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肝胆相照——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
2020-07-21刘颖,孔明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讲的是一个医生,不管他要走的路有多远,但凡遇到治病救人的危急时刻,他便去救。
在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也走出了这样一位医生。他是全国著名专家、感染病及肝病内科学科带头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
1 医路波折 家乡的情怀永在心间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远在北京的段钟平教授时刻关注着家乡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由他几经周折从美国募集的口罩及连花清瘟胶囊等药品第一时间送达当地政府。在他的带动下,英庄镇段寨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会全体成员及村在京人员踊跃捐款2万元援助家乡。即便这样,段钟平教授深感对家乡的支持远远不够,他积极联络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正筹划在段寨村建设全区第一个由社会力量发起、植根乡村、前医后养、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农村卫生服务中心。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段钟平教授生于卧龙,少时经历使他励志从医,从医科学校毕业以后,他在乡村做过赤脚医生,行于田间地头,为群众解除疟疾之苦;在企业职工医院和地方医院工作过,也在综合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诊治过患者。后又师从我国老一辈传染病学、肝病学家刘逢举教授、郝连杰教授、王宝恩教授,专攻传染病及肝病研究,几十年如一日,钻研医术,治病救人。
2 肝病段 专攻“硬骨头”
因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众多患者及家属称他为“肝病断”,即“使患者从此摆脱肝病困扰”之意。 部分国内外同行也称他为“肝病段”,因其在肝病领域尤其是重型肝炎方面不断的探索和攻坚,成绩显著。
1)在重型肝炎、肝衰竭及人工肝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重型肝炎及肝衰竭,是肝脏疾病中最凶险、预后最差的一个临床类型,既往病死率高达60%~80%,长期以来该病一直是困扰肝病学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段钟平教授通过主持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参加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和主持“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领导国内同行开展了多项重要研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早一模式”理念,使该病的3个月病死率从“十五”期间的60%下降至目前35%,对提高我国重型肝炎肝衰竭诊疗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建立我国首个肝衰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及预后判断体系,显著降低了病死率
率先发现多个重要的肝衰竭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如Alpha-1-acid glycoprotein、多个microRNA、肝再生增强因子、血清鞘脂、CD163等。合作开发了《重型肝炎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的酶联免疫检测板及试剂盒》和《重型肝炎早期预警和诊断的微粒子及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两个针对肝衰竭的试剂盒,获得专利并在临床得到良好应用。首次提出提高肝衰竭患者存活率的 “三早一模式”理念(“三早”即早期预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模式”即“肝衰竭内科-人工肝-肝移植一体化治疗模式”,使患者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治,明显提高了肝衰竭患者非移植生存率。该研究获得200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8年中华医学二等奖。
(2)创新并推广人工肝治疗技术,明显节约医疗资源和费用
人工肝技术是肝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外,这与段钟平教授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工作密不可分。段钟平团队在国内较早建立了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于肝衰竭及人工肝原理的研究。申请了《血浆置换计算分析系统》软件著作权,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节约了近三分之一的血浆用量,明显缓解了临床血浆紧张的困局。探索7种新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合模式,已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在生物型人工肝领域,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猪肝细胞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并牵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生物型人工肝(ELAD)的Ⅲ期临床试验(2006年完成)。
他撰写的《人工肝治疗学》《实用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操作手册》和《血液净化模式与临床应用》等书籍,是人工肝医护人员的必读教材。段钟平教授创建了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作为大会主席召开了10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使一万余名肝病医护人员因此受益。通过实地培训、举办会议和培训班,对全国623家医院的3 10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3)主持或参加多个国内外肝衰竭共识/指南制定
段钟平教授是我国第一个《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年)、第二版《肝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的牵头专家(与李兰娟院士为共同通信作者),也是《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及推荐意见》的起草人之一。
2)提出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新方案,进一步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率
我国60%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从妈妈到宝宝的母婴垂直传染,危害极其严重。目前的预防主要靠出生后给予婴儿注射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但仍有约10 %左右的婴儿免疫失败。找到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的关键原因并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案,是从源头上减少我国慢性乙肝病毒传播的重大科学问题。
(1)提出乙肝母婴传播高危孕妇判定标准,明确了哪些妈妈需要抗病毒治疗
借助国内病例资源多的独特优势,段钟平教授与国际母婴阻断领域多位专家合作,牵头开展了国内外最大的HBV感染孕妇队列研究(1 037例的回顾性研究队列和1 001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首次证实孕妇血液病毒核酸水平HBV DNA≥6log10 copies/mL是母婴阻断失败的决定因素、关键节点和“分水岭”,也就是说,高于这个水平才需要给孕妇抗病毒治疗,低于这个水平,基本不会发生母婴传播。这一结果发表于肝病学专业期刊JournalofViralHepatitis,为妊娠中晚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界值标准,先后被美国、欧洲等主流肝病学会乙肝管理指南所引用。
(2)参与完成了全球首个替诺福韦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该研究证实妊娠晚期给予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替诺福韦口服,可将高病毒水平孕妇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由90%提升至98%以上,失败率下降3倍!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一经发表,即被美国、欧洲肝病学会乙肝管理指南等国际指南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显示抗病毒治疗在未来根治乙肝母婴传播方面将产生重要作用,尤其对血液病毒水平高的孕妇”。
段钟平教授团队先后发表母婴阻断相关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几乎所有主流指南、专家共识引用,深刻改变了国际乙肝母婴阻断现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潜在经济效益。段钟平教授也因此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承认和尊重,被聘为JournalofViralHepatitis、Vaccine、GUT等多个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目前段钟平教授牵头的“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 “乙肝集成预防干预技术及新策略研究”,正在顺利进行中,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彻底解决乙肝母婴传播这个老大难问题。
3)多次参与重大传染病救治及临床研究,为我国传染病防治做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暴发,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国家安全带来威胁。段钟平教授参加了1988年甲型肝炎大流行、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SARS)暴发救治、2009年甲型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和研究,取得突出成绩。
(1)为我国新发和突发传染病临床防治做出贡献
在国内外首先观察到SARS(“非典”)引起的心脏、肝脏损害的特点,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分别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为临床救治过程中患者肺外器官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为副主编编写了《实用SARS学》《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教程》。副主译翻译了《牛津传染病学》。主编英文版《传染病学》(InfectiousDiseases)。段钟平教授也是SARS后北京市公共卫生临床救治方案的四位起草人之一。
(2)完成中药连花清瘟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甲流)研究,显著减少了对进口药的依赖
在2009年“甲流”流行期间,段钟平教授牵头国内9家医院开展了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研究,首次证实服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流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进口药奥司他韦(达菲)无差异,退热及缓解咳嗽、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还优于达菲。依据该研究成果,我国明显减少了对进口药奥司他韦的依赖。该研究被评为科技日报2009年中国医药十大新闻。段钟平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以上创新性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段钟平教授获得2017年度健康时报评选的“卓越建树-国之名医”特别贡献奖。
3 践行公益 有温度 有胸怀
段钟平教授从学生时期就积极投身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与贫困儿童结对,用自己的生活费和奖学金资助他们完成学业;经常利用寒暑假去贫困地区助学;多次代表学校慰问灾区群众。读研、读博期间,他参与了一次针对患者开展的慈善活动,边远地区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无钱医治,最终家破人亡的惨剧令他坚定了为困难患者扶贫解困的决心。至今,他一直坚持资助贫困患者就医,为他们提供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
1994年,段钟平教授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成立了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此后又成立了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等机构。
(1)20多年来,他参与了针对贫困乙肝患者的干扰素关爱项目、爱心领航-患者赠药公益项目、欣连心-病毒性肝炎患者教育项目等,直接受益患者达到近万人;
(2)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段教授参与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针对基层医生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装备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医德、严谨医风和精湛医术的基层肝胆科医生;
(3)段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在国内开展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患者关爱和基层医生疾病知识普及工作;
(4)段教授策划并实施了涉及全国近百家医院、针对肝病患者的“乙路同行”科普教育活动,受益患者数万人;
(5)为改善偏远地区医务资源的匮乏现状,段钟平教授竭尽全力奔走呼号,为西藏、贵州、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医院、医生争取到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科研和学术慈善支持,为落后地区诊疗技术设备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段钟平教授的心就被一群特殊的“亲戚”牵挂着,他们来自于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小山沟,那里是全国有名的缺水县和贫困县——甘肃定西县(现定西市),他们是130多位,在20世纪80年代因卖血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这些患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20多年来,段钟平教授一直持续着对这群患者的关爱行动,为他们找医找药,牵挂他们的生产生活,逢年过节总是会克服各种困难,带粮、带钱、带物,前往定西去看望这群特殊的“亲戚“。
2010年,丙肝治疗有了一些进展,段钟平教授分十几批把他们带到北京,检查肝功能指标、做B超、做肝穿刺。那时候,段钟平教授和他的团队不仅要负责100多人的检查费用,给每个人买好保肝药,还要帮他们买好回程火车票。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尽管这期间有担心、有劳累同时又缺少经费,段钟平教授还是都坚持了下来。
为了这些特殊的“亲戚”,段钟平教授往返于山沟与城市之间,几次险些危及生命。山路险峻,翻过车;山里医疗条件有限,他又在奔波途中得了肺炎,高烧40 ℃,满嘴的火泡。虽几次面临难以想象的困境,但为了这些“亲戚”,段钟平教授坚持了20多年。别人问他值不值,他说:“那里只要活着的人都认识我们,即使不知道名字,也会知道‘这是我们从北京来的亲戚’。”
二十年来,段钟平教授和他的团队每年坚持对这些贫困患者进行关爱及随访,定期开展送医送药和免费检测活动,还给他们送去生活慰问品,累计援助金额超过200万元!这些举动,不仅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温暖了人心!
长期奔波在公益事业前沿的段钟平教授,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无私的奉献回报社会,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受益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4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为医,救死扶伤;为师,教书育人。段钟平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常务副主任。教龄20余年,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内科学》 《传染病学》;研究生《重型肝炎肝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留学生《传染病学》等教学任务。近5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4人。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主持建设的传染病学网络课程于2015年通过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验收,运行4年来,共注册学生1 190名,最高访问量曾达30余万人次,获得广大学员好评。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展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课题《传染病学双语教学体系建立初探》于2015年3月获得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主编本科用《传染病学》《人工肝脏治疗学》、英文版《传染病学》等著作6部,副主编专著7部。
段钟平教授的教学讲课诙谐幽默,深入浅出,课堂氛围活跃轻松又高效。在理论授课中,他擅长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结合讲授,在传染病临床见习课中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案例式教学及床旁教学等多种形式并用。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理论与临床病例相结合,重点围绕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因果关系,通过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好评。
在研究生的教学中,他多年以来通过邮件、微信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学生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交流。他特别注意通过手把手式的,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教会研究生科研的本质和真谛。他时刻强调,学术品质高于学术成绩本身,人品高于技术,在临床和基础科研中执着追求客观、真实、严谨的学术之风。在学生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一直积极提倡创新,鼓励研究生开阔思维,学生有好的想法他会加以引导并且在人力、经费等各种资源上大力支持;即使前景不明朗的项目,他也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独立思考予以肯定,并协助在相关领域内酌情调整。段钟平教授学识渊博,学生们在各个研究方向上的具体或宏观问题,向段教授汇报后都能得到及时的、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具体帮助。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的学术带头人,10余年来,他带领着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坚持每周一晚的学术例会,内容包括外请教授和研究生轮流讲课,除了学习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外,还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讲课表达能力。
5 互联网+医疗的 智慧与情怀
虽然已荣誉满怀,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段钟平教授是一个喜欢挑战、创新的人。他还想做一做智慧医疗的项目,真正地互联互通,为老百姓办实事。
光有技术研究发展还不够,段钟平认为,作为肝病大国,我国肝病防治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患者、家属、公众的参与。因此,他将专业知识与科普相结合,借助新媒体手段,全面提升肝病治疗工作的影响力,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等机构支持下,他主持创办了在国内具有显著学术及社会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肝胆相照——肝胆病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这里的注册肝胆病医生已超过2.3万人,固定随访患者近3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段钟平详细介绍了互联网平台给医患随访带来的便利,“比如发布一条肝病科学研究信息,不管是在北京的患者还是在新疆的患者都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他表示,“肝胆相照”平台要做的就是肝病患者和企事业单位的智囊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咨询、信息调研、教育培训等,打造出肝病领域公益性最强、最具权威的领军互联网品牌。此外,段钟平还在“肝胆相照”平台上分享了由自己主编的《一个肝病医生的手记》。段钟平从临床医师的视角和经历出发介绍了常见肝病的防治知识及最新进展,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了一场通俗易懂的科普,深受大众好评和喜爱。
何谓大医,何谓名医?一百个人心中可能会有一百种答案。
但风雨中每一个泥泞的脚印,每一次坚毅的身影,每一声亲切的问候,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医者的坚持。
肝胆相照 不负韶华 医者之行 他一直在路上!
(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刘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孔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