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患于未然:旅游公共卫生体系的缺失与构建

2020-07-23邓爱民

社会科学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旅行者公共卫生传染病

邓爱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旅游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前言

新型冠性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再一次重创世界各国经济,美国股市半月之内出现四次熔断,可见此次疫情恐慌严重。二十一世纪以来,短短二十年期间,加上此次疫情,已暴发了三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SARS病毒,2012年MERS病毒与2020年COVID-19),经济损失惨重。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杜绝传染病产生,避免传染病流行与蔓延,以减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危害,已成为各国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口流动是加速传染病传播与扩散的主要原因。从当代人口流动来看,以观光为目的的人口流动占主要部分,但人们的旅游行为不仅是观光旅游,还包括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短期教育(培训)、宗教朝拜,或因公务、商务等为目的出行①根据国家旅游统计指标的定义,游客是指以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短期教育(培训)、宗教朝拜,或因公务、商务等为目的,前往惯常环境以外,出行持续时间不足一年的出行者。,这也就意味着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广泛的产业,也是最容易引致新型传染病快速蔓延的产业。相关研究已证实,近些年来全球所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H1N1、登革热等传染病),暴发与蔓延,无一例外,全都是因为旅游的缘故而产生的,以致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混乱与经济受损[1]。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比重的逐渐上升,旅游业的这一影响将会继续深化。然而,传染病的大幅扩散对于旅游业的影响却是最为严重的。据非典时期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国内旅游业的直接损失高达1400亿元,再加上其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损失总额至少可达2100亿元。而随着我国旅游规模的逐渐扩大,涉及范围逐渐广泛,这次新型冠性肺炎的暴发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冲击将会比非典时期更为严重,据专家估算,仅春节期间我国旅游业所减少的直接收入就可达5000亿元①厉新建测算,2020年春节期间整个旅游业的直接损失在5500亿元左右。。可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传播传染病的重要原因,相反还深受传染病扩散的制约,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忽视。

从过往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来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往往重视的是该事件对旅游业造成了何种伤害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减少旅游业的损失并尽快恢复旅游业的发展,而很少关注旅游是如何引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如何减轻和转化由于旅游所引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即使自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加大对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基本实现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全面覆盖,但仍然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旅游所引致的传染病的流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如何立足于旅游来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对于减少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降低经济与健康的代价,保证旅游业及其他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与防控建设现状

(一)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体系

从公共卫生体系管理建设来看,我国现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三个部分组成的全面覆盖城乡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其中,医院主要负责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职责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一些卫生与医疗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防治、计划生育等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2018年末,我国医院共有99.7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94.3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803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43个。除了建立全面覆盖的管理体系,为快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我国还着重推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先后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制度条例,并依据这些相关制度条例形成了涵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医疗卫生救援的应急预案。可以说,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保障制度及应急管理体系,已经能够有效应对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重治轻防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预防管理体系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管理执行机构两个部分组成。前者负责进行疾病预防研究工作,主要对已知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措施进行研究,以做好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后者负责预防监督工作,主要是对可能危害公众身心健康的类型进行预防性与经常性的监督与检测。虽然建有预防体系,但相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而言,我国在预防减少传染病产生的环节建设上仍有不足,政府对卫生防御经费上的投入远低于应急管理经费。对于传染病来说,预防是第一要义。因此,“重治轻防”已经成为我国现在公共卫生管理的一个重大问题。经验表明,即使已经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也仍然难以解决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转变,不排除一些常见的病毒可能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同时也还会有一些新的病毒出现,从而导致新型传染病不断产生。所以,如果仅重视应对体系建设而忽视预防建设,就可能使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反复出现,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公共卫生体系缺乏对旅游传染问题的关注

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从表面上来看其与公共卫生体系没有任何相关性,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可以无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但从旅游业本质上来看,光是人口流动频繁这一典型特征就注定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不能忽视旅游传染的问题。而且,旅行医学相关研究也表明,旅游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现代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重视旅游与传染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治传染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就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预防体系来看,二者都缺乏对旅游传染问题的关注,尤其是预防体系。可以说,旅游传染防治防控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个缺口。

三、旅游与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建设的关联逻辑

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预防体系建设不足以及对旅游所引起的传染病重视不够等问题,因此,探索如何从旅游角度入手,结合相关预防技术与措施,建立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对于弥补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缺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传染病学指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即引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公共卫生的预防也主要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展开。结合旅游业对传染病流行三大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旅游业与公共卫生预防之间存在如下逻辑关系(图1)。

图1 旅游与公共卫生预防的关联逻辑

(一)迎合游客猎奇心理的野味文化——形成传染源

野生动物体内有各种病原体,是各种传染病毒的宿主。近年来所发现的大型传染病大都是由于人类误食或者因好奇品尝所引起的。在我国,虽有命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但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一直以来,基于炫耀、猎奇、养生等心理,民众品尝野味也不是什么稀罕之事。而且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愈加追求新颖个性,一些旅游地为提高吸引力,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纷纷开始做起了野味招牌,如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市,截至2018年,全市就批准了近120户商家经营野生动物,中外游客不仅可在当地品尝野味,还能买腊制野味带走。虽然当下张家界该更风气已得全面整改,但全国仍有部分旅游地存在此现象。可以说,旅游已经成为现下野味食用的重要市场,各种潜在的病毒传染源相应形成,传染病暴发的潜在风险较高。

(二)游客聚集、接触与移动的行为特点——搭建传播途径

旅游业最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是在于其人口聚集程度高、流动强度大以及面对面接触式的消费模式为病毒传播搭建了一条快车道。一方面,旅游业的人口聚集与流动的行为特征给予了传染病传播最为良好的环境与途径。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口集聚与流动。越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地,集聚的人口就会越多。同时,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发达与旅游的全球化,人口流动不仅愈加频繁,且其流动范围也逐渐扩大。然而,现在常见的一些大型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等呼吸道传播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式传播,人口的聚集与流动不可避免地就会加速空气、飞沫以及接触式传播,以致病毒广泛扩散。另一方面,旅游消费的面对面接触式模式也是导致传染病大幅传播的重要原因。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很多行业都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消费模式,但是对于服务行业,尤其是旅游业来说,面对面接触式消费模式仍然无法被取代。从旅游者行为的角度来看,首先,大部分游者出行都是成双结对,喜欢集体行动。其次,大部分游者出行都喜欢去热门旅游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游者都更喜欢具有参与感、体验感的旅游活动。旅游者以上的行为特征充分体现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无接触式消费的。正因为旅游消费者的这种行为特征,旅游供给端在提供服务时也就会非常注重与游客的“亲密接触”,以缩小彼此间的关系距离,尽可能的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且令游客满意的服务。

(三)游客数量庞大的产业特点——易感人群存在概率高

旅游业是接纳人口数量最多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旅游人数已达14亿人次,随着技术变革与产业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旅游人数未来将持续增加。游客数量的大幅增加虽然并不直接意味着易感人群数量的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是极有可能提高易感人群所存在的概率。换句话说,旅游业庞大的游客数量中易感人群数量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会更多。

通过分析旅游与公共卫生预防之间的关联逻辑,可以发现从旅游入手建设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传染源与传播路径。因此,以旅游为切入点,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从逻辑关联上来看是可行的。

四、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公共卫生体系完善与全域旅游建设的现实要求

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与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构建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提供了可能性。新冠型肺炎暴发之后,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2]同时,全域旅游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提高了旅游公共服务的意识,这为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预防管理关口前移与旅游持续发展的现实目标

导致传染病产生与传播的原因表明,建立预防性质的旅游公共卫生体系,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可明显减轻,甚至避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旅游业的冲击。从市场发展来看,旅游业产值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正日趋上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建立以预防为核心的旅游公共卫生体系,既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旅游业所需要承担起的社会重任。更重要的是,从旅游领域建立公共卫生预防体系是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第一,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可以实时获取与监控国内外旅行者的健康信息,实现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第二,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可以有效减少旅行者不卫生行为,实现病源抑制关口前移。第三,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可以最快获取旅行者行动路径,实现传播阻隔关口前移。

(三)旅游公共卫生预防管理工作已具备一定基础

作为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行业,做好公共卫生的预防对于旅游业来说至关重要。1983年,意大利成立了旅游医学会和旅游卫生中心,1988年被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旅游卫生和旅游医学合作中心并成立了国际旅行卫生协会(IATH)[3]。该中心指出,旅游卫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者本身的健康与旅游者的健康需求。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发展的这四十年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深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因此,我国也在不断探索路径方法以期能够减少和控制这些公共卫生问题的产生。1994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为旅行者提供身心健康服务的组织正式成立。作为国家一级协会,目前已在全国各省份成立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为促进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保障国际旅行者的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旅行卫生合作中心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挂牌,通过纳入卫生检疫技术部门作为技术支撑,以更好的提升我国国际旅行的卫生水平。可见,从旅游管理层面上来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管理建设已具有相关基础。

五、如何构建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

通过分析,旅游与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之间既存在着理论上的逻辑关联,同时也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更重要的是,旅游公共卫生预防工作在旅游层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在这些基础上,可围绕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宣传教育、心理辅导等内容来构建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

(一)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组织结构

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重治轻防的特点,各组织机构虽然都有承担预防疾病的责任,但主要还是由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管理执行机构来负责。前者多偏向应急管理,后者虽对可能传染源进行预防,但对传播途径缺少重视。同时,二者均对未知疾病,尤其是对旅行疾病缺少研究与监控。而在旅游卫生组织方面,虽然我国已有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及其分布各省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国际旅行卫生保障工作。但该协会主要以保障国际旅行者身心健康、促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为工作任务,缺乏对国内旅行者的关注。综上,对于旅行所引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尚未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且各相关主体之间由于责任不明确,各自为营,无法有效避免旅行流行病的传播。因此,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组织结构要以“旅游各级单位+卫生各级单位”为行政管理部门,依托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管理执行机构与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三大组织,结合预防医学与旅行医学相关理论分别形成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方向的预防管理机构。

(二)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管理制度

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管理制度应该涵盖行政管理制度、预警管理制度、应急响应管理制度、宣传教育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人事任用与调配管理制度及信息管理制度等八个方面。(1)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确定各级单位的职责,明确各级单位的职权,避免因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导致旅游公共卫生体系预防功能失效等问题出现。(2)建立严格规范的预警管理制度。预警管理制度主要针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进行分类制定。其中,传染源的预警管理制度是监督各旅游地无非卫生行为,传播途径的预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旅游者身心健康状态的收集,易感人群的预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风险提示、防护建议与诊疗方案。(3)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管理制度,主要是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之后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除常规内容之外还需涉及旅游者流动控制与安置、旅游市场补贴与恢复等内容。(4)建立系统的宣传教育管理制度。旅行所引致的传染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行者缺乏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因此,必须制定系统宣传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日常旅行公共卫生知识与教育的普及宣传,提高旅行者们注重旅行公共卫生的意识。(5)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管理制度。一直以来,我国缺乏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公众、企业易被恐慌、焦虑所困扰,甚至形成过度防御,导致歧视现象出现。在此次疫情中,一些湖北旅行者就饱受歧视。而旅行者饱受歧视,一方面会伤害旅行者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会对旅游地、旅游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疫后旅游业的恢复。因此,必须要重视心理辅导管理制度的建立。(6)建立公开透明的财政管理制度。做好疾病预防研究、监督与保障的经费预算,建立宣传教育、心理辅导专项基金,保证预防体系的正常运转。(7)建立柔性的人才管理制度。在建立明确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突出人才管理制度柔性特征。因为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需要具备预防医学与旅行医学知识的人才,为能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建立柔性的人才管理制度。(8)建立畅通共享的信息管理制度。建立该制度一方面为了保证能够及时、准确与透明的公开公共卫生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对旅行者信息的掌控与保密。

(四)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预警机制

建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预警机制,日常监督旅游地公共卫生,及时监测与把控旅行者的身体健康信息与旅行信息,尽可能的避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以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与破坏。建立旅游公共卫生体系的预警机制要以预防医学与旅行医学为指导,结合传染病医学,从专业的角度制定完善的预警机制。预防医学主要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是一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它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整个群体,关注的是人体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旅行医学是研究旅行者和接纳短期旅行者地区居民的健康和卫生安全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对旅行者健康危害的全球性流行病、免疫接种、疾病预防和公共旅行卫生的安全维护。从预防医学与旅行医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群体特征、旅行地环境与公共卫生、免疫接种是避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关键。据此,旅游公共卫生体系的预警机制,首先要围绕旅行者特征和旅游地环境与卫生两个方面,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途径出发,分别建立三个途径的专项部门,以形成标本兼顾的三级预警组织体系。其次,在预防医学、旅行医学及传染病医学专家的评估下,对于旅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进行划分,分别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最后,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指标,建立不同的触发机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使预警体系更加快捷高效,应借力于智慧旅游的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旅游公共卫生预警平台,及时公布国内外旅游环境信息,定时推送旅行卫生保健信息,与此同时也可快速收集掌握旅行者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妥善解决。

(五)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应急机制

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应急响应机制可在其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而建立。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已建立了国家、省级及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创建了“政府+军警+区域”的联防防控机制。因此,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应急机制也可采取“分等级应对,多部门联合”的形式进行。“分等级应对”即根据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预警指标等级从低到高,分别启动市(县、区)级、省级及国家级统一调度。“多部门联合”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迅速建立起各级旅游、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小组。其中,各级旅游部门负责整理和统计所辖范围内旅行者健康与旅行史信息并逐级上报,协助卫生及公安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针对旅行者,需及时采取合适措施合理安排旅行者隔离或居住。针对旅游企业和商户,需及时了解旅游企业和商户受损情况与经营需求,采取对应措施帮助企业和商户渡过难关。从建设目标上来看,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主要是做到疾病风险管控,重点放在如何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或减少疫情发生的风险。对于疫情暴发后所采取的措施,建议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保持一致,确保危机应对时,各组织能够协调一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宣传教育

旅游公共卫生的预防不仅是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事情,旅游者作为传染病产生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更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保护自身与他人健康的思想意识,双管齐下,共建一个健康的旅游卫生环境。因此,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必须重视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者注重卫生、健康生活以及对他人身心健康负责的意识。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宣传教育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明确宣传教育内容。宣传教育内容主要围绕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进行构建。针对传染源,宣传内容要起到警示旅游者拒绝食用、使用与宣传非健康形式的食物与商品的作用。针对传播途径,宣传内容主要起到强化旅游者社会责任心的作用。针对易感人群,宣传内容的目标是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2)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各地旅游部门除了要定期对当地居民开展旅游公共卫生健康的宣传教育,还需要结合信息化平台,对外来游客们定时发送旅游公共卫生健康贴心提示与就诊服务等相关信息。除此之外,各旅游企业、景区要充分将公共卫生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经营与服务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地方公共卫生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这对于提高旅游者健康意识养成健康旅游的习惯也具有重要作用。

(七)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心理辅导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更强调制定重大疫情的应对方案,而忽视了重大疫情对于群众的心理影响,往往都是疫情暴发之后才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心理干预。相关研究表明,疫情暴发期间,居民普遍存在紧张、恐慌、多疑、歧视倾向等心理问题,普遍会出现强迫、过激反应和过度敏感等行为问题[4]。同时研究还发现,疫情下的社会歧视严重,普通人除了对患病痊愈者存在歧视心理倾向之外,对于医务人员、被隔离者等密切接触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歧视倾向,这已经成为阻碍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业来说,疫情暴发后旅游地及其地方旅游企业也容易因为恐慌、多疑以致防御过当而产生歧视倾向,如在此次疫情中,外出旅行的武汉、湖北及曾有过武汉旅居史的相关人员都不同程度的遭到劝返、不允许入境、拒绝酒店预订、入住等行为。而旅游者作为被歧视对象,当其心理上受到伤害时,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对旅游地、旅游企业产生不良印象,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加重这些被歧视旅游者的恐慌情绪,进而增加了他们对于旅游地、旅游企业的不满。同时,由于现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任何负面事件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被放大并得到广泛传播。如此一来,旅游地、旅游企业的形象就有可能因此受损,这对于疫后旅游业的复苏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此,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中应该重视对心理干预机制的建设。本文认为,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可以将旅游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心理干预机制分为供给侧心理干预与需求侧干预。供给侧干预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企业(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进行重大卫生事件的事前心理干预如进行心理培训,以提高旅游企业遇事处理能力,避免因过度恐慌、多疑等情绪而误伤旅游者。需求侧干预主要指的是对旅游者进行事后安抚,旅游部门首先应当快速为滞留旅游提供住房、饮食等保障,同时,应及时联合心理机构,召集志愿者对滞留旅客进行疫后情绪安抚。

旅游公共卫生体系是结合疫情暴发特点与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缺陷所进行的一种探索,虽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完整等不足,但随着全球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维护旅游公共卫生将不仅指的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舒适美好的旅居环境,还将成为每一个公民出行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具有良好的旅游公共卫生体系意味旅游环境将更加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建有完善的旅游公共卫生体系,可能将成为旅游者决定是否某地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之一。更重要的是,建立旅游公共卫生体系的初衷就是避免由旅游聚集与移动所引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冲击。

猜你喜欢

旅行者公共卫生传染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孤独的旅行者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