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
2020-07-23桑胜利翟长皓郑相慧
桑胜利,翟长皓,郑相慧,刘 洋
(新沂市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400)
本文就急性重症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做出相关研究,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46~79岁,中位年龄61岁,发病时间到治疗时间1~3小时;观察组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47~78岁,中位年龄62岁,发病时间到治疗时间1~4小时,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显著性差异,能够进行比较。
排除标准:(1)脑神经功能受损时间小于或等于30分钟;(2)脑梗死病情处于稳定期;(3)发病到入院时间超过4.5个小时;(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定小于或等于24分[1]。
1.2 治疗药物
(1)阿司匹林肠溶片(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845)
(2)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1)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治疗,包括对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口服,一天一次,每次200mg;阿托伐他汀每晚一次,每次20 mg[2];20 mL丹红注射液与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混合,采取静脉滴注,每天一次;30 mg依达拉奉加入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混匀,采取静脉滴注,十二小时一次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实际体重情况将0.9 mg/kg的阿替普酶与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混匀,同时在一分钟之内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将10%的混合液送药给患者,剩下的90%剂量将在一小时内进行静脉滴注。待溶栓二十四小时后用CT对患者进行头颅复查,如果患者没有颅内出血等相关症状时,便给予常规治疗。
42例患者均持续治疗14天。
1.4 对比方法
将42例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包括患者治疗效果、NIHSS评分、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将其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等于显效加有效。
NIHSS评分:利用NIHSS对42例患者脑神经受损程度进行评分,分数越低则代表越优,反之则越差。
2 结 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比较分析
将42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6%,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47%,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NIHSS评分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患者NIHSS评分对比分析(±s)
表1 患者NIHSS评分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6 18.18±4.34 9.36±3.33观察组 46 18.26±4.32 4.79±3.56 P-- >0.05 <0.05
2.3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
将42例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1%(消化道出血3、颅内出血2、皮下瘀斑1、牙龈出血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4%(消化道出血1、颅内出血1、皮下瘀斑0、牙龈出血2),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压力也愈渐增加,从而使得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年轻化,同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该病有着比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同时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在本次研究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的观察组,其治疗效果显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阿替普酶能够有效的激活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从而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原进行结合,促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以此达到溶栓作用。
综上所述,急性重症脑梗死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其效果显著,可以考虑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