的恐惧。这一文化特征同样也可以解释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杀是对亲人和朋友的背叛。虽然死亡意识与宗教、文化、信仰等密切相关,但是,不论种族和社会文化差异,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3.生活满意度不高。生活满意度是对生命活动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取决于对主观的生活需求和期望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过高的主观愿望得不到满足或未完全满足会导致满意度偏低。生活满意度是评估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不利于良好心理状态的建造和保持,不利于未来朝着积极的方向规划和发展。在“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18%的学生表示相当满意,30%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7%的学生表示一般,1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5%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表明,少部分学生生活需求和期望过高,生命活动中正性体验明显少于负性体验,以负性体验为主。三分之一的学生既没有突出的正性体验也没有明显的负性体验。生活体验以正性体验为主的学生不到一半。由此看出,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整体不高。已有研究表明,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而生涯适应力水平越低,其生活满意度就越低。[8]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即生命意义感越高,生活满意度的水平越高。[9]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内因,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改善或增强高职生的生命意识来提高生活满意度。[10]可见,学校教育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满意度,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涯适应力。
4.自我安全教育意识淡薄。对“有没有主动学习过应对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突发事件的方法”这一问题的回答,7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学习,9%的学生表示从不学习,只有14%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经常主动学习。这一结果表明,主动学习安全知识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在安全教育上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忽略当生命受到外力影响受到威胁和产生危险时所应采取的应急避险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虽然安全是人的本能,但是若缺乏一定的安全应急知识,突发状况下未必能从容镇定地正确应对。高职生的自我安全教育意识薄弱是缺乏生命责任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安全防护技能的掌握,不利于维持生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肖轶等人的调查发现,客观方面多数学生掌握的安全技能很少,学习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或媒体而非学校,主观方面88%学生认为避险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学校。程燕等人的调查发现,生存技能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生命教育内容之一。[11]由此可见,高职生的自我安全教育意识欠缺,倾向于依靠外界教育,忽视自我教育,把安全知识学习寄托于学校教育的主观意愿强烈。因而,基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基于高职生的主观诉求,学校应该重视安全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养成一定的自我安全教育意识,才能主动地发现自身在安全意识上的错误或缺陷,及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高职生生命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取向异化,就业压力增大。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看,物质是必备品。物质的取得凭借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又受到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的影响,需要、信仰、价值观又是人进行任何活动的动力趋向。可见,物质的追求支配和调配整个身心,消耗身心资源。若物质追求过剩,身心资源势必消耗过多。从社会发展来看,市场经济的盛行铸造为利益而激烈竞争的模式,催生利益至上而非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极度激烈的竞争模式带来过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利益至上的价值倾向吞噬人对自我、对生命的关怀,剥夺人对生命尊严、生命价值、死亡代价、精神生活的思考。对高职生而言,高职院校扩招,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日益递增等因素导致其就业难度增大。无论是否专心于学业,在面临就业问题上,高职生普遍存在压力。调查发现,高职生的压力源中排前三的依次是就业、学习、经济。高职生认为,学习就业压力是构成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学业就业压力能够对其生命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导致轻生念头和行为。因为学历文凭以及人们对于高职生素质能力弱的刻板印象,高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12]对工作的强烈期盼和就业不占优势的处境导致内心矛盾、焦虑和无助。若缺乏积极的应对方式,则会失去信心、自我否定或自暴自弃、放纵发泄,质疑活着的价值,生命尊严和价值被削弱。
2.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以往教育过程中是否有接触到具体关于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回答“完全没有接触到相关的教育”和“几乎没有接触到相关的教育”的学生占25%。表明,仍有少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生命意识教育,接受过生命意识教育的学生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多,其余的学生表示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少、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一半以上的高职生表示现在的学校没有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这一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其他途径,学校暂未普遍实施系统规范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对生命的看法受什么影响最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是受自身性格影响,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现象影响,认为是受父母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影响的学生总占比仅四分之一。這一结果再次证明,自我和社会对高职生生命意识的影响较大,而学校生命教育、家庭生命教育缺失,对高职生生命意识的影响微小。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生命观的重要因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孩子更为积极地对待生命,自卑、脆弱、胆小、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孩子更易消极地看待生命。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尤其在孩子遇到生命的困惑时,合理的引导能够教会孩子积极面对生与死、乐观面对生活,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陷入生的迷茫和对死的极度恐惧之中。
3.人际交往范围局限,应对方式不足。调查发现,当遇到挫折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找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近20%的学生选择直接与父母沟通,近30%的学生选择一个人闷在心里,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知所措。可见,一方面,高职生的人际互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半数的学生缺乏稳定的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另一方面,高职生挫折应对方式不足,表现为采取自我忍受等消极应对方式和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应对。人际互动的对象可以成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社会支持,提供关心帮助,从而缓解一部分挫折感压力感,帮助达到心理平衡。分析遭遇挫折的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向他人倾诉、转移注意等都是挫折和压力的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保持理性思维、促进问题得到解决,降低焦虑和孤独,维持心理平衡状态。自责、逃避、忍受等是消极应对方式,易消散理性思维,加剧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阻碍问题的解决。高职生长期使用消极应对方式或不采取任何应对方式是导致生命消极认知和体验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生命保护宣传力度,培育生命意识的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提高全社会对生命的认识、尊重和保护,政府要携手生命教育相关组织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新闻网络媒体等各行各业各部门加大对生命保护的宣传力度,为生命意识的扎根、生长培育肥沃的土壤。首先,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出台生命保护相关议案、政策,指导与督促、鼓励与支持各行各业各部门贯彻实施。比如,上海市政府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幼课程。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面生命教育”的建议》。其次,各行各业各部门应结合职能性质和特点,做好生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比如,司法机关应制定完善的生命保护的法律体系。公安机关应向公众普及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应制定生命教育推动政策,为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提供工作支持和制度保障,关注、考查、科学评价学校生命教育实施情况。最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间应加强联络与合作,发挥合力。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教育报》携手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共同推出《一起抗疫,勇敢成长》生命教育公益课,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稳固生命意识的扎根
一方面,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视生命教育的理念,实施生命教育课程,展开生命教育,让国家的生命教育理念真正落地,让学生的生命意识向深处扎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等相关部门应该以国家的生命教育精神理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地方企事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实际水平等为依据,从生命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结构、有层次、有联系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学生在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课程中统一对生命的认识和践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应树立广义的生命教育观,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互动答疑、论文指导、竞赛辅导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书不忘育人,注重学生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以学生视角观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做人、求知、生活、合作、创新。广义的生命教育观强调,教育即生命教育,教育源于生命,教育回归生命。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教育旨在以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为底座,提升生命的高度。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尊严,感悟生命的智慧与意义。
(三)自我建立生命反思循环机制,维系生命意识的生长
一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体现在对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的解决之中。就高职生而言,生命自我反思包括对学习、就业、同伴相处和亲密爱情的反思。建立生命自我反思的内在机制和逻辑、增强生命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表现为:不断感知、发现生命中的学习、就业、共处等困惑,反思这些困惑产生的原因,尝试找到修正和解决的方法。生命意识在生命自我反思良性循环机制中得以维系,不断生长。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指出,面对生命有何意义的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答复,而应该以正确的行动来答复。努力、认真地活着便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答复。因而,面临较大学业就业压力的高职生,应该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交往模式。一要增强求知内驱力,实现自我超越。二要与他人建立适当联结,构建和谐共处网。高职生可以找寻身边的学习伙伴,建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学习互动中体验生命碰撞带来的愉悦与满足。三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淀就业自信。分阶段规划发展任务,逐步推进。比如,一阶段发展任务为入校后依托专业入门学习,结合自身兴趣及个性特点逐步明晰就业方向;二阶段发展任务为苦学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实践,锻炼专业能力;三階段发展任务为提前熟悉各家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要求,设置适度的就业期望,不给自己施加过重压力,保持适度自信心,为就业求职做好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岩.高职生学习心理特点与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11).
[2]肖轶, 顾志祥.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 2018(10).
[3]兰震.对高职生生命意识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0(5).
[4]曹坤明.死而后生:我国生命教育的“死亡”转向[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18).
[5]周芳.杭州市大学生死亡认知态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健康研究, 2020 (1).
[6]李佳.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7(14).
[7]韦庆旺.死亡心理:外部防御还是内在成长?[J].心理科学进展, 2015(2).
[8]严茹.高职生生涯力适应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9]李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聊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0]韩洪刚.高职生生活满意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3).
[11]程燕.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J].校园心理, 2016(4).
[12]沈洪成.成为优等生:高职院校优等生自我认同建构的个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20(1).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uch as the weak sense of life dignity, vague concept of death, low life satisfaction, and low awareness of self-safety education. The main reasons lie in th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lienation, increased employment pressure, lack of school life education courses,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limited scop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insufficient coping methods. Therefore,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society, government,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ultivat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lif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