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与CT在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作用
2020-07-21赵松花孙绍辉李红艳
赵松花,孙绍辉,陈 娜,李红艳
(武警吉林总队医院 耳鼻咽喉科,吉林 长春130052)
慢性鼻窦炎(CRS)在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1)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2)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病理分型根据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分为:(1)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2)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3)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4)混合型[1]。其中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 )在临床上具有鼻内镜检查病变较重、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易复发等临床特点。为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CT在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26例慢性鼻窦炎伴有息肉(CRSwN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鼻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10/每高倍视野为标准分为嗜酸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和非嗜酸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E-CRSwNP)两组,对患者术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和鼻窦CT扫描(Lund-Mackay法)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现为E-CRSwNP 和nE-CRSwNP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因双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CRSwNP)接受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定诊断的患者126例,其中男89例,女37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2.6岁。所有患者无头颅外伤及神经系统病史,无鼻、鼻窦手术病史,术前1个月内未接受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无近期呼吸道感染、食物药物过敏史。
1.2 病历资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鼻窦CT检查结果,根据鼻窦损害范围实施FESS手术,术后除对患者鼻息肉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确定诊断外,另取部分鼻息肉组织进行处理、HE染色并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以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细胞计数>10/每高倍视野作为E-CRSwNP和nE-CRSwNP的分组标准,鼻窦病变程度使用Lund-Mackay 评分法对鼻窦CT扫描结果进行评价,对四组鼻窦、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病变程度进行评分,还将筛窦评分与上颌窦评分进行比较(E/M 比值),如果比值>2,提示筛窦病变更重,比值<2则提示上颌窦病变更重,以此比较筛窦与上颌窦病变程度的差异。将2组病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鼻窦CT病变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12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全部诊断为:符合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依据术后鼻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10/每高倍视野为标准分为E-CRSwNP和 nE-CRSwNP两组,分别为49例、77例。
2.1 两组病例的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对比(见表1)
表1显示:E-CRSwNP 和nE-CRSwNP两组病例的平均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分别为0.48±0.23 和0.37±0.12,两组病例中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大于0.5×109/L者占比分别为42.85%和6.4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病例平均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21±2.81(%)和3.48±1.78(%),两组病例血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大于5%者占比分别为32.65%和12.9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病例鼻窦 CT 所示病变程度的比较 (见表2)
E-CRSwNP 组患者所有鼻窦病变程度总评分及额窦、蝶窦、筛窦病变程度的平均评分明显高于nE-CRSwNP组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E/M 比值分别为3.10±1.21 和1.98±0.84,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上颌窦、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程度评分相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较
表2 两组病例鼻窦CT(Lund-Mackay)评分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复杂[2]。临床常根据 CRS 是否伴有鼻息肉,分为 CRSwNP 和 CRSsNP 两大类,近年来大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在部分CRS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是最重要的炎性细胞[3],活化的嗜酸粒细胞在组织内的积累被认为是这一类 CRS 的标志[4]。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含量能反映组织嗜酸性细胞炎症的的强弱程度[5]嗜酸粒细胞胞浆颗粒中含有血管活性物质、趋化因子、白三烯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而这些蛋白、活性物质与鼻窦粘膜上皮的破坏和脱落有关,嗜酸粒细胞在鼻、鼻窦粘膜出现并激活后,释放毒素递质,引起粘膜组织水肿,减少纤毛的数量,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有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如白细胞介素类IL-5(interleukin-5)、IL-6(interleukin-6)等,从而促进炎症反应[5]。
血液嗜酸性细胞与 ECRS 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是由血液迁徙而来,因此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与之间应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中两组病例分析结果显示,E-CRSwNP 患者其平均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和平均血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 nE-CRSwNP 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数量增加对于 E-CRSwNP 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嗜酸性细胞计数或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可作为术前评估 E-CRSwNP 或 nE-CRSwNP及选择保守治疗方案的参考指标。
近来研究显示,鼻窦病变程度(CT 评分)在 E-CRS 和nE-CRS 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7]。本研究中E-CRSwNP 组患者所有鼻窦病变程度总得分及额窦、蝶窦、筛窦(前、后)病变程度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nE-CRSwNP组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E-CRSwNP鼻窦病变程度与鼻窦粘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筛窦黏膜嗜酸性细胞浸润程度与其 CT 影像上的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有密切关系。在伴有重度嗜酸性细胞浸润的 CRS 患者更易见到筛窦病变[6]。本研究中两组病例的E/M 比值分别为3.10±1.21 和1.98±0.84,其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 nE-CRSwNP 患者相比,E-CRSwNP患者筛窦病变程度重于上颌窦,筛窦病变与鼻部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相关。但两组患者的上颌窦、 OMC病变程度相近,提示两组鼻窦炎在病理发生机制上可能有所不同,上颌窦、OMC的病变可能与其解剖结构关系更加密切。
综上所述,在 CRSwNP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结合鼻窦CT扫描病变程度评分可以作为临床区别诊断E-CRSwNP 和 nE-CRSwNP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