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
2020-07-21高峰
高 峰
(辽宁省鞍山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影像中心,辽宁 鞍山 114012)
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在检查脊髓颈椎病中常用手段,经大量研究发现,在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中,MRI常对脊髓损伤评估不准确,低估病情,延误治疗[1-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够从微观视野对脊髓组织进行清晰、准确显示,可于疾病早期通过观察脊髓损伤形态学改变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对于提高诊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5]。本文主要分析DTI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临床确诊为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根据MRI平扫结果对其进行分组,其中37例患者作为A组,硬囊膜中84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30例患者颈髓63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作为B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健康人100位作为对照,为C组。A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8.03±9.15)岁。B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47.98±9.20)岁。A组100例,男47例,女53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42±9.67)岁,三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导型磁共振仪行常规MRI、DTI检查,选择仪器型号为GE Signa Hde 1.5 T。常规MRI扫描使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对其进行扫描定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完成矢状位以及轴位T2WI。设置矢状位扫描参数如下:T1WI:TE设定11 ms、TR 400 ms;TE设定为102 ms、TR为2600 ms;FOV为280 mm×280 mm,设定矩形大小为352 mm×224 mm,层厚3 mm,层间距1.0 mm。对于轴位T2WI:层厚3 mm,层间距1.0 mm,轴位T2WI:设定层厚3 mm,TR为3300 ms,TE为102 ms,层间距0,矩阵设定大小为228 mm×224 mm,FOV设定为160 mm×160 mm。
DTI扫描方法:使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实施横断位扫描,设定参数为:矢状位T1WI中TE24 ms、TR 2400 ms、NEX为2;设置矩阵228×192、设定Thk/SP为3.0/1.0 mm,设定FOV为240 mm×240 mm;矢状位T2WI中设定TE为120 ms、TR为2100 ms、NEX为4;设定Matrix为320×256、Thk/Sp为3.0/1.0mm,设定FOV为240 mm×240 mm;在轴位T2WI中:设定TE为120 ms、TR为2000 ms、NES为4;设定Matrix为288×224、Thk为3.0/1.0 mm,FOV为200 mm×240 mm;对于轴位DTI:设定TE最低值,TR 8000 ms、NEX为2,Matrix为96×96、Thk/Sp为4.0/0.0 mm,FOV为240 mm×240 mm。
1.3 观察指标:三组研究对象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在完成DTI序列扫描后,将所有扫描数据放置于处理平台上,使用Fiber trak软件包进行扫描,即可在图片索引中使用右键点击任何DTI数据,之后点击Fiber trak图像,即可将清晰T2WI图像移动至软件包中,定位DTI数据以及通过解剖获得的三维图片。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轴位像中选取研究区域,由机器自动得出ADC、FA值。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图像扫描结果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ADC、FA值()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三组研究对象图像扫描结果:A、B、C三组之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平均ADC中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在平均FA值中,C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见表1。
表1 图像扫描结果对比()
表1 图像扫描结果对比()
注: 在三组研究对象中A组为硬囊膜中节段受压,B组为颈髓受压,C组为健康对照组。Pa<0.05表示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b<0.05表示与B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轻度脊髓型颈椎病常见临床表现有颈部疼痛、肢体乏力、行走失去平衡等,在日常工作以及生活中活动受限,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常规MRI扫描检查可以显示颈段硬膜囊受压情况,对颈髓是否轻度受压进行判断。但常规MRI图像仅能够从宏观角度对颈髓形态、信号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而颈髓受压程度与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2WI显示颈髓高信号通常情况下发生较晚,不利于临床诊断[7-8]。DTI扫描成像技术可详细分析颈髓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在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在DTI技术中,有弥散各向异性(FA)、表观弥散系数(ADC)两个常用到的定量指标,其中FA是指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与整个弥散张量之间比值,其值降低即是反应各向异性降低,也表明脊髓慢性损伤部位、神经损伤程度越严重,患者临床症状越重[9];ADC指示物质分子的自由运动,能够反映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平均扩散能力,其值大小与水分子扩散能力强弱成正比。轻度脊髓型颈椎病在使用常规核磁共振检查中未出现高信号,多采用保守治疗而舍弃外科治疗。有学者指出在T2WI中患者颈髓高信号显示时其骨活动评分改善情况降低。因此,DTI定量成像技术在评价受压颈髓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0-13]。在颈髓受压引发的脊髓慢性损伤中,细胞膜损伤导致细胞膜穿透性增加,患者血液灌注不足出现缺血缺氧症状,细胞内外间隙水流动增加,细胞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弥散度降低,因而ADC升高,FA值下降[1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A组ADC高于C组,FA值低于C组。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脊髓产生慢性压迫,导致细胞外水肿,进而增大细胞外间隙,出现各向异性降低以及表观弥散系数增大。需要注意的是DTI技术在活体量化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同样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其显示图像中对于EP序列磁敏感伪影、运动伪影要求中较为明显,对成像效果造成直接影响[15];部分图像中存在容积效应,引发病灶边缘FA值降低。目前以上问题尚无科学有效方法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中能够显示更早期、更为精确的图像,为临床医师采取治疗措施提供可靠客观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