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0-07-20李小飞易田康朱秀文
李小飞, 易田康, 朱秀文
(茂名市中医院 颅脑外二科, 广东 茂名525000)
0 前言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 系脑部局限性血管病变而导致的瘤状突起, 起病突然, 有研究[1]认为, 本病与感染、 创伤及各种先后天的动脉病变有关, 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而可导致头痛等临床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异常, 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预后较差。 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弹簧圈介入栓塞术作为微创治疗, 因疼痛轻微、 创伤较小, 且无需开颅, 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案, 但受技术及局部解剖限制, 加上围手术期病情进展迅速, 成功率不理想[2]。 因此, 对于围手术期患者, 全面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对于改善预后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3]。 鉴于此, 本研究探讨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6 例。 纳入标准: 经血管造影及CT 检查确诊; 符合介入手术指征; 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精神病患者; 合并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 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依从性差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3 例, 男31 例, 女22 例; 年龄34 ~65 岁, 平均 (47.26 ±11.34) 岁。 对照组53 例, 男33 例, 女20 例; 年龄33 ~66岁, 平均 (47.38 ± 11.52) 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0.05)。 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宣教及用药指导, 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及流程, 协助完成各项检查。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 术前: 就疾病的病因及治疗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在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交流, 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 安抚紧张、 焦虑等不良情绪; 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嘱患者卧床休息, 保持心态平稳; 协助患者提前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 以更好地适应术后的卧床休养。 术中: 严格无菌操作, 遵医嘱做好配合工作, 协助麻醉师吸痰, 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术后: 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 卧床并制动24 h, 密切关注有无渗血; 遵医嘱予以尼莫地平24 h 泵入, 5 mL/h,密切关注生命体征; 酌情予以药物通便, 以防排便时腹压骤然升高引发动脉瘤破裂。
1.3 评价指标 ①认知功能。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评估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的精神状态, 分数越高, 认知功能越完善。 ②血清因子水平。 分别在干预前后抽取外周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 S100β 蛋白水平。检测仪器和试剂盒购自贝克曼库尔特实验系统 (苏州) 有限公司, 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③并发症。 比较两组的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 肺部感染、 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 (%) 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两组的认知功能比较 干预后, 两组的ADL、 MMSE 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ADL、 MMSE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认知功能比较
表1 两组的认知功能比较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 <0.05。
组别 n ADL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3 17.45±2.24 31.13±4.37#* 1.02±0.47 4.76±0.91#*MMSE 评分对照组 53 17.22±2.31 25.63±3.81# 1.14±0.86 3.15±0.78#
2.2 两组的sICAM-1、 S100β 蛋白水平比较 干预后, 两组的sICAM-1、 S100β 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 的sICAM-1、 S100β 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sICAM-1、 S100β 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两组的sICAM-1、 S100β 蛋白水平比较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 <0.05。
组别 n sICAM-1 (μg/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3 848.23±41.84 397.08±24.35#* 1.89±0.33 0.72±0.17#*S100β 蛋白 (ng/L)对照组 53 851.97±42.76 563.40±31.91# 1.83±0.35 1.23±0.24#
2.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1 例、脑积水3 例、 肺部感染2 例、 再出血0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32%; 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7 例、 脑积水3 例、 肺部感染1 例、 再出血0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0.75%。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47, P <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作为脑血管急症之一, 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一旦破裂出血, 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4]。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 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逐渐取代损伤较大的开颅手术, 由于操作是在血管中进行, 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外科手术所致的损伤, 在改善预后、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极大优势[5]。 微创手术在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 由于病情进展较快、 脑血管结构复杂等因素,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脑血管痉挛、 穿刺部位感染等风险, 这就对术中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 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6],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心理状态、 术中配合以及术后各种外界刺激对病情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并从认知功能、 脑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 干预后两组的ADL、 MMSE 评分均提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提示护理干预从临床护理、健康宣教、 心理干预等不同层面对患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协助其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手术, 使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有正确的认识, 进而从认知层面改善预后。 相关研究[7]表明,sICAM-1、 S100β 蛋白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 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用于预后评估。 sICAM-1 广泛存在于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可通过诱导细胞黏附进而发挥防御作用, 但含量过高时则会引起炎性细胞聚集, 进而损伤血管, 导致动脉瘤破裂; S100β 蛋白在脑损伤后大量表达, 并可诱导细胞凋亡,损伤神经系统。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两组的sICAM-1、S100β 蛋白水平均下降,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表明护理干预可有效保护脑细胞, 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 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相关研究[8]表明, 规范、 全面、 科学的护理措施可在提高手术效果的同时, 使患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身心状态, 能更好地适应手术的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功能, 保护脑细胞,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