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前奏曲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2020-07-18张振益阳广播电视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全曲调性乐句

张振 (益阳广播电视大学)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作品是出自于勒孔·莱尔的诗歌《古代诗歌》中的“埃康塞纳歌曲”之四,德彪西于1882年为其谱曲。由于印象主义是传统大小调音乐向现代无调性音乐过渡的时期,所以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两种分析方法出发来探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作品的结构力构成。

一、从传统作曲技法上来分析

(一)曲式和声

(图1)

结构中的中部B段,属于混合中部,是由A乐段主题碎片的变化展开,但与A段仍然保持着一些共性,是由A段派生而来。细分A段包含了三句,a(1-4)、b(5-7)、a1(8-11)。B段也包含了三句,c(12-16)、d(17-23)、e(24-27),再现A’段只包含了两句,a2(28-32)、c1(33-39)。和声走向上来看A段乐句a:G调(Ⅰ Ⅳ Ⅰ)、乐句b:(Ⅴ Ⅲ Ⅳ Ⅰ Ⅴ Ⅴ/Ⅵ Ⅵ)是从G调开始,最后结尾有到E调的离调、乐句a1:(Ⅴ7/Ⅳ Ⅴ7/Ⅴ Ⅴ7/Ⅳ Ⅴ7/Ⅴ Ⅰ)是重属七和弦的连接再回到收拢性结束的主和弦。在和声进行上有着起转合,像此曲结构一样的三部式结构,全曲俨然像是A段的扩大版。B段是对A段材料的扩展,包含的三句c、d、e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和声走向上来看乐句c:G(Ⅰ Ⅳ Ⅴ经过Ⅳ Ⅲ经过Ⅱ Ⅰ经过Ⅳ/Ⅳ Ⅳ)调性从G调开始,最后句尾有到c调的离调、乐句d:G(Ⅵ Ⅴ9 Ⅳ Ⅴ/Ⅵ Ⅵ=EⅠ Ⅱ7 Ⅰ=GⅥ Ⅴ Ⅵ Ⅴ/Ⅴ Ⅳ Ⅴ Ⅳ Ⅴ/Ⅴ)乐句d就像A段的中句一样从G调开始之后离调到E调,像是A段和B段的内在联系、对比统一。尾部又有离调到D大调的属准备。乐句d:G(Ⅴ Ⅵ7 Ⅱ Ⅴ)最后在典型的三部曲式中段开放式属准备结束。A’段是A段的再现,但在和声走向上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手法。乐句a2:G(Ⅳ Ⅱ Ⅵ Ⅰ)和声走向上没有从主和弦开始,像是跟B段的和弦离调转调的衔接,也并没有常规的跟着B段结尾的属准备回到Ⅰ级和弦上,非常意外的到了Ⅳ级上,乐句结束时像A段a句、a1句一样回到Ⅰ级和弦上。像是一个传统,一个固定的安排,a句无论变化为a1还是a2,总会在和声上回归到主和弦,和声安排上像作曲技法中的同头换尾,变化中有保持始终的元素。A’段的第二句又是对B段的对比统一。乐句C1采用了c句的元素大展而来。乐句c1:G(Ⅳ Ⅴ经过 Ⅳ Ⅲ经过 Ⅱ Ⅰ经过Ⅶ Ⅰ经过Ⅱ Ⅰ经过Ⅶ Ⅰ经过Ⅱ Ⅰ)通过c句的后半句音乐元素扩充尾部长音为引,引入主和弦结束。

(二)调性分析

在以上每句和声分析中,看到了很多作曲家在创作中的精心安排,从调式调性的安排上来分析(如图2所示):

?

(图2)

通过图2所示,发现作曲家把调性安排的如此精密,这是一个神奇的设计,调性安排非常的均衡,像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又充满了多种可能性。

二、音乐结构分析

(一)音乐元素

作品是由三种织体音型即核心细胞构成,第一种核心细胞(x)是横向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结合。第二种核心细胞(y)二度三度相搭配的柱式和弦。第三种核心细胞(z)有着附点节奏型的特点。全曲都是由这三种核心细胞构成。一开始出现的是核心细胞x,在乐句a尾部加了核心细胞y,第二句乐句b时,细胞z在主要位置上出现,其与细胞y结合并与细胞x形成了对比。全曲的核心细胞布局如下图(图3)所示:

(图3)

通过(图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曲在核心细胞x、y、z的使用上非常规整。核心细胞在高中低声部布局也是基本不变的,核心细胞x,在全曲是高声部旋律线条,核心细胞y支撑整个中、低声部,而核心细胞z,则是起到对比冲突的关键,它在高中低声部都出现了。核心细胞z使用的位置安排把乐曲分成均等的两段,每段都有相同的四句,像是起承转合式的四句式乐段,平均的两段构成相同的复乐段形式。

(二)音级集合分析

通过对全曲的分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作品是由四种音级集合所构成的。这四个集合为:H(0,3,7)、I(0,1,5)、G(0,2,5)、K(0,2,4)。

(图4)

上图(图4)是乐曲前三小节第一乐句,横向旋律和和声基本都是由集合H(0,3,7)构成,结尾处出现了集合I(0,1,3,5)。

(图5)

上图(图5)是乐曲第二乐句4-7小节,横向旋律集合G构成,纵向由集合H构成,而与第一乐句相同的是最后结尾都是由集合I结束。通过对全曲集合的分析。从开头到第16小节的四句乐句的尾部都是由集合I收拢。像是传统作曲技法的同尾换头的手法,给每一句乐句以统一元素。然而前十六小节只出现了集合H、I、G,直到第17小节,才出现最后一个集合K(0,2,4)。如下图(图6)所示:

(图6)

接连三组K集合,似乎是重点提醒这里与前面的不同。通过全曲横向旋律和纵向和声的集合使用,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结构特点。

全曲集合构成分布如下表(图7)所示:

?

(图7)

通过集合构成,集合K成为段落划分的分界点。我们把1-16小节划分为第一段。这一段的四个乐句在集合上除包含上面分析过的两个特点:其一是又集合H、I、G构成,其二是结尾处都出现了集合I(0,1,3,5),还有一个特点是在这四句中,纵向和弦1、2、4乐句都是使用H集合,而第三乐句使用的是G集合,非常符合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第二段段落划分是从第一次K集合(17小节)出现到最后一个K集合出现(23小节)结束。这一段也是由三个集合构成,集合K、H、G并且第二段每句的结尾都是由集合G(0,2,5)结尾。而第三段是从第24小节到结束,它与第一段有一个共同点是都由三个集合H、I、G构成,但是与前两段一样,第三段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它的每个乐句的结尾都是由集合H结束。

在集合角度上分析此作品,与其曲式结构看起来似乎相同,都是三分性结构。但是在分段的位置和三段特点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集合角度上来看并不是带有再现的三部曲式了。三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在构成集合上,有着相同的集合元素,但是每段中乐句结尾都有自己的特征,像是在不同的调性上完全独立起来,形成并列三段体结构。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小品,只有39小节。虽然我们分别用传统作曲技法和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分析,在结构上对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每一种分析手法都能展现出作曲家在创作时的精心布局和深厚精妙的创作手法。这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印象派音乐的音响风格,乐曲音响上始终营造出浪漫朦胧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慢慢体会其无限的韵味。

猜你喜欢

全曲调性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谈“调性”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