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调适策略研究
2020-07-21张俊杰彭小兵
彭 蛟,张俊杰,彭小兵,2
(1.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2167;2.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者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比例从2002年的37%下降到2017年的28%,但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比例从2002年的25%上升至2017年的41%[1]。其中,缺乏创业指导是导致该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新兴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是新手企业家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能[2],而创业导师提供的创业辅导能够有效帮助新手企业家提升创业能力[3]。随着双创行动的深入推进,实践证明创业导师在创业活动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为充分发挥创业导师在创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国家加强了对创业导师相关的政策支持:如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为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特选拔一批创业导师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辅导;2017年10月,教育部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门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遴选4 000余名导师入库;2018年3月,科技部为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成了第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导师入库候选人名单工作。
创业导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参与力量,其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指导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的实效,还对初创项目的成功与初创者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创业导师能力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因此,构建一个边界清晰、内涵明确的创业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科学遴选出具备优秀胜任能力的创业导师,才能确保创业导师智库资源质量,更好地为双创行动提供智力支持。
图1 创业导师能力作用机理
1 创业导师胜任力文献回顾
1.1 胜任力相关研究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等[4]为制定测试高效能员工的选拔标准,在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概括性地提出胜任特征概念,此后胜任力理论开始被学术界所关注,如NORDHAUG[5]在此基础上对胜任力特征内涵做了拓展与深化研究。胜任力概念引入我国之后,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认可,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境使胜任力的内涵在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6-7]。
识别胜任力主要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来实现。王重鸣等[8]通过编制管理综合素质评价量表用于调查高层管理者,并采用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企业高级管理者胜任力特征结构。之后,胜任力模型逐渐被业界所重视,国内学者对胜任力模型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使其在人力资源领域研究趋向于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9]。
1.2 创业导师相关研究
在企业界与学术界,“创业导师”被认为是向创业者提供建议,帮助创业者避免错误并使其成长为具有丰富经验企业家的人[10]。该研究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指导关系理论,而创业支持语境下的创业导师相关研究还不足30年,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创业导师胜任力涉及因素众多,笔者主要从胜任力的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两方面对国外研究进行归纳。
创业导师胜任力显性特征是创业导师提供指导服务的表层特征,主要包括创业导师的专业知识、经验技巧、参与程度、投入精力与时间等。研究表明,创业导师所提供的经验知识能有效提升创业者机会识别能力,从而减少创业损失[11],而且若导师能将自身的商业资源分享给创业者,则能积极促进创业者的发展[12]。FIELDEN等[13-14]还从性别和年龄的角度对创业导师与创业者之间的指导关系进行了研究。
创业导师胜任力隐性特征是创业导师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的里层特征,主要包括情商特征、品质特征和指导动机。情商主要指个体情感智力水平,是指创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具体涵盖指导方式、指导风格、扮演情感角色等。LEFEBVRE等[15]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创业导师沟通方式与指导风格的差异会对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良好品质是创业导师提供指导的可靠基石,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创业导师身上内化的产物。如ST-JEAN等[16]认为具备同理心的创业导师更利于指导项目的开展,并提出由于创业者与创业导师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创业导师的指导工作本质为“志愿服务”。指导动机是创业导师提供指导服务的内在原动力,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如CHENNAMANENI等[17-18]针对创业导师指导动机对提供创业指导服务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探讨。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关于创业导师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仅包括创业指导动机、指导效果、指导行为认同机理研究等方面。综上可知,胜任力相关理论已在人力管理系统中得到大量应用与广泛验证,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但关于创业导师胜任力国内外学者只做了泛化的研讨,仅通过创业导师胜任力的某些局部特征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做了侧面分析,而缺少对创业导师胜任力的正面研究,更缺乏关于创业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相关探讨。鉴于此,笔者在文献资料与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胜任力冰山理论构建出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并运用调查问卷数据对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进行评价,实现了对创业导师胜任力的评价体系初期探索性研究,在丰富创业导师胜任力相关文献的同时,以期为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导师遴选机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2 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2.1 创业导师胜任力维度构成
首先,组建专家评价小组。专家评价小组共计11人,其中3人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8人为地区创新创业导师智库成员;其次,将目前国内外创业导师胜任力相关文献整理分类并提炼出其相关要素,交予评价专家,之后邀请每位专家对创业导师胜任力要素进行补充(此步骤由每位专家单独完成,不参与相互讨论);其次,由每位专家对自己添加的要素予以情况说明,其他组员进行评判;最后,专家成员集体进行反复讨论,确定出评价指标要素,最终确定出17项胜任力评价指标。基于胜任力冰山理论逻辑理路对胜任力评价指标进行归类,初步整合为个体特征、能力特征、情商特征与品质特征(将指导动机纳入品质特征维度)4个维度,如图2所示。
图2 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图
2.2 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检验
(1)研究设计。在创业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创业导师胜任力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5个题项;第二部分为创业导师胜任力测量因素,包括4个维度共17个具体测项。其中个体特征包括4个测项,能力特征包括5个测项,情商特征包括4个测项,品质特征包括4个测项。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由1~5分分别表征“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创业导师胜任力的17个具体测项解释如表1所示。
表1 创业导师胜任力测项
(2)问卷情况说明。该研究主要通过实际走访、微信、QQ及电子邮件调查方法,对重庆地区部分创业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及高新技术区创业导师与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302份,剔除当中前后逻辑矛盾与选项缺失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76份。性别方面,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83%,女性占17%;年龄方面,90后占31%,80后占45%,70后占24%;工作年限方面,10年及以上占9%,5~10年(包括5年)占19%,3~5年占41%(包括3年),3年以下占31%;受教育程度方面,博士学历占8%,硕士学历占32%,专科与本科学历占47%,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13%;工作单位方面,15%来自行政事业单位,21%来自高校,52%来自企业,12%来自科研单位。
(3)探索性因子分析。从276份有效问卷中,抽取138份样本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17个测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73,表明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表示变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中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4个因子,其总体方差解释变量达到66.543%。创业导师胜任力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17个因子载荷系数均达到0.500以上,说明问卷调查构建效度较好;个体特征、能力特征、情商特征和品质特征 4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高于0.800,说明调查问卷信度较高。
表2 创业导师胜任力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4)验证性因子分析。运用AMOS软件对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4个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创业导师胜任力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与参数估计结果,分别如表3与图3所示。由表3可知,CMIN/DF值为2.854,符合小于3的标准;IFI、CFI均超过0.9;GFI、AGFI、NFI和TLI虽没达到0.9,但非常接近0.9,符合要求;PGFI满足大于0.5的要求;RMSEA为0.082,介于0.05与0.1之间,可以接受。从图3可以看出,4个维度因子能较好地被前面的潜在因子所解释,模型基本适配度较好。综上可知,模型假设与实际数据拟合度良好。
表3 创业导师胜任力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参数
图3 创业导师胜任力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参数估计
3 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评价
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要素权重确定
实际中所研究的问题经常涉及多个指标变量, 由于变量个数太多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使得数据存在着一定的信息重叠。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的方式可将原来较多的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既保证这些指标彼此之间不相关,又能充分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19]。笔者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出创业导师胜任力各要素权重,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投入精力、情感角色、倾听技巧和同理心的权重较低,品质特征维度的奉献精神、责任感、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4个元素的权重较高。
表4 创业导师胜任力各要素权重
3.2 总体评价分析
总体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调查对象对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中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感知程度和意见统一程度,分别采用均值与标准差来衡量创业导师胜任力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和评价的稳定程度。
运用加权平均法将创业导师胜任力均值得分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不合格<3.0分、3.0分≤合格<3.5分、3.5分≤中等<4.0 分、4.0分≤良好<4.5分、4.5分≤优秀≤5.0分。由表4可知, 17项测项的均值均在3.0分以上,表明各因子的均值都达到合格水平,总体动态在4.0分上下波动,其中经验技巧(A6)和沟通能力(A9)的均值为4.51分,得分最高,等级为优秀;性别(A3)和年龄(A4)得分较低,分别为3.09分和3.17分,等级为合格。通过计算标准差可知,整体波动较小,围绕0.7分上下浮动,表明被调查对象对创业导师胜任力构成要素的评价较为统一,结构可信。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笔者以创业导师胜任力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4个维度的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由个体特征、能力特征、情商特征及品质特征4个维度构成。其中,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投入精力、投入时间、性别和年龄;能力特征主要涵盖专业知识、经验技巧、资源储备、机会识别及沟通能力;情商特征主要包括指导风格、情感角色、倾听技巧和同理心;品质特征由奉献精神、责任感、利己动机与利他动机组成。并且通过探索性因子分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问卷情况与模型拟合度较高,能够达到预期。
(2)对创业导师胜任力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模型构成要素合理,结构可信。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创业导师胜任力17个构成要素的权重,其中品质特征中的4个测项权重最大,符合冰山模型逻辑理路。运用均值与标准差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所有要素的均值都在3.0分以上,表示都达到合格标准;大部分因素的均值都在4.0分基线以上,说明大部分因素趋于良好等级;标准差围绕0.7分上下浮动,表明构成要素评价较一致。
4.2 策略建议
由上述研究结论可知,品质维度的4个测项(奉献精神、责任感、利己动机与利他动机)权重较高,应予以重点关注。品质特征属于创业导师胜任力隐性部分,较为稳定,对主体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到:“应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中蕴含的敢于担当、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珍贵品质,对于新时代创新创业活动具备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境,借助企业家精神来对创业导师品质特征相关要素进行调适,并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树立政策导向,强化指导动机。创业导师指导动机是创业导师提供辅导服务的内在驱动力,国家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相关政策引导与倾斜。一方面,给予优秀创业导师肯定与精神嘉奖。对于在地区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优秀事迹进行宣扬,使优秀创业导师的“内在要素”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让优秀的创业导师成为地区的表率,激发其积极主动成为创业指导活动的宣传者与践行者意愿,强化创业导师的利他动机。另一方面,建立创业导师长效补偿机制。地区政府应成立创业导师发展基金,基于地域发展水平设计创业导师阶梯补偿标准,特别是针对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重点倡导与支持的创业项目,更应增强创业导师补偿力度。与此同时,对于创业导师的职称评聘给予政策扶持,并鼓励创业导师入股创业企业,参与创业企业决策,进一步强化创业导师的利己动机。
(2)倡导服务理念,推崇奉献精神。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情境下企业家成为创业导师的志愿精神与奉献精神的理念还较匮乏,应进一步营造积极的志愿文化氛围,拓展创业导师来源。一方面,将奉献度与社会慈善联系,相关主体应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组织相关培训,引导创业导师对创业辅导行为的认可与内化,将所提供的创业指导纳入慈善范围,增强创业导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返聘退休企业家成为创业导师。现阶段创业导师往往由中青年企业家胜任,受精力与时间的限制,中青年企业家指导的企业数量有限。而现实中,大量初创企业都希望得到导师的指导服务,致使创业导师数量供需失衡,聘用退休企业家能有效缓和这种状态。
(3)加强责任意识,实现精准辅导。强化责任意识是保证提供优质辅导服务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相关主体应提升责任意识,严格入库标准。创业导师入库标准应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杜绝唯学历、唯职称、唯证书导向,建立专家入库信息定期更新机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创业导师个人档案及信用机制,从体系上避免不合格导师的产生。另一方面,创业导师应加强自身责任意识,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部分创业导师辅导创业项目的数量较多,往往只对创业项目做出简单的把关与评审,很难保证初创项目的成功与被指导对象能力的提升。故应严格限制创业导师指导创业项目的数量,并积极倡导敬业精神与勤业精神,要求创业导师深入具体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提供精准辅导,并对创业导师的指导过程实行动态考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