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语料库辅助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2020-07-20吴小林孟伟根
吴小林 孟伟根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000)
目前,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翻译领域不容小觑的生力军。对国内某翻译市场的翻译调查结果显示,仅26%的从业者是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背景[1]。如果让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翻译教学,将使他们很容易适应各类翻译工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各领域内的出色译者[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将翻译教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课时中,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为学生授课,教学理念较为陈旧。现行的翻译教材在讲解翻译策略时,多侧重如何翻译,对于为何如此翻译则较少深究,呈现出重规定轻描写的特征[3]。在对翻译结果的评价上,则过度依赖参考译文和固有的翻译版本,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目的语的驾驭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本文受数据驱动教学模式(DDL)启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将自建的《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翻译教学活动,如通过关键词搜索寻找汉语对应词,通过观察一定量语料进行英汉语言对比,习得翻译技巧等。这种基于语料库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者洞悉翻译本质,掌握翻译规律。
一、平行语料库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作为新兴教学研究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正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它摒弃了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将翻译课堂由纯粹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大量真实语料的呈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使得翻译教学回归真实的情景,而不再是规定范式下的理论与示例的单向传输。因此语料库可为学习者提供经验数据,学习者可以藉之自主学习、发挥潜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4]。
我们自建的《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5]是在句子层面具有对应关系的平行语料库,能够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上自然呈现两种及以上语言之间的对等或者对应关系。只要在搜索项中输入某个词汇(英语或汉语),都会将该词语所在的英汉双语语句提取出来,在一个界面上显现。该语料库选取的英语译本是C.H.Brewitt-Taylor(常译作“泰勒”)翻译的《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为例,从词汇、句式、篇章三个层面探讨汉英平行语料库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搜寻对等词
由于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在词汇层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词语的表达还受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因此在翻译时,不少源语词汇很难找到固定的对应词,平行语料库凭借强大的数据存储和搜索功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例如学生通过搜索关键词“接应”,发现该词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了126次,其中第18回就出现了4次。教师引导学生提取该章节的四个“接应”,分别用1、2、3、4予以标注并与词典提供的对应词进行对比分析。
原文:1.通曰:“近守汝南,闻丞相与张绣、刘表战,特来接应1。”
2.布先令侯成、郝萌、曹性引二百余骑接应2高顺,使离沛城三十里去迎曹军,自引大军随后接应3。
3.玄德在小沛城中见高顺退去,知是曹家兵至,乃只留孙乾守城,糜竺、糜芳守家,自己却与关、张二公提兵尽出城外,分头下寨,接应4曹军。
欧陆词典和有道词典给出的“接应”的对应词为:“supply,come to sb’s help/aid,coordinate with,reinforce”,根据汉语语义及上下文语境,第1、2、4处可以直接使用词典中的对应词或近义词进行翻译。但第3处“接应”没有“帮助、接济”之意,显然词典给出的三个对应词没有一个符合该语境意义。
通过搜索语料库,学生即可得到第3处的译文。
译文:…who detached two hundred horses with Hou Cheng,Cao Xing,and He Meng to assist him.Gao Shun posted this reinforcement and his army about ten miles from Xiaopei to meet Cao Cao’s army.Lu Bu and the main army alsofollowedclose.
对照后,我们发现泰勒将“接应”译成了“followed”,即“跟随后面”的意思。通过阅读译文,学习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接应”的源语意义,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语境对于译语对应词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在词典中或者找不到对应词或者其对应词与语境格格不入,这时候对应词的选择应该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比如“甲子”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风味的文化负载词。我国古代人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甲子是天干地支纪元法的起始,以60为一个周期循环。在《三国演义》中“甲子”一词共出现了6次。
例1:此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又云:“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1回)
例2: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第1回)
例1中“甲子”为60循环第一年,例2“甲子”是“黄巾起义”一个暗号,重心不在于所表示的时间。欧路词典和有道词典给出的“甲子”对应词均为“a cycle of sixty years”,显然该对应词不可以直接用于译文。
通过搜索语料库,发现例1的译文为:
…they saidanewcyclewas beginning and would bring universal good fortune to all members;
例2译为:
…and they persuaded people to chalkthesymbolsforthefirstyearofthenewcycleon the main door of their dwellings.
在处理该文化负载词时,泰勒根据“甲子”所表示的内涵意义将例1译为“a new cycle”;而在例2中却加上了“the symbols”,使译语符合上下文语境。
在搜寻对等词的过程中发现,泰勒在处理某些词汇时,为使译语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采用了词性转换翻译方法。(见表1)
因此通过语料库搜寻对等词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翻译思维,丰富翻译词汇。
表1 词性转换对等词实例
三、构建译语句式
在句子结构方面,英语注重句法结构,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语句子常用词变化、虚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 动名词、 分词)、 从句以及独立主格等来表现各种语法关系,结构紧凑严密,注重以形显义。汉语重意合,几乎可以用任何语言单位表达思想,而不拘泥于语法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
而平行语料库的语言对照功能和动态语境共现功能可以直观展示两种语言在句子层面的差异。
如: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第1回)
译文:Ashedrewnear the throne, a rushing whirlwindarosein the corner of the hall and, lo!Fromtheroofbeamsfloateddown a monstrous black serpentthatcoileditself up on the very seat of majesty.
该例汉语原文就是典型的流水句,“升”“骤起”“见”“飞”和“蟠”五个动作紧密相连,一气呵成,体现了大青蛇出现的突然性及其移动之迅速,为后面灵帝吓晕做好了铺垫。而且该句子为汉语典型的无主句。泰勒在处理这五个动词结构的时候,将它们处理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并综合利用了状语从句“As…”、非谓语“rushing”,倒装句“From the roof beams floated”、定语从句“that coiled…”和并列句“…arouse…”“…floated…”来体现动词之间的主次和逻辑性,并且在两个句子前分别添加了主语“he”和“black serpent”。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源语和译语,掌握汉语连动句的英译方法。
汉语与英语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英语句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广泛,以强调或突出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却频繁使用述题结构,多采用主动语态,重视个人感受和内在的语义流畅。因此在英译汉时,很多汉语主动句被译成被动句式。
例1: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第43回)
译文:When the boat arrived,ZhugeLiangwaslodgedintheguests’quarters, and Lu Su went alone to see his master.
例2: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梢舵上一人,高叫将军表字。”(第50回)
译文:Pressing forward to attack the naval camp,HanDangwastoldbyhissoldiersthat someone was clinging to the rudder of his boat and shouting to him by his familiar name.
泰勒在处理时,将它们译成了被动句,用原文宾语“诸葛亮”作为译文主语,突显诸葛亮这个人物,为该章节主要内容“诸葛亮舌战群儒”做好铺垫。例2译文处理方式主要出于句法需要,为前半句现在分词状语“Pressing…camp”提供主语。
因此通过观察汉语对应译句,学习者不仅可以学到常见的句式处理方式,还可以习得地道的英语句式表达,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四、实现译语篇章连贯性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体现在连贯方式的不同上。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体的分离,在语言表达上习惯用显性连贯方式;而汉语强调主客体融合统一,因此在语言上习惯采用隐形的连贯方式。泰勒在翻译过程中,通过灵活使用增译、句式转换等手段将汉语中隐形的连贯手段转换成了英语中的显性连贯手段,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例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第1回)
译文: Domains under heave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union, tends to divide.Thishasbeensosinceantiquity.Whenthe rule of the Zhou Dynasty weakened, seven contending kingdoms sprang up, warring one with another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possessed the empire.
例2:却说孔明率兵前至沔阳,经过马超坟墓,乃令其弟马岱挂孝,孔明亲自祭之。(第92回)
译文:Zhuge Liang’s army marched northward,
passing through Mianyang,wherestood Ma Chao’s tomb.InhonorofthedeadTigerGeneral, Zhuge Liang sacrificed there in person, Ma Chao’s cousin-Ma Dai-being chief mourner for the occasion.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可以将源语文本的内容进行丰富或者明晰化[6]。如例1中,译者通过添加连词“when”“until”和概括性评论“This has been so since antiquity”将源语的逻辑关系和隐含的意义明晰化,使译文符合西方演绎思维模式,实现了逻辑上的连贯。例2中,译者除了使用定语从句“when”,还根据上下文语境,将汉语中隐含的连贯方式通过增译 “In honor of the dead Tiger General”的方式加以显现,使译文前后语义过渡更加自然流畅。
除了增译,译者还通过转换句式来实现上下文连贯。
例3:七子中惟谌自幼聪明,英敏过人,余皆儒善。(第118回)
译文:But the ablest, and the only one above the common level of people,wasthisLiuChan.
例4: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第1回)
译文:Zhang Jue began to organize his disciples. He established thirty-six circuits, the larger with ten thousand or more members, the smaller with about half that number. Each circuit had its chief who took the military title of General.Theytalkedwildlyofthedeathoftheblueheavenandthesettingupofthegoldenone.(直接引语译为间接引语)
例3中,译者将原文的陈述句译成了倒装句来凸显刘湛的出类拔萃,同时实现形式和语义上的连贯。而例4中,译者则将直接引语译为间接引语并使用指示代词“they”,使译语前后紧密衔接。
学习者通过观察这些翻译实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英篇章差异,并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模仿这些翻译技巧。
五、小结
相比传统翻译教学法,这种探索性学习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DDL创始人Tim Johns指出,“研究太重要了,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事情,语言学习者本质上也是研究者,学习的过程需要语言数据的驱动”[7]。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这种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一是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稳定的、开放共享、检索页面清晰又具有权威性的语料库供教学使用;二是基于语料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不一定适合低年级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而且从探究到发现需要一个过程,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进度。
但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拓展和速度的提升,平行语料库翻译教学法必将为翻译和翻译教学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