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PBL教学法在肿瘤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23王秀丽展翼翼
王秀丽,周 欣,展翼翼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内科二病区,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医疗机构继续大量的肿瘤专业人才。目前,院校传统的常规教学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要的模式,对学生仍然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是我国一直以来在教学上应用最广泛的模式[1],然而该模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限制。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并延伸教学的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常规教学模式。能增加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由于受到师资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国内PBL教学的开展并不顺利,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本文旨在探讨肿瘤学课堂中应用改良式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进行教学,实验组接受改良式PBL教学法,常规组接受传统教学法,2组学习时间均为28学时。其中常规组中有男28名,女22名,平均年龄(20.72±1.33)岁;实验组中男有男29名,女21名,平均年龄(20.57±1.29)岁。2组学生性别、年龄、学时等方面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学生接受常规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课件内容进行教授。
实验组:学生接受改良式PBL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将患者的临床案例展示,并对学生指出思考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寻求答案,使学生在病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让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成绩: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试,其中基础理论50分,病例分析和问答题各25分,总分100分。
评价:教学完成后,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教学满意度、学习主观能动性、实践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
2 结 果
2.1 对比学生考试成绩
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病例分析和问答题成绩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理论题成绩的组间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学生考试成绩(±s)
表1 对比学生考试成绩(±s)
组别 基础理论 病例分析 问答题实验组(n=50) 42.31±1.60 21.64±1.34 21.79±1.12常规组(n=50) 41.96±2.75 20.15±1.22 20.26±1.07 t 0.7779 5.8139 6.9845 P 0.4390 0.0000 0.0000
2.2 比较学生教学效果
关于教学效果的三个方面比较,包括满意度、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要的模式,对学生仍然进行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更多的是等待老师灌输知识而不愿意思考问题,学习成绩则以考试论英雄,却忽略学习实践能力。[2]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并延伸教学的模式,将教学的中心由老师转移至学生,完全不同于传统常规教学模式,目前是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都被要求接受灌输式教学,学习兴趣较差,如果全部照搬PBL教学模式,可能会教学效果会更差。改良式PBL教学法是将临床医疗案例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病例问题分析,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寻求答案,最后进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
本文以临床病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满意度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中,实验组的病例分析和问答题成绩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实验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更加注重;而基础理论题成绩的组间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2组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无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在肿瘤学课堂中应用改良式PBL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满意度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