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020-07-18刘秀荣
刘秀荣
摘 要一直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得到体现,也因为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被开发出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开发、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有着显著效果。故此,本文就如何通过科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202-01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具有课程容量小、难度系数大等特点,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学不会、不愿学的学生数量较多。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的口授教学方式,采取多元、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如今备受推崇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立足实际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载体,其质量必须得到保障。无论是按照前后桌拼凑,还是让学生按照关系亲疏自由搭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均是不可取的。学习小组的组建必须满足两个原则:第一,组内异质。具体来说,每个小组内部成员应当各有长短,这样才能互补、互动。第二,组间同质。具体来说,各个小组之间必须保持整体水平均衡,这样便于公平竞争,保障小组讨论有一个良性的外部竞争环境。在笔者看来,为了让这两点均能得到满足,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成绩、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将全班学生按照1/4优等生、1/2中等生、1/4学困生分成三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按照2个中等生搭配1个尖子生和1个学困生的组合方式划分小组。
二、基于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以任务探究为核心。换言之,任务是将每个小组学生联系起来的纽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对待任务的设置,确保任务的设计符合教学目标,能够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作用。一般来说,在任务的设置上,教师尽量遵循开放性、趣味性原则,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圆柱体体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先不急于给学生讲体积公式,而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两个玻璃杯,一个玻璃杯又粗又矮,直径18厘米,高7厘米。另外一个玻璃杯又细又粗,直径8厘米,高15厘米。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哪个杯子装的水更多一些。这样的探究任务贴近生活,又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性。
三、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权,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袖手旁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師在各个小组展开交流、讨论之后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一方面,防止学生讨论的话题偏离探究主题。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小组并给予适当帮助。教师要将自身的指导作用积极发挥出来,但是要把握好干预的力度,不可干预过多,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一般来说,在小组成员发生争执、偏离话题、陷入僵局这些情况下,教师则适当地进行干预,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例如,对于上述案例中两个杯子容量的比较,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圆柱体体积这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目标指向“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引导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给予学生客观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在每个小组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要客观地实施教学评价。首先,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答案,并阐述解题思路。其次,在所有小组展示完成果之后,教师让各个小组学生相互进行评价,彼此指出对方的不足、优点。再则,教师再综合所有学生的答案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重点表扬学习效果较好的小组,尤其是最终答案正确、解题方法简单、小组成员之间互动性强、学习态度认真的小组,教师要给予表扬。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错误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典型的错误也要单独拎出来讲解,最后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但是他们同样也是社会成员,必须要从小养成分享精神、合作能力,并且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积极、深入探索,通过合理组建小组、科学设置任务、发挥指导作用、给予客观评价等途径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艳辉.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129-130.
[2]郭淑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