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2020-07-18杨佳佳

知与行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高校

杨佳佳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困难,如资助理念不科学、资助方式待改进、社会参与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阻碍了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部分,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既能够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又能够创新学生资助机制,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微观层面,一是要立足学生,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二是注重实际,完善服务内容形式。在中观层面,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合与协调各方资源等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在宏观层面,要完善薪酬保障等相关制度,并借鉴香港模式,落实“一校一社工”制度。以此建立一个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085-06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招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高校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1]。而同时,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期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大学生,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等。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以“奖、勤、补、助、贷、免”等政策为主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高校资助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传统高校在落实学生资助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与不足,如资助理念不科学、资助方式待改进、社会参与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阻碍了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与职业,社会工作在养老、医疗、学校等领域崭露头角,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方法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和方向,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作为政府、社会等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学校社会工作采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帮助高校学生改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既能够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又能够創新学生资助机制,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2]。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学生资助工作关乎国家教育发展与民族振兴,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的前途与命运,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但在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

(一)学生资助工作助力学生成才与国家发展

作为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更是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是确保贫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上,党和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通过制度政策等手段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教育工作要做到“三个努力”: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3]。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抓紧研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让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因此,努力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困难与不足

1.冰冷僵硬的“通知式”工作模式。为贫困学生提供服务中,既包括直接的政策落实,也包括间接的政策宣传、心理咨询与教育引导。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并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高校在开展资助过程中仅担任政策落实者的工作角色,冰冷僵硬的“通知式”工作模式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不利于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注重与贫困生的交流沟通,没有及时发现、梳理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引导。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需要注意改变工作理念和方法技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首先要转变工作角色,由原来的政策落实工作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和权益维护者,使贫困学生的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2. 注重“经济资助”,忽视“心理帮助”。高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着较强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如果不给予重视,对其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长期以往会导致其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传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仅仅关注对贫困学生的经济援助,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帮助,在资助过程中缺乏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关注。这使得贫困学生在经济问题得到一部分解决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助育人”理念相悖,如果在资助过程中不能辅以相应的心理疏导, 他们容易产生精神及心理上的疾病,虽然表面上学生得到了资助,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3.注重“落实政策”,忽视“育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和指引, 促使高校贫困生能够在获得经济上帮扶的同时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中既要满足贫困学生基本的物质与经济层面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贫困学生其他层次需求的满足,实现“资助育人”。高校贫困生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可能会致使一些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缺少诚信意识等,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及时的对贫困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以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而高校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一点,仅仅只是单纯的落实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资助工作,没有以贫困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帮助其重新进行自我认知与评价,树立自信心,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

4.社会参与力度不够。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而传统的高校资助工作在与外界建立联系、争取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支持方面还有不足,没有将可用的资源充分发挥。因此,在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等资助体系,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帮助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解决困难。积极帮助学校贫困学生整合资源,最大程度地为贫困学生创造条件和平台,确保贫困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优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传统学生工作方法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尤其是在学生资助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在理念价值、专业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不足。

(一)价值理念具有契合性

1.资助育人,重视学生人格尊严。尊重服务对象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体现贫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贫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工作作风,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其次,贫困学生与教师、普通学生都是平等的,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工作方式与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注重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5]。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强调通过物质和心理的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这与学校社会工作秉持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在满足学生的共同利益和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特殊学生群体的个别化需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提高抗逆力,促进其健康成长,从而实现“资助育人”。

2.助人自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助人自助”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与职业理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助人”,即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自助”,即增强人的社会效能感,增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提高贫困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困难不仅是学生个体的困难,更是其所在家庭、地區的困难,物质的帮助只能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一时的需要,属于“授之以鱼”。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更应该“授之以渔”,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更要主动去接纳他们,倾听他们的思想、意愿和感受,通过个别辅导、集中交流等方式加强教育引导,与此同时,提供锻炼的机会与平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困境。

(二)科学的理论支撑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既关系到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又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新的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与问题,一方面高校贫困学生群体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问题,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都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经济困难问题衍生出的心理压力及能力缺陷等是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传统的学生工作无法处理越来越繁复的问题,必需要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1.优势视角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优势视角是对传统学校社会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问题”视角,而是关注案主的优势。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存在的优势,如何让处于困境或逆境中的案主充分认知自己,了解自身应对困境或逆境的优势是最重要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是贫困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贫困生”的身份标签也使他们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因此,运用优势视角对贫困生进行帮助更具有实效性。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优势视角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很明确,即帮助贫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介入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发掘优势原则,即挖掘贫困大学生自身拥有的优势或者长处;二是综合分析的原则,学生资助工作问题不能仅仅关注对贫困学生物质方面的资助,还需要关注贫困学生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困难与需求;三是要注意具体分析的原则,在做好全面资助工作的同时,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生态系统理论。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学生个体都处于各自的生态系统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中观系统分析介入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除介入贫困学生个体外,还要注重家庭、学校、社区等对贫困学生的影响。因此,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介入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构建包含贫困学生在内的多维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能够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目标,对于增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所处系统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单位,对个体的生活以及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6]。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不能轻视家庭的保障功能,要充分培养和挖掘家庭系统的有利资源,帮助贫困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引导贫困学生正确对待家庭所面临的困难,转变由贫困造成的自卑和焦虑心理,通过经济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缓解压力。其次,发挥家庭在情感、教育、社会化、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坚定信念,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资助工作的路径探索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庞大系统的工程,既关系到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又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新时期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与问题,一方面高校贫困学生群体面临着经济困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经济困难问题衍生出的心理压力及能力缺陷等是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传统高校资助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一)微观层面

1.立足学生,扩大服务对象范围。由于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服务、方式方法等方面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守社会工作价值和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要立足于高校贫困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满足学生的需求。但高校贫困生只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提供多元化、更全面的服务。针对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心理及人际沟通困难等问题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帮助其消除或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人际交往状况,还应在学生未产生心理问题前采取一些手段以预防问题的出现,使心理问题对贫困学生产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将高校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工作方法介入,并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专业方法运用到整个资助过程,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7]。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家庭、学校、社区等对其都有着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工作通过改变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间接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满足其多元需求。

2.注重实际,完善服务内容形式。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应注重高校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实际情况,运用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方法开展服务,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应与传统高校学生工作密切配合,帮助高校贫困生在获得外部物质资源帮助的同时,缓解心理压力,形成健康人格。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促使高校贫困生与学校相互了解,贫困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成长环境得到改善,学校“资助育人”的目标得到实现。另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既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存在着个别化的问题,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学校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坚持个别化原则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回应不同需要的学生,尊重其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社会工作者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服务对象在小组内提供一种友好的环境,使小组充满信任、支持的气氛;运用“镜中我”的理论与方法,促使小组成员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在接受小组成员帮助的同时也给予其他组员协助,获得组员内部的认同,提高小组成员归属感。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设立特定的情景,将组员引入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二)中观层面

1.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学校社会工作需要在学校内进行长期且有效的服务,提供的服务也丰富多样。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长与发展,高校管理形式逐步改变,学校社会工作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过程还未完成,基础较薄弱,部分机制还有待完善,实践不足,这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尚未被社会认可和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我国本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能够使得社会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社会工作的服务也能够持续进行,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也能够使学校社会工作的体制机制得到完善,满足其持续发展的需要。

2.打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面对庞大的需求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最紧要的是加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并不断地提高专业化水平,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成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因此,首先应该在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通过与各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还可以设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机构,打造一支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力量[8]。其次,一定的督导工作必不可少。我国目前的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着不切合實际、不够专业等情况,这就需要督导在结合我国本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提供意见与建议,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3.整合与协调各方资源。学校社会工作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了有效助人,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社会工作需要为高校贫困生联系以及筹集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连接与协调,促进各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承担社会责任,完善政府、高校、社会资助体系。在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源,帮助高校贫困学生解决问题,缓解困难,建立并完善包括政府、高校和社会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积极为学校贫困学生争取整合资源,最大程度地为贫困学生创造条件和平台,既可以是直接的物质与经济帮扶,也可以是就业、创业等学生发展帮扶。

(三)宏观层面

1.完善薪酬保障等相关制度。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过程尚未完成,因此基础较薄弱,部分机制还有待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我国本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一方面,政府除了资金方面,还应该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政府应发布相关制度政策,保障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培养社会工作领域专业人才队伍,使得社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人力资源保障部、民政部于2018年3月印发、并于4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高级社工师评价办法》,加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9]。另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的薪酬保障制度也尤为重要,包括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岗位津贴、社会保险、奖金等,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这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政府应健全社会工作者的薪酬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借鉴香港模式,落实“一校一社工”政策。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实践丰富,拥有着相对健全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内地社会工作的许多案例和实践经验都是借鉴于香港社会工作。香港地区从1971年开始花费将近30年时间进行计划与实验,不断修改、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工作计划等,通过政府、机构与学校的密切配合,从2000年开始,在全港中学实施并成功普及“一校一社工”政策。借鉴香港“一校一社工”政策的工作经验,在内地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探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资助工作路径的过程中,学校社工要在资助工作中积极扮演“倡导者”的专业角色[10],应以高校贫困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为其争取经济帮助的同时缓解其由于贫困导致的心理压力及人际关系等问题,并结合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多元化的学生工作模式,转变冰冷僵硬的“通知式”工作模式,加强与贫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梳理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引导。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其创新发展。

四、结语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社会各界支持中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又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传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高校贫困生的需求,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尽管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如发展不充分、实践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等,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需要我们来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通过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完善服务内容形式、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完善相关制度等角度探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学校社会工作结合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一个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姚进忠,邓玮.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取向——基于嵌入性整合的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3):107-113.

[2] 张栗.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21.

[3] 单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問题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5:1.

[4] 田萍.大学生弱势群体与学校社会工作支持[J].教育与职业,2012,(35):37-38.

[5] 田昊然.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过程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6,(8):31-34.

[6] 高菲斐.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和谐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1,(17):32-34.

[7] 张兴伟.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救助的方法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4:23.

[8] 王丽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67-169.

[9] 任社宣.《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解读[J].劳动保障世界,2018,(13):38-39.

[10] 董国强.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8,(4):76-78.

〔责任编辑:徐雪野〕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高校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