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传统,继往开来
——以太谷秧歌《西河院》《打冻漓》多声创作为例

2020-07-18周沐春王新力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太谷秧歌曲调

周沐春/ 王新力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太谷秧歌是山西晋中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淳朴、亲切的歌词、清新委婉的曲调、风趣幽默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由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太谷秧歌与其他民间音乐形式一样,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大前提下,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此次多声创作,合唱主要以二声部形式进行编配,以利于在中小学进行推广。

《西河院》讲述的是明晚期武将李解元二女被掳落难西河院,其公子二人前去搭救姐姐的故事,是一个正剧。其中,所选改编曲调为姐妹二人在西河院所演唱,情绪上有一丝惆怅,也带有一些希望。

《打冻漓》讲述的是十四岁的少女通过买冻漓得知与其定亲的丈夫自己并不中意,让哥哥想办法退亲的故事,是一个喜剧。

多声部编配,是原曲调的二次创作。在民歌的多声部配置创作中,原汁原味是创作的最高要求。所谓原汁原味,指的是从作品的调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情绪、配器等方面尽量与原曲调的风格保持一致。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创作思路:

一、原曲调的编配

分析太谷秧歌的曲式结构和调式特点,是进行多声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太谷秧歌曲调曲式结构一般较为短小,以上下两句对称句式的一段体居多,以同一曲调多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常见。调式为传统五声调式,并以徵调式居多,也有宫、角和羽等调式。曲调《西河院》就是典型的二句式结构:

这首曲子不仅曲式结构较为规整,而且在调式上很有特点。上下两个句子,上句是典型的七声清乐徵调式;下句后半部分如果还理解为徵调式,就有些勉强了。因为其尾音落在“si”上,是不符合五声调式特点的。此处应理解为旋宫转调,转为上五度近关系的角调式。

分析了其旋律的调式与结构特点,在进行多声创作时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以五声性旋律为主,在保持曲调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在编配时运用一定的技法形成和声色彩变化。

在对此曲调进行合唱编配时,二声部开始部分采用了七声雅乐徵调式,保持了徵调式的调性统一,二声部旋律中的变徵音加入给和声带来了新鲜感。第一乐句编配谱例如下:

第二乐句后半部分旋律为近关系调转调,由于第一乐句调式中使用了变徵这个音,因此,二声部的编配即便在第一声部转调的前提下,衔接过度也非常自然。换句话说,第二声部始终是雅乐徵调式,并没有进行转调。编配谱例如下:

上例的二声部合唱编配,是在对原曲调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二声部旋律线条简明流畅,好唱易学,在编配中,采用了太谷秧歌常用的徵调式,并多次运用了羽音,弱化了徵调式的正音级,使歌曲呈现出一些幽怨的成分,更加符合原曲调的情感特点,此外,在编配中也注重使用了五声性和弦,通过偏音的运用来实现和声色彩的变化。

在舞蹈音乐的编配中,也充分体现出了“原汁原味”这一创作原则。在这首曲调的舞蹈音乐编配中,大量运用了民间吹打乐器,如:唢呐、笛子、琵琶、扬琴、大锣、木鱼等,特别是晋胡、二股弦这种当地民间拉弦乐器的运用,将太谷秧歌的地域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改编曲调的编配

太谷秧歌曲调虽然优美,但大多结构比较短小,如果仅仅按照原曲调进行编配,会显得单调,艺术表现力也稍显不足。因此,要将这种短小精干的小曲编配的丰满厚重,必须要对原曲调进行扩充或者改编。改编曲调容易,但要想求得风格的统一并不容易。这要求作者必须深入扎根当地民间音乐,充分体会其音乐特点,同时具备丰富的配器常识,并能合理安排曲式结构。

太谷秧歌属于秧歌剧艺术,其演唱往往伴随表演及舞蹈动作,因此,旋律的戏剧性和律动感是较强的。在改编的时候,需要深入分析原唱腔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拓宽改编思路。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笔者借鉴了许多民歌多声创作的思维和理念,在这两首作品的改编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重复类手法

重复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既包括对原曲调旋律和节奏进行部分改造,也包括模进、变奏等特殊的重复手法。重复手法既能基本保留原曲调的韵味,又能形成新鲜的感觉,在民歌合唱改编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如下例①改编民歌合唱中,其原曲调为:

改编后曲调为:

上例采用了下四度模进发展歌曲主题乐句,并对节奏进行了压缩(部分保留节奏),使得乐曲段落衔接紧密,风格统一。

在此次多声创作中,多次运用了重复手法发展音乐结构。如《打冻漓》,原曲的结构为3句式一段体结构,第二乐段采用了变化重复方法,将曲调的扩充为四句式结构。其第一乐句原型为:

改编后曲调为:

舞蹈音乐改编创作中,也运用了变奏的手法。如《西河院》第二乐段:

(二)运用展开类手法

展开类手法也是民歌改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承递、扩展与紧缩、贯穿等手段。在这两首曲调的改编创作中,部分使用了这种手法。如《打冻漓》舞蹈音乐改编的前奏部分:

上例改编使用了承递手法,部分保留了原曲调音乐材料,并将之进行碎片糅合,使音乐风格基本保持了一致性。

(三)运用对比类手法

对比手法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严格说来,任何的音乐元素都可以成为对比的切入点。如: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音区音色等。如曲调《打冻漓》改编创作中,第一乐段曲调为 G 宫调式,在第二乐段中运用了上四度转调,转为C宫调式,与原曲调形成对比。其第一乐句改编谱例如下:

结 语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拥有大量宝贵的传统音乐素材。立足传统,是我们保证文化根基的前提,保护传承,则是我们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让他们了解和喜欢民间音乐,是作为高师小教专业艺术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民歌的多声配置,是新时代下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绝佳手段。令人欣慰的是,有很多作曲家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们能站在舞台上,充满自信地唱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歌。

注 释:

① 芝达林.北方民歌合唱曲集[M].山西传媒出版社,2015,3:16.

猜你喜欢

太谷秧歌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太谷农商银行绘就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路线图』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太谷:培育职业农民 助力乡村振兴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