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家庭德育中的监护人建设
2020-07-17葛永飞潘忠
葛永飞 潘忠
摘要:在随迁子女德行养成的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家庭的建设、监护人自身的发展是关键。对于监护人的发展,应牢牢抓住观念的调整、职业的发展、老人作用的发挥、知行一致、法制教育和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随迁子女;家庭德育;监护人
通过对随迁子女家庭德育发展的问题现状分析,我们发现随迁子女来源地发展水平低、家庭收入水平低、监护人年龄偏大、家庭子女数量多、监护人知行不一致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在家庭德育建设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内部环境,监护人是最重要的教育主体,监护人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和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德育的质量和进程。为此,本文将尝试从监护人自身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努力摸索解决随迁子女家庭德育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调整观念,主动融入当地生活
作为随迁子女的监护人,一方面要在流入地安心工作,不断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了解流入地的法律法规、道德习俗、文化禁忌等,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拓展自身的社交范围,转变自身的封闭排外观念,从而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为子女成长提供适合城市发展的教育教养方式和内容。
随迁子女监护人在工作之余,要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加强与户籍地居民的互动;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加强与基层社区的交流,为社区管理献计献策;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以社区为家,为构建和谐、平安、文化社区做贡献;在社区生活中,积極主动与户籍地居民进行交流沟通;要努力发扬自身的优秀品质,主动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积极关心老人、儿童,关注社区卫生,维护社区秩序,同破坏社区稳定与和谐的现象作斗争,改变使用方言的习惯,学习使用普通话,培养亲近社区、关心社区、爱护社区、建设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责任感。
随迁子女监护人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加强与学校、家委会的互动,以此为窗口,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并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多提建议;加强与老师的互动,通过老师了解流入地的风土人情、教育制度以及文化差异,逐渐转变自身的观念;在子女教育、家庭建设等问题上,要多与老师展开交流沟通;要积极参加家委会的各项活动,以家委会为平台,主动与其他家长互动,主动学习他人的家庭管理经验;要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逐渐融入新生活,同时,促进子女的地区融入,培养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随迁子女监护人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充分了解并融入城市文化;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流入地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等,了解当地的地貌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游览、观赏、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流入地的总体情况;同时,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活动,遵纪守法,遵守相关规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俗禁忌等,为融入当地生活做好准备。
二、敬业勤业,不断增加收入、加大教育投入
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流入地整体消费水平都比较高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家长应该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不断增加家庭收入,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推动家庭有序发展和子女健康成长。
随迁子女监护人要积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一方面,随迁子女监护人应该立足自身实际,继续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以便保证职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市场用工需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社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
随迁子女监护人要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示范和模仿。随迁子女监护人要在本职岗位上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忠诚于自己选择的职业,在工作过程中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奉献精神,正确处理好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建设之间的关系,培养热爱本职岗位的情感,并在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随迁子女监护人要通过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表现,为子女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忠于职守、热爱工作、对事负责、对人守信的形象示范。
随迁子女监护人要重视孩子的全面成长,加大教育投入。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独立的学习空间,准备一张书桌,准备一个书橱,准备一系列美德故事、名人传记、个人奋斗等类型的丛书,从自己做起,养成亲子阅读的好习惯,努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读好书、读美文、学美德的好习惯。要鼓励、引导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努力培养关心社会发展的情感,培养亲社会的行为。
三、善待老人,发挥长辈的德育优势
老人具有年轻人无法匹敌的智慧和丰富的生活生产经验,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精神保证。同时,老人经历比较丰富,其心态成熟而稳定,能够在相对理智的情感状态下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老人身上传承的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国等优秀品质,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品质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将会得到传承。老人对孩子的关心往往眼光更加长远,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更有建设意义。因此,要发挥老人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此外,老人由于年龄较大,往往容易走向经验主义和偏执保守,其知识结构已经稳固而难以改变,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隔代教育还很容易导致溺爱孩子的后果。因此,在家庭生活中,作为随迁子女监护人要善于发挥老人的作用,处理好几代人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差异,以便形成合力。
四、言行一致,树立正面道德榜样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示范和模仿,身教重于言教。一个良好稳定的道德形象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一个行动与言论高度一致的家长,不会造成孩子的认知错乱,并且将以自身的一致性促进孩子对于道德准则的内化,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家长必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具体的榜样形象,要将自身的认知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使之成为具体的可以被学习的形象。例如,当家长认识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以后,就该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彼此尊重,语言和行动都要符合礼仪规范。要在家庭生活中彼此关心,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在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过程中,要坚持文明礼仪的一致性,做到时时刻刻都是文明人。
家长教育子女待人要诚实守信,就要在家庭生活中慎重许诺,一旦许下诺言,不管经历多少困难,都要兑现诺言。在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诚信原则,使得子女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坚定的信念,成为道德良知的坚定践行者、传承者。
五、学法用法,引导树立法制观念
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的强制力一方面表现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使人们明确而具体地认识到国家保护什么、反对什么;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对先进行为、对保护人民利益和国家财产做出贡献的公民进行表彰和奖励,使正义得到伸张、正气得到弘扬,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会自觉遵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態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做斗争,使一切违法行为在社会舆论中处于十分孤立的地位,并得到及时的揭露和有力的抵制。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公民树立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求未成年人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家长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孩子形成基础的法治观念。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他人的财产和人格尊严权,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学校生活中要做到遵守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家庭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长辈。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学会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教育方法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逆性,这种影响在传统经验的驱使下,在父母本能的示范和子女不自觉的模仿中发生。父母的教育观念、方法从上一代那里传承而来,并在变化发展的新条件下继续沿用,这种缺乏研究当下实际生搬硬套的做法是盲目的,其带来的结果是未知的。
家庭教育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分离出来,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而当今社会对此的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以家庭教育学为核心的体系。然而,父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伴随着子女的出生到来,其本身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准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不能遵循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难以树立起适应时代要求和子女身心特点的教育观念。因此,如果只是死板地套用先人的经验,在没有当代理论指导和先进方法引领的背景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活动,必然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条件下每一个独特的孩子的发展需要。
因此,每一对准父母和父母都应当加强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制订一套适合的方案。家长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自己理想中孩子的那个理想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生命旅途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以及他们所创建的家庭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养成和终身幸福。关心孩子成长,就要重视其德行的养成,就要抓好家庭建设。抓好家庭建设,父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赵石屏.家庭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7]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吴延甲)