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理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作用
2020-07-21李学帅
李学帅
摘要:心理素质对于篮球运动员影响很大,因此需要提高这个方面。本文将首先阐述心理素质对于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主要意义,然后从多个方面论述当前中国篮球训练在心理素质方面的缺失,最后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可行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心理训练;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
引言
随着篮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开始参与其中。我国为了能够提高篮球运动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当前正在大力投入青少年篮球队的建设工作中。青少年虽然作为一种活力四射的群体,容易激发对于篮球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在正规比赛中出现怯场的情况,因此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训练。
一、心理训练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素质,防止在比赛中出现过激性行为,影响真实水平。在一些级别比较高的联赛中运动员非常容易出现紧张的情绪,因而影响比赛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比赛后期的决胜阶段,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以及过度紧张的赛场气氛容易影响球员的情绪,出现过度焦虑或者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平常的训练中加强体育心理素质练习稳定球员的情绪,实现个人技术和球队整体的融合发展。
(二)保持心理承受能力
比赛中球队的实力不可能是均等的,尤其在一些球队实力差距较大的时候,弱队在强队面前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怯场的心理,甚至产生放弃比赛的心理。通过赛下的心理训练能够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即使在比较复杂的局面下仍然能够冷静分析赛场的局面,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并组织反击,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水平,拉小球队之间的差距,即使最后的结果不理想也能够坦然接受。
(三)增強外界适应能力
在一些篮球比赛中常常会设置场外的啦啦队或者应援团队,这些外部力量对于球员水平的发挥具有很大影响,因为比赛的环境和平常训练环境不同,场外的气氛以及声音压力对于球员的心理造成一种干扰。教练在平常的训练中如果能够提前想到这层原因,则可以消除外部不良影响所造成的后果,队员在比赛的时候能够通过自我的意识进行调整,正确看待自己在场上的位置。
(四)配合战术战胜对手
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强度不断增加,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国内大部分篮球队伍之间的绝对实力水平在不断缩小,篮球竞争已经由物理对抗逐渐转换到心理对抗。战术切换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比赛方法,例如部分球队往往将明星球员放置在最后的时间上场然后发挥最大的水平,或者内部球员在比赛的时候故意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获取得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球队在比赛中临危不惧,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二、篮球运动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篮球心理学是一种考察篮球外部运动和内在心理联系的学科,心理素质水平主要考察运动员本身特质以及心理思考过程两个方面。
首先运动员个人的特征直接决定该球员的基础素质水平,不同人天生就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详细可以分为如下几种,首先第一种为黏液质,这种气质的运动员能够在比较危机的情况下掌握运动节奏的快慢,适合队伍头球以及控球等工作;其次多血质的球员对于枯燥的运动较为烦躁,兴趣广泛,适合进行全面发展和培育,尤其重点培育本身反应速度过快的球员;胆汁质球员比较勇敢,即使面对的敌人比较厉害,仍然敢于挑战,适合掌握和训练攻击技巧简单的活动;抑郁质性格的人本身性格比较安静,不适合从事过激的球类运动,因此如果遇到这样的队员可以考虑舍弃。以上是个体先天具有的性格特征,后天无法改变,但是心理过程是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改善的。运动员对于感觉的反应度,动作的连续性以及敏捷度,运动的及时效果都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运动员在场上运动的时候需要提前在心理进行计算从而做出下一步的打算[1]。
三、青少年球员在篮球实践中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本身处于身心未发展健全的状态,在一些大型、关键性的比赛中常常会表现出比较大的心理弱点,我们从比赛前,比赛中的采访结果来看一般篮球运动员通常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赛前心理状态
赛前心理状态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首先大部分过于年轻的球员会出现赛前狂躁的心理,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比赛的经验,但是对于比赛却非常憧憬,因此常常会表现出过度紧张、缺乏信心、焦虑等情况,此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比赛中导致个体的判断能力不足。其次一些球员如果本身在平常的训练中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或者遇到过于强悍的队伍,他们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因此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一些本身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中,常常还会出现盲目自信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不清楚自身的实力,同时过于轻视对手的实力,当比赛发生变化之后心态难以进行调整,或者处于劣势的情况之下直接崩溃。对于以上几种情况教练应该根据球员的反应特征进行及时调节,正常的心理状态应该为战斗状态。球员能够对于接下来的比赛充满信心,活动中的准备活动充足并且反应迅速,情绪稳定[2]。
(二)赛中心理状态
在比赛的时候,部分得分主力因为没有重视对手出现求胜心过强的状态,如果能够有效得分则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但是如果正常的局势被逆转,在气势上直接一落千丈,被对手找到可乘之机。整体球员在比分领先的时候容易出现松懈的情况不能够积极组织下一波的进攻,如果比分落后或者出现失误则会埋怨队友。在比赛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但是比分一直僵持不下,队伍内部气氛较为凝固,无法找到切入点。另外在正规的比赛中常常会因为主场客场的影响,给球员带来压力或者反感的情况,这样会影响到个人技术水平的发挥,教练需要能够保证球员的心理状态。
四、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心理训练较少
我国青少年篮球的心理训练较少,这和篮球文化存在很大的关联,篮球运动在青少年练习中不是非常专业以及规范,大部分的青少年训练没有专业的场地以及教练。大部分的学生需要一边接受应试教育,一边进行练习。然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于个人正常的发挥会起到比较大的影响。在双方得分保持僵持的阶段,双方球员的身体体能消耗已经接近于极限,如果另一方的体能状态表现优于另一方,则会给一方球员心理很大的打击,甚至会直接导致比赛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任何一种方案能够规范他们的心理走向,要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需要投入较多的竞技研究资金,这和当前的篮球培养制度是相矛盾的。
(二)身心发育不完全
青少年因处于人生中的发育阶段,在该阶段往往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身充满信心,但是很多情况下这种信心是盲目不科学的,这种心理只是建立在自身的认知基础上。一旦到了比赛时候现实往往会和实际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运动员在认识到这种差距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挫败感,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
另外一方面在比赛的场合难免会出现身体的直接撞击,运动员在正常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多次撞击,过度的撞击往往会给运动员的骨骼带来损伤,这对于青少年的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球员带伤参赛后害怕之前受伤的部位会被再次撞击,因此在比赛中会改变以往的运球风格,运动员的压力会增加,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真实实力。
(三)篮球比赛节奏较快
篮球比赛虽然时间较长,但是各个阶段都有任务和规划,正常比赛的节奏非常快,双方的进攻和防守在你来我往中进行,并且比赛的得分情况一直处于变换的情况,双方的球员也同样一直处于休息和上场比赛的状态。青少年因为缺乏基本的心理素质训练,因此无法把握全局观念,将自身的注意力过度投放到局部的比分中,随着比赛时间的推进,得分差距不断缩小的时候,运动员的得分能力水平大大降低。此时得分较高的队伍会表现出防御打法,得分低的队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比分追平,往往会疯狂进攻,甚至到最后原本的进攻计划会被全部打乱,直接丧失了获胜的最好时机[3]。
(四)过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不仅在赛场上会表现出过强的争夺欲望,同时还带有很强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例如在一场输了的球赛中,内部球员之间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不相信自己能够带领队伍走向胜利,害怕自己的失误会断送整个队伍的胜利,因此会将关键的球送给队友处理。这种情况在一些级别较高的赛事中出现最为频繁。当然这是可以原谅的,青少年在很多的竞赛活动中都会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情绪,在比赛后期因为神经过于紧张,非常容易误解外部的提示,隨着时间的减少,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压力影响下青少年非常容易出现思维停顿,模糊甚至呼吸困难的情况,导致失误概率大大增加,无法进行果断的配合。
五、增强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的主要方法
篮球训练不仅要求进行技术、体能等方面的训练,在战术配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同样需要训练。只有将几者进行充分的融合才能够保证球员的水平正常发挥,增加抗压能力。
(一)赛前心理辅导
比赛之前的心理辅导对于赛中球员的发挥水平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在于培养球员的必胜信心,并且降低他们对于强敌的恐惧心理。在比赛之前教练应该联合整个队伍的所有人员商讨应对战术,着重分析对手的短板并且研究他们最近几场比赛中的失误,帮助队伍建立胜利的信息。同时对于不同队伍应该建立不同的战术打法,保证每一个队员能够在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并且做到临危不乱,结合自身队伍的最终目标以及队伍内部人员分布状况制定合理的打法,例如对面球队本身实力过于强悍,则在比赛之前需要降低对于球员进攻的目标。如果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大,则应该保持积极备战的状态;如果本身实力直接强于对方,则可以本着练兵的态度应敌,着重训练自身的打法,但是不能够绝对忽视对手的实力,总而言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应该保持一颗对于篮球的基本敬畏之心。
(二)加强注意力训练
在篮球比赛中外界各个因素所形成的合力会对球员的水平发挥造成过大的影响,当然除了恶意干扰的因素之外,场外球迷的欢呼声以及裁判员的影响都会降低球员的本身注意力。因此教练员应该能够提前将球员的心情平复下来,例如借鉴瑜伽运动中的呼吸调整方法,平衡他们的心跳,从而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在平常的训练中教练最好能够提前模拟出这种实战的场地效果,例如在训练的时候播放流行音乐,采取正规比赛的计时方式,在这种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提高球员比赛的专注度。
(三)赛后心理辅导
赛后心理辅导虽然已经无法改变比赛的结果,但是篮球队伍未来的道路依然很长,教练需要将本场比赛的数据以及运动情况分析清楚并且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首先在比赛之后无论结果如何,球队的教练首先应该对于两方的表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然后和本队球员进行交流沟通,当然如果存在矛盾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球员可能会在和教练交流的过程中将比赛过程中难以抒发的情绪宣泄出来。每一场比赛过后的心理辅导有利于队伍重新调整心态和打法为下一个阶段的晋级重新树立新的目标,整体队伍的成绩才能够更上一层楼。球员自身为了比赛的需要,应该建立一种适合自身的心理暗示体系,该体系能够帮助球员在比赛中积极调整不良的情绪,克服紧张焦躁的情况,保证比赛过程中心态始终如履平地[4]。
(四)比赛中的心理调节
比赛在进行时,球员需要能够积极改变战术体系并且应对场外的一些突发状况,随着比赛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任何一方战术的改变都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场的格局,此时运动员应该积极克服这种心理的紧张情绪,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暂停或者更换替补,通过中止比赛来淡化该场比赛的形式。但是运动员一旦参与到比赛中就应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进攻性。例如在自己的区域需要保证具有足够的防守空间,随时准备将能够获得的机会转换为进攻的可能。在比赛的正常时间应该积极根据赛场的形式进行调整,可以运用精神分析法或者呼吸调整的方式消除不良的情绪。教练在整场比赛中将会扮演着心灵导师的作用,一个幽默的表达方式或者一个善意的笑脸都可能会给予球员足够的鼓励。
(五)建立坚强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热情活泼,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他们也是矛盾的综合体,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容易沮丧和灰心,在很多的篮球比赛中非常强烈。其实良好的竞技能力一方面取决于球手的本身运动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在于球员自身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NBA巨星乔丹和科比·布莱尔内特,他们的篮球天赋并不是百里挑一,但是因为这两个人都具有坚忍不拔以及不服输的信念,长年累月的努力使得他们能够在赛场上大放异彩。青少年的训练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是只有训练场上的勤奋与努力才能够保证赛场上的光荣与成绩。
结语
心理训练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门完整的体系,需要进行长期跟踪训练,更需要球员的积极配合。教练员只有和全队上下一同努力,了解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意义,将心理训练和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最终实现这样的效果。因此本文希望所提的一些拙见,能够帮助有关球队注重青少年篮球训练培养工作,为中国篮球的未来供应更多的篮球优秀力量,推动中国篮球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琼.浅谈少年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心理训练与调控[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5):114-116.
[2]叶静.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2004(04):127-128.
[3]吴林炎.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训练与调适[J].现代交际,2012(11):108.
[4]刘成华,刘占波.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远投心理训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