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论“瓜”形紫砂壶的制作
——作品“瓜韵壶”的创作感悟*

2020-07-20陈永亮

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壶把壶盖紫砂

陈永亮

(陈永亮紫砂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00)

前言

“不惜浑仑次第佥,把将来语太无厌。而今一片落谁手,管取甜时彻蒂甜”。短短几句话没有一个“瓜”字,却道尽了其中的甜美。在我国文艺创作之中总是带有一些共性,很多文学描述将“瓜”的特点极尽凝练,而造型则通过文字的转化就形成了工艺创作中独特的理解。紫砂瓜形壶显然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1 “瓜韵壶”的工艺介绍

作品“瓜韵壶”的创作就是在创作时根据自身对“瓜”的理解来进行的。这把壶色彩偏嫩,红棕色调,壶体表面十分细腻,些许的颗粒感需要靠近观察才能够感受得到,一些隐含的金色颗粒蕴含在光润的表皮之下,摸上去带有温润感。壶身由八瓣组成,在制作的时候首先采用紫砂圆形器的制作工艺,先将切好的泥条拍打成泥片,随后按照需要裁切成长方形,在均匀地拍打过程中壶面的一侧比另一侧多拍打5下,在裁切好之后采用围身筒法进行身筒制作。具体在围拢的过程中,确定壶身直径,用刀切割掉多余的泥片,然后小心的在泥片边缘涂抹上一层脂泥,镶接在一起以后将泥片围成一个圆柱形,再与底片镶接,同样是先涂抹一层脂泥,随后上下镶接在一起,稍等一段时间后,等待脂泥水分的蒸发,镶接部位会自行收缩变得牢固,这一步完成之后需要小心处理掉镶接痕迹,刮走内部多余的脂泥。

圆形器身筒的制作基本上大同小异,根据壶身所设计的高度借用转子用竹拍均匀地拍出壶面曲线,筋纹器造型要有张力,壶面的曲线角度就要相应变大,在壶身形成所要求的曲面后,再以事先用矩车裁切好的泥片封口,封口以后内部的空气会向外膨胀,所以这个时候用明针再进行压身筒的制作,这一步在瓜形壶制作当中至关重要,压出的棱线就是瓜形壶自身的囊瓣筋纹,通常来说棱线越深,制作的难度就越大。

作品“瓜韵壶”的壶身上棱线显示出不深不浅的清晰痕迹,很多人会误将制作难度等同于审美高度,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作品“瓜韵壶”的壶身所要表现的是瓜的饱满、丰腴,在现实生活中都知道,新鲜的瓜果其囊瓣筋线并不是很深,这是因为刚刚采摘下来的瓜果由于水分充足,内部的囊瓣正处于最饱满的时刻,而只有当水分流失,其上的囊瓣筋线才会向内收缩,所以从审美和表达主题的角度来说,瓜形壶上的筋线并非是越深越好。

2 “瓜韵壶”的装饰工艺

作品“瓜韵壶”壶面的装饰主要来自于壶把延伸出来的茎叶贴塑,是一种十分传统的装饰结构布局,壶把本身被塑造成茎杆的样式,丝丝的线条是用刻刀一根根雕琢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壶把表面肌理的时候,刻线不能过深,过深则会使壶把表面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开裂,线条的走势中间不能中断,线与线之间要考虑到壶把本身的粗细分布,在较细的壶把上端线条靠的较为紧密,而在较粗的壶把下端线条逐渐分开,这遵循了植物自然的生长规律,奠定了形体上下的造型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贴塑的树叶就如同从下往上成长而来,装饰本身有了实际的形体支撑,所以虽然壶面贴塑带有典型的紫砂瓜

形壶的夸张变化,但只要壶把的塑造符合逻辑,这种夸张反而易为观赏者所接受。

图1 瓜韵

圆形的壶口与壶盖在整体的造型中是共生的关系,圆形的盖面嵌入壶口,盖面光润线条和缓,壶身筋线在快到壶口的时候隐没入壶体,整个壶盖部分就如同视觉上的盲点,而在壶盖的中心处,消失的筋线以另一种方式凸显出来,囊瓣感强烈桔钮带有自然的膨胀和蓬勃的生命力,整齐的断面让人联想到这是刚刚采摘下来的果实,通转的壶盖这个时候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上下的筋线在这里并不需要严格的对应,因为在这把壶上省略掉了中间不能产生美并显得繁琐的部分,让观赏者的视角更为集中,从而更加注重作品“瓜韵壶”的整体造型。

3 结语

通常来说,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瓜”这个形态是一种十分熟悉的形象,传统瓜形壶的塑造正是手工艺人敏锐的捕捉到这一点,对“瓜”的形象进行了简化和美化,在紫砂瓜形壶上,不再有哪些突兀的表面花纹,并不严格的对称,以及真实的肌理所带来的种种瑕疵。在瓜形壶上呈现的永远是紫砂自身美好的材质,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去强化人们想象中的质朴芬芳。通过看似简单的形体组合,由内而外的展开“瓜”形,这一自然生态的美学意蕴,提升紫砂壶本身的工艺性和人文性。

猜你喜欢

壶把壶盖紫砂
伪造的情书
无相
刘少白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一粒珠
趣味多音字(十)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