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2020-07-18孙浩进赵文涛

知与行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业转移营商环境

孙浩进 赵文涛

[摘 要]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周边合作、实现稳边安边兴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判定在于区位界定、动因分析、产业选择、后发效应等。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研判产业基础、贸易基础和合作基础,可以确定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行业选择上应突出进出口资源加工业、能源产业、旅游产业和新兴产业。当前,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区位偏远且边缘化、本地市场规模狭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资本支持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营商发展环境不优、人才外流严重、安全稳定形势严峻等问题和制约。因此,在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在实施路径上,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合作机制、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载体、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沿边地区;产业转移;营商环境;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105-07

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某些产业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沿边地区是确保边境和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区位特殊性,沿边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是最薄弱的“短板”区域。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支持沿边重点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引导产业转移加快补齐沿边地区发展“短板”。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周边合作、实现稳边安边兴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

我国沿边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需要运用符合其特征的产业转移理论予以指导。关于如何促进产业转入沿边地区这一特定地区,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上做出合理阐释。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判定主要在于区位界定、动因分析、产业选择、后发效应等。

1.区位界定。一般意义上,我国的沿边地区指的是内陆边疆地区,特指内陆边疆的九个省区和周边的国家接壤的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行政区划分的省、地级市、县,沿边地区共分为九个省和自治区,43个市、盟、州、地,136个市、县、旗、市辖区。我国沿边地区按照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的各自特征、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与直接接壤的周边国家自然经济社会背景和特征,可以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段。东北地区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北部;西北地区主要指新疆、甘肃以及内蒙古西部;西南地区主要指西藏、云南、广西、西藏地区。

2.动因分析。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上,产业空间转移由“市场选择”中“适应度”变化所引致,产业会向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转移。企业乃至由其组成的整个产业,其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弱化,也就是自身的适应度下降,要么被市场环境所淘汰、逐渐消亡,要么则实现空间迁移,类似生物种群迁徙到新自然环境,即产业迁移至另一个市场环境所占有的空间中,达到其可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条件。我国沿边地区尽管地处偏远,但要素成本低、贸易通道优势明显等有利因素,能够为企业成长提供生产、贸易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引致产业转入该地区。

3.产业选择。沿边地区区位特殊,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较少,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因此,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应强调规模经济,而应该突出比较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而不是盲目承接产业转入。由于沿边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区分工边缘化、产业素质弱质性,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口岸开放功能等,沿边地区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符合周边国家需求的外向型产业。主要包括出口资源加工业、进口资源加工业、能源产业、旅游产业、新兴产业等。

4.后发效应。后发优势理论认为,落后的经济形态既有落后的方面,但也有其有利的方面,在某些方面所谓的落后反而成为一种优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上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赶上发达地区关键在于克服劣势,发挥后发优势。[1] 具体而言,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优势、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优势、结构转换优势等方面。我国沿边地区是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系统地看,产业转入将对沿边地区产生要素注入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区域合作效应、观念更新效应、外贸扩大效应、稳边固边效应,以此促进沿边地区后发优势形成,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

二、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基础

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相关的基础条件作为前提和保障。在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中,研判产业基础、贸易基础和合作基础尤为重要。通过对近年来沿边地区各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三大产业结构情况、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企业投资总额的分析,能够对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基础有总体上的把握,以利于更有规律性地促进产业转移。

1.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我国沿边地区地处国家发展格局中的边缘区域,与沿海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严重不足。[2]近年来,我国沿边地区整体经济总量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三年来除内蒙古自治区有下降外,其他省份都有增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发展潜力较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沿边地区经济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况,经济总量较全国其他地区所占比例较小,经济增速緩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区域增长极、辐射和集聚力;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这些导致沿边地区整体上经济形态落后,各省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沿边地区这些经济发展的特征也决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和状况。从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投资规模较小,承接产业转移的量逐年增长,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较高;而西南地区的经济总量、投资量以及三次产业的增速都比较低。而从沿边地区的投资企业投资总额来看,近五年来,在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过程中,投资企业的投资水平总体上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投资量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来说投资额还比较小,而且沿边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产业基础差,产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处于不利地位。如何突出沿边地区中西北、东北、西南的产业特色,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平衡,已成为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

2.我國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分析。一是产业基础。近年来,沿边地区的特色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出口加工、边境旅游、外贸服务休闲产业等创造的产值不断增加,形成一条具有互补性的产业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有一定的经验模式和产业基础。二是贸易基础。沿边地区在对外贸易上,与沿边接壤国家有贸易的历史基础,文化上有相似之处,旅游、资源进出口、商品进出口等贸易往来密切。沿边地区形成的贸易关系稳定性比较强,长期形成的基础比较好。[3]三是合作基础。经过长期建设,目前沿边地区已经形成了边境贸易、边境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区等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4]沿边地区通过设立5个重点开发开放的试验区、72个沿边国家级口岸、28个边境城市、17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三、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我国沿边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需要具体的实体行业支撑,在行业选择方面需要秉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促进产业转入本地区的过程中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断走出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上应突出进出口资源加工业、能源产业、旅游产业和新兴产业。

1.出口资源加工业。立足资源禀赋,沿边地区应该承接粮食、畜牧、渔业、棉花、果蔬、橡胶、茶叶、矿泉、林下产品等出口加工企业的转入。例如,新疆盛产水果和棉花且质量较高,对于承接果汁饮料加工企业、棉纺织制造业转入发展有独特优势;黑龙江是商品粮基地,可以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实现价值增值;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有比较优势,适合各种肉类加工企业、皮毛加工企业的发展;云南、广西的橡胶资源丰富,便于承接橡胶等加工企业转入发展。[4]沿边地区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该地区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来承接适合自己地区的加工企业转入发展。

2.进口资源加工业。依托能源进口,沿边地区在承接能源加工转化上拥有独特优势。沿边地区应该重点承接能源加工转化利用项目,如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每年从该通道进口的俄油量达到3000万吨,具有巨大的加工潜力。依托木材进口,沿边地区应吸引木材加工企业转入发展。例如,东南亚生产贵重木材,云南在进口东南亚贵重木材上有着独特区位优势和便捷条件,可以以此为契机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承接木材加工企业转入,拓宽产业链致力于红木家具生产来带动当地家具产业发展。

3.能源产业。依托沿边地区丰富的水能、风能、光能等,承接水电、风电、光电等绿色能源企业转入发展。绿色能源作为沿边地区独特的能源优势,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较大的能源输出潜在优势。例如,云南、西藏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承接水电企业转入发展;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西藏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风力发电在降低生产成本、环保清洁、保护陆地和生态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大力发展风力发展产业,承接风电企业转入;新疆、西藏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足,拥有清洁能源的光能优势,该地区在承接光电企业转入上有特殊优势。丰富的能源,为沿边地区承接能源产业转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潜在机遇。

4.旅游产业。立足原生态优势,沿边地区应该吸引旅游、休闲等企业来沿边地区发展。沿边地区有许多区域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比于其他地区,该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将吸引游客旅游、体验上居于独特优势。例如,黑龙江冰雪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内蒙古的大草原自然风光是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的优势,可以通过承接相关旅游企业来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云南的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上具有独特优势。沿边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特色为沿边地区承接旅游产业转入具有重要的潜力。

5.新兴产业。沿边地区处于贸易通道上,直接对接国际市场,应该依托对外开放窗口的条件发展跨境电商等信息产业。[5]沿边地区可以依托开放口岸,吸引跨境电商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依托部分地区的冷凉气候,吸引大数据、云计算企业转入发展。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区气候冷凉,地质结构稳定,电力保障有力,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沿边地区政策优势、开放的口岸再加上新兴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比较优势。

四、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阻碍着比较优势发挥和区域协调发展。在现实中,区位偏远且边缘化、本地市场规模狭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资本支持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营商发展环境不优、人才外迁外流严重、安全稳定形势严峻等因素制约着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区位偏远且边缘化。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沿边地区,地处偏远且地形复杂,山地、高原较多,气候多样,东北沿边地区冬季寒冷,西藏地区高寒、新疆地区荒漠纵横,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发展交通。我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沿边地区远离国内经济中心,属于空间经济结构中的“外围”。沿边地区各种复杂的地形,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得产业转移的难度大大增加,成本耗资较大,从而使得区域分工趋于边缘化,不利于产业转移布局。

2.本地市场规模狭小。沿边地区经济封闭时期长,开发建设较晚,受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的因素影响,该地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比较落后,以传统的消费模式为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大量外流使得人口稀少,以农业和规模较小的工业为主,使得人均收入水平低,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形成集聚,市场规模狭小延缓了沿边地区产业转移的进度。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来说相对落后,产业形态也很落后,部分地区还较为原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还不充分,在平均工业产值方面沿边县市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沿边地区产业素质低、配套能力弱、财政实力弱,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賴性很强,使得自身的发展难以独立支撑,缺乏新产业转入本地发展所需的必要基础。

4.资本支持严重不足。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产业转移。沿边地区本身财政发展、财源建设严重不足,政府资金匮乏,对产业转移所需的资金支持不够,再加上沿边地区金融业发展极度落后、支持能力很弱,导致产业转移项目融资困难。融资困难将使得很多企业想去沿边地区发展但由于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限制了某些产业转移到本地区。

5.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沿边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通信设施;城市建设规模小,很难对周边地区起到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商业服务还不够健全,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相对于发达地区还是严重落后。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产业园区建设不足,信息化的基础和建设发展滞后。这些因素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业转移的难度。

6.营商发展环境不优。沿边地区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偏低,对于优化营商环境认识不够充分,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欠缺,企业发展环境改善不够,难以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企业成长往往面临着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加困难的环境,这使得迁入企业成长缺乏良好的制度保障,部分产业转移主体因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而望而却步。

7.人才外迁外流严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化为对人才的角逐,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沿边地区各类人才大量流出,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地处北方的沿边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平均工资低,出自该地区的人才更多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给当地的产业发展造成了人才上的不足,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

8.安全稳定形势严峻。我国沿边地区的接壤邻国多,与印度等一些国家的边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对我国的边境安全有着很大的潜在威胁。国际恐怖势力对于我国周边国家仍有影响,对于我国沿边地区的风险值得警醒,这些使得沿边地区部分区段的边境安全问题突出,稳定与隐患问题并存,潜在的风险制约着新产业转入本地发展。

五、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路径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和问题,应对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症下药”,无论是政策和规划层面,还是在项目建设层面,都要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在实施路径上,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合作机制、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载体、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

1.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立足《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国家战略和规划,明确落实好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在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上,政府要统筹全局、重点突出,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发达地区与沿边地区良性互动,夯实区域福利资源发挥效应的基础,为产业空间转移促进本区域收入效应、缩小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环境。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沿边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国际通道的互联互通项目建设、边境城市航空口岸建设、国家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产业转入后的加工贸易提供顺畅的进出口条件。二是优化营商制度环境。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发挥好服务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制定“负面清单”,建立“绿色通道”,进一步取消下放生产加工、口岸通关、进出口环节等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贸易、投资、人员往来的便利化程度。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营商的法制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新产业转入后的成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合作机制。一是明确合作主体。包括两地政府间的对口合作、企业间的合作、政府与企业之间合作、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合作。针对不同的合作主体,制定不同的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使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朝着双方都更加有利、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二是落实合作方式。促进企业主体迁移,在沿边地区直接投资建厂;企业价值链迁移,总部在沿边地区设立分厂再进行贸易;推动“飞地经济”合作,两地政府联合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加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建设。通过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更好地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合作机制。

4.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集中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增强地区重点产业集聚能力。主要包括: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使产业转入沿边地区集聚经济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各国家级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城市,如瑞丽、东兴、霍尔果斯、满洲里、绥芬河等。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加工贸易、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利用沿边地区各地的优势条件,合理安置企业的转移,使得企业能够以地区可承载的最优化的空间布局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进而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

5.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载体。加强沿边地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出口加工园区、跨境电商园区等建设,优化功能区布局、实施税收优惠、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体制,建设迁入企业成长的良好载体,形成吸引产业转入的集聚效应,使得产业内部更好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在企业集聚的环境下,形成沿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大可能地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和相关产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对于沿边地区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

6.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资金保障。设立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加强土地保障。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制度,对沿边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加大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三是加强项目保障。发展能源资源落地加工及新能源项目,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四是加强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實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进高层次人才。五是加强生态保障。加强对迁入企业的环保监管和污染治理,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把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保力度和污染防治。六是加强安全保障。加强边境防控和禁毒反恐,推进沿边地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边境安全的维护,还需要有强力部门的积极参与,[6]全面提升整体防控水平,维护边界的安全与稳定。

7.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在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制约瓶颈的破解、实施路径的推进都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沿边地区各省区应立足于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并纳入“国家级产业转移重点示范区”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依托此战略形成一揽子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包括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实施主体的角度,构建我国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制定政策目标设计。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安全稳定目标等。三是落实政策实施。产业政策:包括对沿边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差异化扶持等。财税政策:包括对迁入企业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差别化补助等。投融资政策:包括对迁入企业提高银行授信额度、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人才政策:包括支持迁入企业用才留才、创新人才引进渠道等。开放政策:包括支持迁入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跨境产业合作等。国家级示范区政策:包括在沿边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设立国家级“沿边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开放示范区”等。四是进行政策动态评估。包括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动态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结语

综合来看,我国沿边地区现阶段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条件和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我国沿边地区只有破解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入本地区,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才能更好地稳边安边兴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上应突出进出口资源加工业、能源产业、旅游产业和新兴产业。当前,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区位偏远且边缘化、本地市场规模狭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资本支持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营商发展环境不优、人才外流严重、安全稳定形势严峻等问题和制约。因此,在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在实施路径上,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合作机制、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载体、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沿边地区应实现“提升式承接”、形成后发优势,基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形势、新需要,制定落实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并从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等方面构建新的承接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邵江好.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动力与路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19).

[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计算.

[3] 喆儒.我国沿边经济发展条件研究.[J].商业时代,2014,(21):132-134.

[4] 张丽君,陶田田,郑颖超.中国沿边开放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J].民族研究,2011,(2):15-17.

[5] 史本叶,程浩.新形势下我国扩大沿边开放的新战略[J].经济纵横,2016,(5):28-33.

[6] 王亚宁.“一带一路”建设对传统边境安全观的冲击与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9,(1):125-130.

Abstract:Chinas border area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untrys promotion of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realization of stable borders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border areas,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simultaneous rea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The mechanism is determined by location definition, motivation analysis, industry selection, effect of the late comer , etc.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trade basis and cooperation basis,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the border area undertakes industrial transfer by judging the industrial basis.In terms of industry selecti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resource processing industry, energy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should be highlight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long the border areas: remote loc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small local market size, weak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severely insufficient capital support, serious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poor busines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erious brain drain , sever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situation, etc.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long the border area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hould be implemented;the location environment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hould be improved;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hould be improved; the spatial layout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hould be optimized. We should also build carriers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parks that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s and strengthen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for industrial transfers.

Keywords:border area; industrial transfer; business environment; industrial park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产业园区产业转移营商环境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