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壶的壶嘴和壶把

2013-08-15顾卫芬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1期
关键词:身筒壶口壶嘴

文 / 顾卫芬

江苏宜兴 宜兴 214 221

紫砂壶以完善的功能美,主体造型的视觉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关键在附件与主体的合理的结构配置,壶口、壶盖的配置,壶嘴(流)的形制式样,壶把端握舒适程度等都必须完美,才能实现紫砂壶的特殊造型语言,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使其百看不厌。

紫砂壶嘴

紫砂壶的嘴,被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自然流畅的称“暗接”。如“汉扁”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壶嘴的类型可分为直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和流嘴五种。

一弯嘴形似鸟喙,比较短,行话称“一喙嘴”,是紫砂茶壶中常用的样式。为了和壶把相呼应,在壶身安装的位置一般比较较上,但与壶口相平。

二弯嘴和三弯嘴一般安装在身筒侧壁接近垂直的立面上,位置稍低。这种嘴式较多用在朱泥小品的茶壶上,取其嘴嗉偏大,出水容易流畅。所谓嗉,就是壶嘴根部膨出的部分,像鸟类喉咙下面暂装食物的嗉囊,作用是加大嘴根的截面,增加嘴口出水时的冲压力。但这个嗉却是壶嘴难以处理好的地方,许多瓷器茶壶的嘴形,侧面看看尚不失灵巧美观,但从嘴的正面看去,那个嗉却像鸡的大腿,显得臃肿不协调,所以装在紫砂壶上要求很高。

壶嘴的作用是控制流量、掌握流向、防止溅溢。斟注时,要能做到出水流畅、水流如注、直泻杯底无声,注水数寸不泛花,斟注完收水时嘴口不滴水、不流涎。但是壶嘴流涎向来是陶瓷器皿中常常遇到的麻烦事。由于液体有一种附壁性,注茶时往往有一小部分茶汤沿着壶嘴向下流,或者是倒茶后收水时有少量茶汤无法收入壶内而在嘴外流淌。紫砂茶壶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都比较讲究,历来得到的好评也比较多,但涎滴问题并未全部解决,这是很遗憾的。为要达到壶嘴口出水流畅,并防止涎滴现象,在制作工艺上必须注意:1、嘴管要呈喇叭形,根部大于嘴口,内壁要光洁顺畅,身筒通向壶嘴的网眼孔洞的总面积要大于嘴口的面积,最好能大一倍以上,以增加出水压力和收水的回力;2、壶嘴斜出所呈的角度大于45度正负10度左右较理想,过于接近垂直出水时有“喷”的因素,过于接近水平出水时有“漫”的因素,均不适宜;3、嘴口的前端稍向下弯一点,使茶汤冲出嘴口时,成为一个完美整体的重要部分。

紫砂壶把

壶把在壶的整体形象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壶把是为便于握持而设置的,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1)端把:亦称“圈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垂直形式安置,具有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源于沙锅之柄,以圆筒形壶居多。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光素器、花塑器都有,变化丰富。

壶把在制作过程中要求严格。一般情况下壶把要根据身筒的大小来搭配,如传统水平的壶把的粗细度不能超过壶嘴又不能细于壶嘴的均匀部分,耳朵形的流线不能残缺。

壶嘴与壶把的位置关系

壶的嘴与把在壶体上位置和空间安排对整个壶的结构均衡有很大的影响,如嘴和把一方过重,或是把向外回转过大,都会使壶的整体造型失去稳重和安定感。嘴和把的位置与壶口在不在同一平面上,取决于壶身的造型。壶身是有颈的形体,嘴把的位置应与壶口取平。如壶身是无颈的形体(单口),嘴与把的位置应高于壶口3--5毫米。正确处理好壶嘴、壶把与壶身的相对位置关系,比例关系,掌握好明暗缓冲过渡的镶接手法,才能制作出功能美与视觉美俱佳的紫砂壶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身筒壶口壶嘴
在壶口
壶口放歌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忆秦娥·临壶口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出土紫砂器
紫砂壶艺成型方法与表现形式研究
紫砂壶艺创作方法新探
历 练
我去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