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公共管理缺失与对策研究
2020-07-19孙雯韵
孙雯韵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的性质相对特殊,既屬于社会性问题,又属于政治性问题,而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势必需要拟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搭建完整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相应的公共治理模式,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监管效果。因此,本文以食品安全公共管理为切入点,分析其缺失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旨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缺失原因;解决对策
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与食品之间的联系相对密切,换而言之食品安全关系着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公共管理水平来看,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白馒头”、“地沟油”及“瘦肉精”等,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社会大众的饮食安全及人身安全。与此同时,频繁发生的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及问题,侧面证明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不可阻挡的主流趋势[1]。而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的公共管理模式,搭建相应的公共监督管理体系,满足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要求,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鉴于此,从提升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角度考虑,本文针对“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缺失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缺失的原因概述
食品安全验证属于典型的“后验性”过程,换而言之消费者完成消费后方可确定食品是否具备安全性,甚至部分特殊时期下,消费后也于短时间内明确食品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同时,食品不同于其他类型商品,其安全特性及质量特性无法于外表中得出,购买期间多数消费者往往凭借于自身实践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及决定。再者食品生产商、供应商与消费者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等及质量责任不可追溯的问题,一旦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分段监管模式则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频频发生。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公共管理无法脱离地方政府及第三方的协同支持,否则难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主体的作用,更难以全程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流程,最终使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缺失的相关解决对策分析
2.1推行标准化生产
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始终注重鼓励及扶持联户经营、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适当发展规模湿度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技术指导及服务力度,主动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进程,并且引导各个标准化生产基地严格落实各项规范技术规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推行统一的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及收购销售模式[2]。同时,形成完整的生产记录,严格控制农牧业及渔业的投入品用量,不得使用国家及行业明确禁止的药物,保证产品的优质性及安全性。此外,做好品牌认证工作,健全相应的扶持性政策,进一步扩大产品认证的覆盖率,并且强化认证企业及认证产品的动态监管力度。
2.2强化投入品监管
针对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投入品及其生产企业则采取相应的备案管理措施,必要时可清理整顿投入品及添加剂的销售渠道,尤其是对于相关药物,推行专营专供的模式。同时,所有监管部门肩负起指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搭建生产经营台账的工作职责,全方位仔细记录生产环节投入品的使用基本情况,并且搭建农业化学品专业配送体系,形成农业化学品“用、销、供”的全链条式管理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无禁止化学投入品使用。同时,引进化学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及登记备案管理机制,强化各种添加剂的源头控制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投入品管理方法,严格执行限用添加剂的规定,以达到销售购买可追溯的目标。
2.3搭建安全监测体系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食品质量理性检测工作,尤其是对于林果加工厂、水产基地、畜产基地、蔬菜基地、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等场所来说,做好食品样品抽样检验工作,引进不合格产品问责及追溯机制,预防质量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同时,明确划分食品安全的检测要求,所有抽检样品均交由具有监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即区检验监测中心)进行统一检测。此外,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将其视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主要措施,树立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及诚信意识,充分发挥其市场调控作用,进一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总体效能。
2.4扩大资金扶持
各级地方政府扩大食品安全工作的扶持力度,将食品安全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的范畴,始终保持其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通过设置监管员补助、建设产地检验室、推行质量认证模式及建设食品企业的方法,鼓励企业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侧重于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可利用品牌奖补及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同时,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各个环节及关键点的信息收集及记录工作,并且逐步搭建可追溯、可查询及追踪的一体化体系。
2.5重视宣传培训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及广播等新闻媒介,发挥其宣传作用,扩大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宣传力度,侧重于向社会大众普及食品安全相关常识,树立全社会食品安全的协同监管意识[4]。同时,积极组织农产品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活动,拟定有层次、有重点及有步骤的食品安全人员培训方案,并且培训内容不得脱离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等方面内容,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公共管理缺失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尤其是地方政府管理的错位及法律法规丧失基本的公平正义,以至于无法发挥其保持原有秩序的基本功能,以至于过于看重个人经济利益,出现完全放弃基本社会道德及科学文化的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势必需要将食品安全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始终保持食品安全的透明化,大大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以达到保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同时,融入公共管理能填补以往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不足,有效解决一系列安全方面的问题,以此创设和谐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使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公共治理模式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30):55.
[2]郑晓敏,田富俊.精准治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范式转换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326-332.
[3]谢聪.公共管理视角下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04):225.
[4]汪全胜,卫学芝.治理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探讨[J].电子政务,2017(05):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